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本科2010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20例带状疱疹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给予更昔洛韦0.5 g静滴,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每日静滴。对照组60例仅单纯给予更昔洛韦0.5 g每日静滴。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5 d。疗程结束后分析两组结果,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疗程,并取得较好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1.67%和23.33%。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关键词] 带状疱疹;复方甘草酸苷;更昔洛韦;神经痛;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97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072-03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老年患者疼痛剧烈,神经痛及后遗神经痛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1]。现将本科于2010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20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为本科2010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20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发病在1周以内的成年患者;排除标准:治疗前2周内接受药物治疗者;有内科系统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重症感染伴高热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21~77岁;病程1~4 d;其中,胸背部24例(40%),腰腹部15例(25%),上肢8例(13.3%),下肢5例(8.3%),头面部8例(13.33%)。对照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9~81岁;病程1~5 d;其中,胸背部20例(33.33%),腰腹部23例(38.33%),上肢3例(5%),下肢4例(6.67%),头面部10例(16.67%)。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单侧分部的簇集状水疱,部分患者水疱破溃伴感染。发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患者分别为54例(90%)和52例(86.67%),其中体温达到38.0℃以上者两组分别为46例(76.67%)和40例(66.67%)。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均伴有颌下或耳后淋巴结肿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病情况均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止疱为无新水疱出现;(2)止痛为疼痛消失或较前有明显减轻;(3)结痂为水疱全部干涸结痂;(4)痊愈为脱痂、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2]。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2两组后遗神经痛情况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愈出院时,仍伴有神经痛的患者分别为7例和14例,发生率分别为11.67%和23.33%。后遗神经痛为病程满1个月后皮损消退仍有神经痛,两组患者出院后均有失访患者,因此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未得到明确调查。治疗组有2例出现血压轻度升高,但未影响治疗。其余患者在治疗过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机体初次感染可引起水痘,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外伤、疾病或发热等因素引起机体免疫紊乱,激活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病毒激活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轴突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状小水疱为临床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青年人不明显,老年人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人群,严重者影响患者的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等。
带状疱疹的发病部位以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最为常见,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本组研究对象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腰腹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分别为65.00%和71.67%,腰腹部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较其他部位最高。本组研究对象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发病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均伴有较剧烈的头痛,两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16.67%,在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患者眼部情况,并及时给予眼部抗病毒治疗,防止病毒侵犯并发角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等,而影响视力。带状疱疹一般临床症状为皮肤损害及神经痛,不会影响生命。但要注意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如肿瘤等患者,防止并发肺、脑等系统性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本组部分患者年纪较大,对于这些老年患者应该完善必要的临床检查,不容忽视。带状疱疹对成人一般没有传染性,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因此要注意远离儿童,避免病毒感染引发水痘。
带状疱疹应该尽早治疗,抗病毒药物为一线药物。更昔洛韦为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掺入病毒及宿主细胞DNA内,终止病毒DNA延长,终止病毒DNA的合成[3]。更昔洛韦对疱疹病毒有强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并具有高效、低毒、对炎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特点。临床观察显示,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4],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方面明显优于阿昔洛韦,痊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阿昔洛韦组[5]。
目前,带状疱疹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尚有较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可能造成病毒扩散,皮损泛发,而使病情加重[6],因此,此方法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功能,可以抑制本病的病理变化。神经痛的产生机制是病毒于神经结或周围神经根大量复制后,造成受累神经结或神经根充血水肿、渗出、坏死。因此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局部水肿,缓解并消除疼痛,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有研究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皮损愈合情怳与神经痛的发生率优于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7]。但是,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要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而患者个体也有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仍较为谨慎,且仍然存在争议。
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三贴皂苷。因甘草酸苷在结构上与糖皮质激素母核非常相似,能与甾体受体竞争性结合,延缓糖皮质激素的代谢速度,而没有影响与糖皮质激素副作用有关的下丘脑-肾上腺轴功能,因此,复方甘草酸苷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其副作用。另外,复方甘草酸苷具有抗炎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目前研究显示,在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与单纯应用抗病毒等比较,起效快,疗效显著,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8]。鉴于其利弊,本研究治疗组选择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
本组研究对照组单纯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给予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静滴治疗,以达到抗病毒同时抗炎,调节免疫的治疗作用,并取得显著疗效。通过临床观察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止疱时间、止神经痛时间、结痂及痊愈时间均明显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的对照组,且病愈时患者仍有神经痛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长期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可能出现电解质代谢异常引起假性醛固酮症状,因此对于治疗组患者必须给予监测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防止血压升高。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本组研究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较好疗效,即避免了因使用糖皮质激素而导致的副作用发生,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及神经疼痛,减轻患者的临床痛苦,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显示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Herr H. Prognostic factors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J]. J Korean Med Sci,2002. 17(5):655-659.
[2] 章建琴. 阿昔洛韦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带状疱疹[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3):44.
[3] Nevins,TE,Dunn DL. Use of Ganciclovir for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J]. J Am Soc Nephrol,1992,2(12 Suppl): S270-273.
[4] Steer C.B.,Szer J,Sasadeusz J,et al. Varicella Zoster infection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with low-dose aciclovir and Ganciclovir[J]. 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0,25(6):657-664.
[5] 范团起,李卫红.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57-58.
[6] 俞平,陈仁芳,周红燕,等.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05,16(19):1487.
[7] 庆俊.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17-4518.
[8] 牛丽敏,马超,王伟. 三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8):512.
(收稿日期:2012-12-25 本文编辑: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