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深度挖掘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深度挖掘

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深度挖掘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深度挖掘

时间:2022-10-27 15:1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电视婚恋节目呈现出一片繁荣火爆的景象,并且仍旧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发展着,尤其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代表,电视婚恋节目受到大众百姓的欢迎与认可。而《非诚勿扰》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获得如此盛誉,并且广受称赞,其中得益于它自身的一系列运行机制。本文在分析《非诚勿扰》节目设置的基础上,力图深度挖掘《非诚勿扰》内在的、有推动力的运行与组织方式。

关键词:《非诚勿扰》;婚恋节目;深度;运行机制

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的《非诚勿扰》以一批“黑马”的姿态亮相电视荧屏,开播仅仅四个月其收视就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而成为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并且还一度成为寻常百姓家茶余饭后、闲暇之余的谈论话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单身男女参加《非诚勿扰》寻找婚恋对象也正逐渐由时尚流行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着。

《非诚勿扰》受到了国内外观众欢迎并取得了节目收视的异常火爆,其原因自然得益于节目本身的特殊性——将真人秀元素与相亲元素高度融合成电视婚恋类真人秀节目。所谓“电视婚恋类真人秀节目”简单的说就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以婚恋交友为主要的表现内容,旨在纪实性的呈现现实中的青年男女在大众目光下寻找爱情的经历,是一种既有娱乐性又有服务性的电视综艺节目。在这种意义上,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婚恋类真人秀节目既能够满足人们相亲交友的现实欲求又迎合了观众观看真人秀节目时企图窥视他人内心隐私的心理。但问题是,国内这么多的电视婚恋类真人秀节目诸如《我们约会吧》、《百里挑一》、《爱情连连看》等等,为何只有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收视长虹,并且成为同类节目中最有说服力、最具魅力的“老大哥”?这里面固然有种种外在的、表面的原因,例如节目名称取自冯小刚导演的著名电影“非诚勿扰”,这在节目的宣传方面必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再比如它所启用的节目主持人孟非、乐嘉、黄菡,不仅他们之间性格各有特点,就连孟非与乐嘉这俩“光头”都可以说是节目的一大吸引人眼球的看点。但是,《非诚勿扰》之所以成为今天普通人津津乐道的相亲“代名词”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内在的、深层的运行机制的支撑,而这种运行机制可以说是创新性的、独一无二的。

其实,探讨《非诚勿扰》节目的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节目火爆的根本原因,更有利于我们挖掘节目的深度、把握节目内核。那么不妨先从这档节目的名称切入,“非诚勿扰”这个词其实很值得细细品味、深度分析:“诚”需要在何种基础上来把握?“诚”字的具体意指又是什么?是纯粹的“个体表达欲的真实”,还是单一的“婚恋焦虑的真实”?①实际上,深入分析便可明确《非诚勿扰》“诚”一方面要求参与者们应该表现真实的自我,展示的应该是生活中的“自然的我”的形象,不能有所伪饰更不能提供虚假的信息,比如姓名、工作单位、户籍等等都应该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又要求参与者们必须是对自身的婚恋问题有所焦虑,是迫切需要解决自身婚恋问题的一群单身人,是真诚的带着相亲交友的目的来的,而不是说为上电视、为出名的目的,也就是说“诚”应该是个体表达的真实与婚恋焦虑真实的统一,但是这种“合一”的真诚又是具有伪饰性的,并在这种掩盖下形成了节目的看点。

首先从节目女嘉宾方面来看,她们无论是家庭出身、工作职位还是身高长相、兴趣爱好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她们几乎“集结”了生活中的各种类型的单身女生,并且被置于节目相亲的主场位置:在面对男嘉宾的时候她们具有更多的拷问、质疑的话语权;她们比男嘉宾具有更自由的时间支配,她们可以灵活的决定自己是否要离开舞台,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诚”的悖论产生了。一方面如果女嘉宾们想要完成“个体表达欲的真实”,那么她就需要更多的舞台时间来展示自我,也就是说女嘉宾待在舞台上的时间越久就越有利于她们表现真实的自我,进而接近“诚”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女嘉宾如果想要留在舞台上,她就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男嘉宾,这样又自然而然会使观众质疑女嘉宾婚恋焦虑的真实性,就像之前俞夏等人,她们因《非诚勿扰》而红并从相亲舞台“神秘消失”而进入电视娱乐圈。所以,这两方面的“诚”的向度就将女嘉宾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并在这种矛盾的处境下形成了观众观看节目的一个看点。

