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阐述了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针对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重点总结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技术,分析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即系统性和生态性、重点性和独特性、追溯性和监督检查性,分析了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4种模式,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特征;产业化;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8-0224-03
为进一步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健康发展,本文从无公害农产品背景及发展历程总结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基本特征,并对技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模式,提出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1无公害农产品产生背景
1.1环境污染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产生
由于现代工业和“石油农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化学投入品在农业上的使用,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对农产品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类自身安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人类的共同需要。
1.2无公害农产品概念起源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接见农林部等有关同志时就指出:“对我们来说工业公害是个新课题,工业化一搞起来,这个问题就大了,农林部门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农林又要空气,又要水”。此后,农业部开展对农业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调查,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20世纪末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和基地示范。特别是黑龙江、山东、河南、云南等省在农业部的组织下,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基地示范”工作,加速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之后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均出台了当地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的地方文件,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奠定了基础,全面推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从而在国家层面上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工作。
我国在吸取国外教训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防治工业“三废”污染,防治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对农产品的污染。因此,必须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随即在我国产生无公农产品的概念,国外类似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称之为减农药食品,而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既包括了防治工业“三废”对农产品的污染,又包括防治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其含义比国外的减农药食品要宽得多。
1.3无公害农产品概念内涵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是: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也就是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特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这类食品标准比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宽,产品生产过程可以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肥料、农药、兽药、鱼药及饲料添加剂等,而这些投入品对人、畜是安全和无公害的。
2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从2001年开始起步,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31个,认定农作物种植业面积37.42万公顷;畜禽养殖基地规模766.86万只(头、羽);渔业养殖水域面积7 726.33hm2。有304家企业的55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涉及种植业的246家460个产品,面积19.46万公顷,产量307.40万吨;畜禽养殖规模46家51个产品,规模677.04万只(头、羽),产量4.75万吨;渔业养殖12家企业41个产品,面积7 726.33hm2,产量1.38万吨,累计认证产品总产量达313.54万吨。2008年云南省实施12个以县为单位的整体推进项目,新增无公害产地面积53.33万公顷左右,全省通过无公害认定的耕地面积将达30%以上;2009年实施15~20个整体推进项目县,新增认定产地面积66.67万公顷左右,认定耕地面积达40%以上;2010年实施20~40个整体推进项目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产地面积达100万公顷左右;到2010年累计完成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300万公顷,使全省70%以上的耕地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为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云南各地根据实际制定了当地主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以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为平台,大规模开展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如曲靖市近年来实施的49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累计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2个,产地面积9.40万公顷,获证无公害农产品101个,认证产品产量突破100万吨,产值达13亿元,认证产品数量和产地规模实现了“双百”目标,通过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应用研究,探索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本特征,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和基本技术
3.1产地环境优化选择技术
一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包括产地空气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渔业用水水质、畜禽养殖用水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及浓度限值;二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技术评价方法,首先是采用调查淘汰法,对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应禁止生产,其次是监测评价方法,通过监测评价,最终判定是否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条件。
3.2生产投入技术
一是种苗要使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种苗;二是生产者使用肥料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三是生产者使用的农药、兽药、鱼药、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防止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四是各种包装材料对环境无污染,易降解。
3.3栽培技术
一是选用经审定或认定合格的优良种子和种苗;二是推广科学、节能、环保、高效的栽培和饲养技术,培育健壮动植物群休,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三是科学施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保持土壤中养分平衡,特别要限量使用尿素、碳酸氢铵、碳酸铵、磷肥、钾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和城市、医院、工业区等有害的垃圾、污泥、污水。
3.4病害防治技术
无公害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一是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二是大力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三是有限度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执行化学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特别在蔬菜、茶叶、瓜果等作物的农药应用上要从严控制,确保蔬菜、茶叶、瓜果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要求。
3.5无公害农产品收获及加工技术
一是无公害农产品要及时收获,需要晒干的农产品要禁止在沥青路面上翻晒;二是收获时要清洁、整齐、分类包装,防止挤压破损,保持新鲜美观;三是无公害加工、包装贮运要符合标准,防止二次污染,确保无公害农产品最终质量。
3.6无公害家产品生产追溯技术
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追溯技术。所有生产过程,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栽培措施、灌溉、施肥、使用农药到收获都要有记录,能够追溯到具体的生产产地、品种、生产时间,如在什么时间发生什么病虫害、喷什么农药、喷药浓渡、操作员工姓名等全部记录下来,确保加工环节和运输环节也可追溯。云南省对供港澳蔬菜已普遍开展此项工作,其他农业生产企业正积极开展。
4无公害产品和产技术的基本特征
4.1系统性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从产地生态环境技术条件的选择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投入品使用、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运输技术。这些技术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项技术就不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技术与质量控制的系统技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4.2生态性
