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专升本”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方式越来越受到相关院校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高职“专升本”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在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教育性质定位等方面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此提出云南高职“专升本”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
关键词:高职 专升本 人才培养
我省“专升本”教育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针对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毕业生就已经实施免试推荐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政策。1999年以来,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我省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我省也广泛开展了高职高专院校(包括电大普专班)和普通专科学校应届优秀专科毕业生通过选拔考试升入本科学习(以下简称高职“专升本”)的探索和实践。这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促进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所述的高职“专升本”教育特指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经过“专升本”考试录取进入本科院校学习阶段的教育。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省高职“专升本”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高职“专升本”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初步的设想。
1 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类型的认识较为模糊
专升本制度的实行,既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一步升学的愿望,还可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然而,目前国内对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包括对高职“专升本”这一特殊教育类型的认识也不是十分清楚。从云南的实际来看,无论从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办学特点和规律同样缺乏统一的认识,高职“专升本”教育目前仍处在实践和探索阶段,还需继续加强研究。
2 相关高校“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差异较大
目前,我省承担高职“专升本”教育的本科院校有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十多所,类型不一,有老牌的本科院校,也有刚升格不久的本科院校,其中部分本科院校是将“专升本”放到相应的职业技术学院。
由于多数专业的招生采用“普遍撒网”式的办法,各专业招生总名额被零星地划拨到相关本科院校。因此,多数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专升本学生插入到普通本科班三年级学习。但这种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来自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插入到本科院校的专业学院后,许多原本优秀的高职专科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上都显得无所适从。特别是相关专业学院不可能根据这些少数专升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技能特点和素质状况重新组织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上的断裂。
对于招生名额下达相对较多的院校和专业,目前主要采用单独编班的形式开展“专升本”教育。与插班学习相比,单独开班组织教学比较容易,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组织教学。但即使是单独开班实施“专升本”教学的学校,其办学模式差异也较大。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往往对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只是简单地套用普通学科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出现了专本教育脱节、培养目标错位等问题。
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理应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升本学生大部分由高等职业教育而来,学生升入本科以后如果按照学科教育进行培养,那么对原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是一种浪费。根据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当前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一文的观点,如果专升本以后,高职学生升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那么这样的专升本将是以放弃原来的教育体系为代价的。如果专升本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体系,将会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而会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失调。
而对于原本就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或其直属的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完全能够结合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特点,对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课程衔接、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制订有针对性的“专升本”培养计划,促进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专升本学生升入本科院校高职学院学习,由于教育类型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能够使专升本学生在本科两年期间强化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再培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3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出现“专升本”热和二次高考倾向,对高职高专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无论是出于家长和学生强烈的本科情结,还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甚至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专升本”进行大力宣传和鼓励,都直接导致了目前“专升本”越来越热。同时,我省现行的“专升本”考试制度在一些学校充当了类似“高考指挥棒”的角色,考核的重点在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等理论考试, 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或难于涉及,不能全面反映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仍然是“一张试卷定乾坤”,带有明显的二次高考偏向。另外,部分高职院校把专升本录取的学生视为就业进行统计,把提高升本率看作是重要的形象工程,而不是把精力投入到办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上来。这样一来,势必会对高职高专院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形成一定的冲击,并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的相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全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未举办委托全日制或各类成人本科(含专升本)教育,未组织在校高职学生参加各类成人专升本学历教育培训和考试。”但是,据了解,自从我省开展“专升本”教育以来,有不少高职(专科)院校学生将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专升本”入学考试三门课程的学习上,忽视了自己专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训,降低了对实践、实训环节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培养。甚至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还专门为学生举办“专升本”培训班。这些做法完全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违背了实施“专升本”教育的初衷。这样的高职专科毕业生即使考上了本科,在知识结构上也会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不能确保本科阶段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 “专升本”学生入学报到率偏低,影响学校办学积极性
经过调研,近年来,我省实施高职“专升本”教育的相关高校,专升本学生入学报到率普遍偏低。究其原因,多数学生是因为在入学之前已经找到了工作岗位。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不愿意放弃难得的就业机会,只好放弃继续学习的想法。还有就是部分毕业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学习机会,继续在社会上寻找就业岗位。同时,许多高职(专科)毕业生在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之前就已经参加了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特岗教师等上岗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以后,一旦有机会被录取,往往都会自愿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因而在读期间也会出现人员流失的情况。
出现上述情况本也正常,完全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导向性要求;更何况,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高职专科毕业生本身就面临着多种选择。但是,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每年专升本录取人数都要纳入本科院校当年的招生计划。
正是基于专升本学生入学报到率普遍偏低以及后期人员流失的情况,相关高校基本上都不能顺利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在校生规模受到影响,导致部分本科院校举办“专升本”教育的热情逐渐下降,办学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建立。
5 对我省“专升本”教育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结合我省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深入研究与实践:
5.1 加强研究和实践,推进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职“专升本”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但又有别于高中起点的高职本科(或应用本科)教育。探讨专升本教育类型的问题是一个需要理论主体、决策主体、实践主体共同研究探讨但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200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首先在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昆明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进行高职本科办学的试点。事实上,这些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认识比较到位,只要进一步加强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大胆探索,一定能够使高职“专升本”教育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高职“专升本”这一特殊的教育类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措施(主要包括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5.2 积极研究和探索,改革现行的“专升本”招生和考试制度
从招生方面来讲,应加强调研,除了要继续控制高职“专升本”教育规模外,应彻底改变目前对相关专业招生指标实行“普遍撒网”和“吃大锅饭”的做法,将招生名额集中分配到办学条件较为成熟的相关院校,以便于独立分班组织教学,真正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为进一步调动相关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每年的高职“专升本”招生计划可以适当放宽一定的比例。从选拔制度来看,应积极推行免试推荐入学(或保送)和考试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对于符合免试推荐条件、本人愿意参加专升本学习的优秀应届专科毕业生,可以在规定的指标范围内直接予以保送。对于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相关院校要对报考资格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在选拔方式上要进行积极探索,招生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和面试,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组织考试。这些政策和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一定有利于稳定高职高专阶段的教育和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5.3 切实加强“专升本”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教育部2006年2月下发的相关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并非所有的本科院校都适合开展“专升本”教育。作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升本”教育应当选择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因此建议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调研,将专升本学生基本统一归口于相关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将相关院校作为“专升本”人才培养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相互沟通,巩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果,促进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5.4 积极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或高等专科学校不完全相同的专业,专科院校办学风格迥异,学生所学课程和要求不尽相同。即使单独编班,如果按照整齐划一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也很难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举办高职“专升本”的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的推行,可以使不同背景的高职专科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自主地选择课程、任课教师或申请免听等。学校只有真正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才能保证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关院校应大力加强学分制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高职“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分专业方向组织实施教学和实践活动。
总之,高职“专升本”教育应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使其两年本科阶段的教育继续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内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使专升本毕业生最终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大奎,陆瑞峰,林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2] 潘懋元,肖海涛.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基于专升本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3] 颜宏亮.“专升本”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2).
[4] 陈良和.对高职学生专升本“热”的“冷”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5] 徐达奇.发展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之我见[J].教育与现代化,2007(1).
[6] 王叙红.改进高职“专升本”教育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8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高职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08Z0052)的相关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
王凤军(1967—),男,云南镇雄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研究、职教研究.
李永芳(1977—),男,河北邯郸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