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髓炎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对21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14例临床治愈,5例好转,2例无效。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脊髓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脊髓炎;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
【中国分类号】R5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84-01
急性脊髓炎(AM)是神经科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是一种发病率比较低但比较严重的脊髓疾病。AM是指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急性进行性炎性脱髓鞘病变或坏死,病变常局限于脊髓的数个节段,胸髓最常受累,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1]。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病毒感染后所诱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2]。近年来有报道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取得良好的效果[3]。我科于2005年11月~2011年11月对21例此患者进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在19~62岁,平均27.5岁 。
1.2诊断标准 16例患者均符合急性脊髓炎国际协作组(TMCWG)的诊断标准[4]: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感觉、运动或自主功能障碍(不一定对称)为主要表现,存在感觉平面;MRI检查显示脊髓肿胀、钆增强效应;脑脊液检查提示炎性病变;排除压迫性、血管性或放射性等病因,可诊断急性脊髓炎;首次发病,神志清楚可配合检查者。
1.3治疗方法 甲基强的松龙500~10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5次,然后改为口服强的松40~60mg/d,随病情好转可于1~2月后逐步减量停用。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00-400mg/kg.d,1次/d, 连用5次。
1.4疗效判断 治愈:步态平稳,瘫痪肢体基本恢复正常,尿便功能正常,可有感觉障碍,生活自理;好转:肢体肌力改善1级以上,尿便功能及感觉障碍可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死亡。
2结果
21例患者中,14例临床治愈,5例好转,2例无效,死亡0例。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患者总例数,总有效率为90.5%。
3讨论
Jeffery 报导急性脊髓炎患者中73%患者先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3%有胃肠炎,13%有全身类流感综合征的表现。结合急性脊髓炎患者发病前有感染史的表现,有研究推测认为病毒感染的途径为:长期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病毒,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沿神经根逆行扩散至脊髓而致病;其他部位感染先致病毒血症,后经血循环播散至脊髓[5]。此外,病毒感染致血管壁的坏死性炎性反应及其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损害也是导致本病的重要机制。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作用机理可能为: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强烈抑制作用,减轻脊髓炎症反应及水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脊髓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减轻其对脊髓损害。而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脊髓炎的可能机制为:①丙种球蛋白能抑制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②丙种球蛋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能力。③提高自身抗体的清除率。④能中和某些自身抗体。由此可见,两种制剂在不同环节上迅速消除了各种免疫异常及病理改变,有效减轻对脊髓的损害,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根据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有效率。通过本组患者治疗发现,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球治疗急性脊髓炎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 第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
[2]Harzheim M,Schlegel U,Urbach H,et al.Discriminatory features of 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5 pations[J].J Neurol Sci,2004,217(2):217-223.
[3]郭沂涟,李义召,孙琳,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1):55-56.
[4]Transverse Myelitis Consortium Working Group.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nosology of 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J]. Neurology,2002, 59:499-505.
[5]Harzheim M,Schilegel U,Urbac H,et al.Discriminatory feature s of 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5 patients[J].J Neurol Sci,2004,217(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