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今年74岁,退休后身体一直很好。但有一天看电视看累了,抬头看向窗外,忽然觉得眼前有如同蚊子般的小黑影飞来飞去,用手也赶不走。他休息一会儿再看墙壁,这些小黑影还在眼前飘移。这是怎么回事呢?
飞蚊症源自玻璃体变性
周老师的这种症状俗称“飞蚊症”。许多人都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的。在向明亮的地方注视时,眼前突然出现黑点或半透明的浮游物体,尤其是在强光和白色的背景下特别明显。这些“影子”随眼球转动而移动,眼球停止转动时仍可见到其移动、跳跃。
飞蚊症只是一种症状,它是由玻璃体变性引起的。玻璃体占眼球体积的五分之四,原本是澄澈透明的蛋白样物体,位于视网膜前面。若玻璃体内有移动的混浊物出现,投影在视网膜上,便产生了阴影,如同蚊子在眼前飞舞。由于发生在玻璃体上,其医学名称为“玻璃體混浊”或“玻璃体浮物”。
飞蚊症是一种症状,其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1.生理性原因:约占飞蚊症的20%。有的人生来眼睛里面就有微小的杂质,因此能看到一个或数个点状或条状、网状的细小黑影。如果休息好,有时会看不到,但当身体劳累或视觉疲劳时,就会觉得黑影或蚊子般的东西在眼前移动得特别明显。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正常的视觉机能。
2.退化性原因:约占飞蚊症的75%,多发生在40岁以上,是一种自然老化现象。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会液化,产生一些混浊物。年龄越老,发生率越高。但由于玻璃体自然退化而产生的混浊物,一般是无害的,并不影响视力。
3.病理性原因:只占飞蚊症的5%左右。别看其比例小,但涉及的病种多,对视力影响大,甚至会造成失明。这种飞蚊症是由严重疾病引起,因玻璃体附近的网膜、视神经、睫状体等构造发生了病变,导致玻璃体变化。
从以上三种原因看,前两种属于良性,其特点是:双眼都有飞蚊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并没有加重或产生变化,飞蚊位置也基本固定。
影响视力要及时就医
如果相反,飞蚊现象突然发生,仅限于一眼,蚊子飞舞的方向又不定,黑影遮住视野,视力变差、视野缺损,这都是病理性预兆,可以说是恶性的,其危险症状可概括为:一、有异常闪光;二、短时间内飞蚊数不断增加;三、视线有被遮挡的感觉,对视力有危害。
引起病理性飞蚊症的疾病有许多种,常见的有:
1玻璃体出血。糖尿病、高血压和外伤等,都可能引起眼底出血。血液一旦进入玻璃体,就会突然出现飞蚊症的症状,或眼前如同拉开了一张红色幕布。因出血量和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2.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的初期症状就是眼前“浮游物”数量的急剧增多,须尽早发现和治疗,延误治疗会导致失明。
3.葡萄膜炎。葡萄膜中一旦有细菌或病毒进入,眼内就会因变态反应发生炎症,这时,白细胞和渗出物将会从血管进入到玻璃体内,从而产生飞蚊症的症状。
4.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过白内障摘除手术者,其他眼内发炎或视网膜血管病变患者,也会出现飞蚊症症状。
出现飞蚊症症状时,一是精神不要紧张,要冷静对待;二是不可麻痹大意,要抓紧时间到医院诊治。经过散瞳检查眼底,如果诊断为生理性或退化性飞蚊症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要注意保护眼睛,做好身体保健,同时要定期检查眼底。如确诊是病理性飞蚊症,就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了。
对病理性飞蚊症,要查明病因,对症治疗。如是玻璃体出血,需要应用收缩血管和减少出血的药物,同时要尽量少用眼和不用眼,还要治疗相关全身性疾病,如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动脉硬化等。如是葡萄膜炎,要进行抗感染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治疗。如视网膜裂孔形成和视网膜脱离,则需进行手术治疗。有两种手术方法:一是激光玻璃体消融术,能有效清除大的玻璃体浮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黑影飘动,同时也存在损伤黄斑或晶状体的风险;二是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可以在很小的切口下完成,伤口不需要缝合,减小了术后眼部异物感和并发症的风险,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尽量避免强光照眼
1.爱护眼睛,合理用眼,防止视疲劳。避免长时间近距离视物。阅读或写作一小时后,就要起身活动一下,或闭目养眼10分钟左右。使用电脑和手机,须保持40~60厘米左右的阅读距离;看电视时须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电脑或电视的屏幕亮度要柔和。每看40~5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可远眺和注视绿色背景,让眼睛得到休息。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睡眠充足,尽量不熬夜,平时注意不要过度用眼睛,避免形成近视。
3.经常运动,改善眼睛的血液循环。适当运动,不仅对全身健康有益,对眼睛来说也不可缺少。眼球的血供来自颈内动脉,因此经常活动一下颈部,可改善眼睛血供。眼睛疲劳时,做一下眼睛保健操,有利于眼部血液循环。运动时,要避免剧烈撞击,防止眼外伤。
4.及时治疗与眼睛健康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
5.增加营养。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眼疾患者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动物肝脏、蛋类、豆类、鱼类、蘑菇、新鲜蔬菜等。
出现飞蚊症症状,要及时就医。如是病理性飞蚊症,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有较好疗效。如果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就有丧失视力的危险,不可掉以轻心。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