生态调控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一要选择好农产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它是发展无公害生产的前提;二是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农业品种,能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用量;三是采用轮作、间作和套作也是减少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四是采取科学栽培措施,如:东西向、宽窄行栽培,有利作物通风,降低田间湿度,有利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优化田间生态环境,间作或套作等。这些措施充分体现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生态性质,通过生态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生态性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本质特征。
4.3重点性
在抓好一般系统性技木的同时,应突出抓好重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核心和关键点,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性特征的集中表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重点应突出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病害防治技术,同时辅之以农业措施和物理措施,在必要时,可以应用高效、安全的无公害化学农药。因此,抓住重点技术,带动一般技术,有利于提高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实施的成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4独特性
无公害农产品既有优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又有健康安全的环境品质,还有独特标志和一定专利性的产品,有别于一般性农业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品质独特性是其生产技术独特性所决定的,只有严谨规范的生产技术,才有符合特定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丰富多样的,每种产品都应有与之相对应的产地、产品环境标准和生产全过程的操作规程配套。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影响大的外部环境,如产地有无工业三大污染源以及生产内部环境,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农药、化肥等农资的环境负效应在产品中的富积与残留,都必须符合标准和规程要求,不可混同于一般的产品生产要求。
4.5追溯性
无公害产品是市场准入最基本的农产品,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的农产品,就必须有一整套生产安全过程的可追溯性记录。农产品生产记录应保存2年,禁止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要做到有案可查,可以追溯到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从而保证无公害农产品安全性。
4.6监督检查性
一是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须经包装或附加标识后才能销售,包装物或附加标识上应当标明农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二是在农产品保鲜和运输中使用的保鲜剂和添加剂应当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要求;三是无公害农产品要经得起监督检查,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不能销售,通过监督检查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5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思路、模式和途径
5.1发展思路
着眼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开发产品中应用无公害技术,在推广无公害技术中开发产品,以大宗农产品为基础,以名、特、优、稀、新农产品为重点,以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用产品信誉培育市场,用市场拉动产品生产,进而逐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龙头的现代农业。
5.2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模式
5.2.1政府主导型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和市场引导,以政府指导为主体、技术部门参与、农民投资直接从事农产品开发,从事小农户式的生产。这种模式实施力度大,可以容纳、支撑其他多种模式,是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无公害产业化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受到资金投入、社会认同、生产者公德意识提高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控制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难以大范围禁止或消除安全隐患,必须有社会共同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作为支撑。
5.2.2龙头企业带基地型模式。即“公司+基地+农产”的生产模式。以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建设基地为示范,引导农民从事生产的模式;主要的形式是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主,通过种植(养殖)、加工或营销企业这个龙头,制定、示范、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基地为载体,带动基地农民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类模式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2大类。紧密型严格实行“几统一”,例如,统一供应优良种子、种苗,统一供应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检测检验,统一产品包装或品牌,统一产品运销等。如云南省沾益县珠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年种植无公害蔬菜667hm2,蔬菜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广西等地,由于质量安全有保障,该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松散型一般只对其管理的基地提出产品质量和技术操作方面的要求,并力所能及地为其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一些服务,但在某些环节和具体操作上由农户自主选择,产品由公司根据订单按照标准收购。2种模式中的紧密型对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比较到位,效果较好,应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加以引导和推广。
5.2.3“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公司为龙头,提供技术和资金,直接参与农民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5.2.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协会带基地型模式。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机构,作为联结政府、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具备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行业协调服务与行业自律、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等诸多功能。云南会泽的马铃薯、乐业辣椒,宣威市的马铃薯等行业协会,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的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户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从事生产、加工,确保产品质量,拓展市场销路,对促进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5.3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基本途径
5.3.1积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立足现有资源,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特色产品。可采用合作制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引导涉农企业实体采用股份合作制的方式,与农民或农民经济组织结成一体化经济合作组织;健全以初级市场为基础,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设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建立和落实重要农产品的风险调节基金制度,以及相应的自动监控、自动调节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政策,积极引导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以保障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
5.3.2通过发展集约农业,促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食物安全的困扰,农业生态环境正面临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继续增长的需求及WTO后对农产品生产的双重压力。从总体上讲,中国农业集约化经营继续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要引导好农民利用技术优势、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农业,避免形成新的污染和环境破坏。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技术、资源密集型产业,创立品牌优势,促进技术、资源共享。
5.3.3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现行的农产品生产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小而全,随意性大。面对千家万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普及难,产品检测也难。应根据各地的优势确定骨干品种,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新格局。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这是产品进入市场和占有市场份额的通行证,要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区域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格局。有效的途径是依托基地主要产品资源优势,向主产品的产后环节延伸。
5.3.4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及重点县市质检站(点)的建设,不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实行有效控制,产前重点加强产地环境监测,确保基地环境符合要求;产中重点加强农药、化肥、种子、饲料,兽药等产品的质量检测,保证农业投入的物品符合要求;产后重点加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硝酸盐、重金属、激素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确保产品质量。
6参考文献
[1] 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陆锡康,陈忠,包士忠,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4(2):45-48.
[3] 张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李秋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