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常态下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机遇与成效

新常态下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机遇与成效

时间:2022-10-28 12:18:02 来源:网友投稿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常态,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有利于农牧业科技进步,有益于农牧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有益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等。

一、新常态,更加重视农牧业发展,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

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适中、适度的发展,其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为中高速。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及各省市区的GDP增长速度目标为7%左右即可,不用再过分追求、攀比高速增长。而农牧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生产周期较长、风险比较高的产业,农牧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同时决定了农牧业经济一般是中低速增长、发展的经济。在追求高速增长的经济情态下,由于农牧业及第一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不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往往也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要低等,这样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就容易出现轻视农牧业经济发展,忽视、甚至动摇农牧业基础地位的现象;结果要么欲速不达,要么“空中楼阁、摇摇欲坠”。在经济发展新的常态下,农牧业经济增长的中低速不再显得慢,而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正是新常态下推动总体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所必须的;这样就要更加重视农牧业经济发展,不断强化农牧业的基础地位,从而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良性运行。

2012年我区实现生产总值15988.34亿元,增长速度为1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43亿元,增长速度为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1:56.5:34.4。2013年我区实现生产总值16832.38亿元,增长速度为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9.41亿元,增长速度为5.2%,对GDP的贡献率为4.7%;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5:54.0:36.5。2014年我区实现生产总值17769.5亿元,增长速度为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7.2亿元,增长速度为3.1%;三次产业比例为9.1:51.9:39。2015年1-6月份,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7424.9亿元,增长速度为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9亿元,增长速度为2.7%;三次产业比重为4︰52.2︰43.8。从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我区GDP的增长速度,由11.7%的高速度回落到7%的中高速度;第一产业的比重保持稳定,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升高,经济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

总的来看,自2013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稳健发展的态势,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作用愈加明显。

二、新常态,更加有利于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其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增长方式转型、转变,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2013年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内蒙古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步伐有所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1980年仅为30多亿元,2013年达到2699亿多元,尽管有价格因素在里面,但增长的幅度也着实惊人。其中,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逐渐缩小,1980年占64.3%,2000年占56.8%,2010年占48.8%,2012年占47.8%;畜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1980年占31.0%,2000年占37.8%,2010年占44.6%,2012年占45.7%;林业产值所占的比重略有减小,1980年占4.4%,2013年占3.6%;渔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1980年占0.3%,2013年占1.1%。农林牧渔业结构,也就是农业部门结构及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优化,畜牧业在第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内蒙古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的比重提高,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区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2007年为56%,2008年为61%,2009年为64%,2010年为66%,2011年为68%、比2005年增加了21个百分点,2014年达到73%左右。

内蒙古畜牧业的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品种结构等进一步优化。牲畜地方品种改良、良种引进的水平提高。我区2012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654.2万头(只),2013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718.69万头(只),2014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1587.3万头(只),数量增加、个体品质优化。优势畜种个体产出效益向好,2014年与2010年相比,地方品种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胴体重提高2-3公斤,增收150元左右;西门塔尔牛胴体重提高10公斤,增收500元左右;规模牧场荷斯坦奶牛年产奶量较2008年提高860公斤,增收2000-3000元。为了减少草场冷季载畜量和冬春饲草储备压力,实现草畜平衡,2014年牧区冬羔早春羔比重增加到70%以上,冷季牛羊饲养量控制在4300万羊单位以下。2014年全区新增羊1000万只主要来自于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农区牲畜存栏占全自治区牲畜存栏的70%以上,成为畜牧业的主要增长点。

三、新常态,更加有利于农牧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牧业稳健发展

新常态要有新动力,就是经济发展从主要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主要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进步日益加速,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即创新驱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

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升,1995年为34%,2000年为39%,2005年为41%左右,2010年为48%,2012年达到48.5%以上。

农业以优质新品种、综合配套高产技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作业、配方肥施用的六个方面全配套,创建高产示范片;大力推广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种子包衣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基础技术,广泛应用以喷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地膜覆盖、坐水点种、脱毒马铃薯等关键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单产及其品质。2008年以来,我区连续实施高产高效创建活动,辐射带动全区粮油糖均衡增产累计达到103.1亿斤,其中增产粮食100.4亿斤,油料9606.8万斤,甜菜1.7亿斤。

畜牧业大力提升本地畜种的保护与改良技术、良种畜的引进繁育技术,推广两年三胎、一胎多羔技术以及接早羔技术等,从而有效增加牲畜存栏数量,提高牲畜的个体品质。

内蒙古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力度,2012-2014年完成国家高标准土地整治1618万亩,扩大了优质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集约经营的水准。

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机械化的水平提高。2012年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280.5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12.5万公顷,农村牧区用电量55.15亿千瓦时;2013年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430.57万千瓦,农村牧区用电量59.56亿千瓦时,机耕地面积625万公顷;2014年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632.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8%,农村牧区用电量63.1亿千瓦时,机耕地面积628万公顷,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2.5%、83.7%和53%。

四、新常态,更有益于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是要逐步缓减以往粗放掠夺式、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形成的资源耗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压力,留住绿水青山,守望民俗乡愁,全面拓展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以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1998-2011年累计投入500多亿元,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草原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内蒙古有草原面积13.2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7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十一五”期间全区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5亿亩。“十一五”全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91平方公里。到2010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36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

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2%和35%,“十二五”以来,不断加大治理的力度,治理的沙化土地累计达4300多万亩。经过治理,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呼伦贝尔沙地实现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较大转变,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建立长40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腾格里沙漠东南、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均形成长280公里的生物固沙带。目前我区近8000万亩农田、1.5亿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和1.5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1.1亿吨。

我区完成营造林面积,2012年为78.1万公顷,2013年为80.3万公顷,2014年为67.2万公顷。2014年全区森林面积24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1%,比2010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2014年,我区在26个旗县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草原建设总规模为5106万亩。2014年,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650万亩。

五、新常态,更有益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改善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内蒙古本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精神,掀起了以“十个全覆盖”为主体的宏大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从2014年开始,内蒙古计划3年内投入资金600多亿元,对全区全部行政嘎查村实行危房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街巷硬化工程、电力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卫生室建设工程、文化室建设工程、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和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简称“十个全覆盖”。同时内蒙古把“10个全覆盖”工程和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等结合起来,既不断增加农村牧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加速其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等。2014年全区计划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有4338个嘎查村,已完工3588个嘎查村,已完成投资273.93亿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投资90.51亿元,盟市、旗县配套79.25亿元,农牧民自筹69.04亿元,银行贷款16.79 亿元,企业及其他投入18.33亿元。2015年计划完成5800个嘎查村,计划投资366.13亿元。从建成的嘎查村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走水泥路、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看放心病、领养老金”等农牧民的期盼,已基本变成了现实;同时也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确保农村牧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再梅

推荐访问: 农牧业 内蒙古 常态 成效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