其次,从男嘉宾方面来看,这种“诚”的悖论也是存在的。《非诚勿扰》的男嘉宾往往被置于被拷问、被质疑的地位,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最大化的自我展示,也就是说他们自我展示的越真诚、越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越有利于解决自身的婚恋焦虑,比如《非诚勿扰》2011年10月2号的那期,8号女嘉宾张航选择牵手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丑男”,这让很多观众感到意外并为之惋惜,但是张航说:“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我跟他产生了共鸣”。与女嘉宾们不同,男嘉宾对自我的展示与解决自身婚恋的焦虑这两个方向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具有了纯粹的“诚”的态度。这里面仍然存在着一个悖论:男嘉宾的焦虑感越强,自我展示的表演性成分相应的就会越多,而这自然是“非诚”的态度。

所以,“诚”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借口,并且在这种伪饰性“诚”的掩盖下,《非诚勿扰》微妙的接近了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同时又小心翼翼的切合了观众的某种潜在的传统观念,以此愉悦观众。

《非诚勿扰》与改版之前的《我们约会吧》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将女嘉宾作为台上的“审查者”,而《我们约会吧》改版前是将男嘉宾作为审视者,这两种模式其实各自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婚恋关系中都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对女性具有评判、审视的绝对权力,而女方则一般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女方在婚恋中具有更多的审视权,女性可以挑剔男性的品格、能力、责任感、教育、家庭出身等等,男性则成了被评价、被审查的对象。《非诚勿扰》式的设置不仅更符合现代人的婚恋观,展现了女性在现代婚恋关系中较之以往被提高了的地位,而且又成功的确保其与人们某些潜在的观念相吻合。它将女嘉宾置于相亲舞台的镁光灯下,并精心搭配、安排她们的服装造型,力图呈现每位女嘉宾的完美气质与形象,以此来“激励”电视机前的单身男士来参加节目,选择自己心仪的女嘉宾。这样女性在传统文化中被动的、被观赏的地位就被凸显出来了,而这又是与多数观众潜在的认知想法相符合的。所以,《非诚勿扰》较改版前的《我们约会吧》更为符合现代人的婚恋观。另外,与《百里挑一》、《爱情连连看》等电视婚恋类真人秀节目相比,《非诚勿扰》女嘉宾的人数设置也是有它的独特性的,24位女性人数可以说是“刚刚好”,太多容易让人眼花分不清谁是谁,形成不了观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太少反而又仿佛失去了“丰富性”,并且《非诚勿扰》的女嘉宾的站位都是相对固定的,这就使得观众容易记住她们,在观看节目时形成相对稳定的关注点,不致造成谁也不认识式的“看热闹”,另一方面又使得节目具有电视剧式的的“连续性”,可以引发观众持续关注的兴趣。

《非诚勿扰》在虚伪性的“诚”背后耍弄的另一个“把戏”是节目的背景音乐的设置。实际上无论嘉宾、主持人还是观众朋友们都很清楚,每位来参加节目的男嘉宾当遭遇全场灭灯的时候,事实就已经证明了男嘉宾不是“那么的优秀”,他们肯定存在诸多不足难以让女嘉宾接受,或者是外在条件或者是个人能力也或者是个人思想状态等等。但是《非诚勿扰》所采取的策略却是背景音乐的“出场”:“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这种带有抚慰性的音乐将之前的挑剔、不满、怀疑等等都归结为一种没有缘分的解释,并且在这一策略中传达了友善的、轻松的、祝福的话语内涵,让嘉宾和观众都能体会到沉重压力背后的“正能量”,也自然而然将婚姻焦虑的现实感拨回到轻松的娱乐性向度之中。

总之,《非诚勿扰》就是在表面“诚”的掩盖下借口承担服务人们现实需求的责任来满足观众的娱乐性需求,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单身男女是它“富丽堂皇”的说词,而其真正的内在动力却是以一种轻松的娱乐性的方式满足观众的审美“口味”,从而与观众的某些观念相契合。

[注释]

①摘引自《哈哈镜中的“诚意”:<非诚勿扰>相亲真人秀节目的动力机制》,苗雨,《文化研究》,72页.

[参考文献]

[1]许莹莹《透析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青年记者》2012年10月中。

[2]罗玫《中国电视婚恋节目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洪婷《电视相亲节目透视》(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胡国栋《电视真人秀的真实性情境的建构》,《广播电影电视》2012年第24期。

推荐访问: 勿扰 电视节目 挖掘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