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阅微杂记

阅微杂记

时间:2022-10-27 13:18: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文死谏,文谏死

古人云:“文死谏,武死战。”是提倡?还是事实?我说都是。

单说文死谏。古人也明白,君王再圣明,也会有失察处,所以,提倡臣子谏言,并且设了专职谏官。文官冒死而谏,以致因谏而死,儒家便赞之为“大丈夫”。“宁鸣而生,不默而死”,谏官视此为职业道德。不谏,不算好文官;不死,算不上至佳的谏官。

“文死谏”,可不是虚话,是要践行的。比干谏纣王,死之;箕子谏纣王,装疯被囚,半死;伍子胥谏夫差,死之;孔融谏曹操,死之。韩非子目光犀利,写了《说难》,陈说游说谏言之难。此人乃真正了解帝王之心理者。

偶遇明君,“文死谏”便成了不用落实的豪语。齐景公说:“敢谏者诛。”晏子仍进谏,却未见被诛。李斯写《谏逐客书》,谏后也安好,且文章成为名篇。魏征谏唐太宗,成千古进谏之佳话。然明君有几何?屈指数数古代三四百皇帝,虚心纳谏者能有几人?便是唐太宗,也曾萌生过斩杀魏征之念。

文死谏,终究不是凭空骇人之词。为臣者,必须思量好:是进谏,还是要命?命运取决于统治者。魏征敢谏,但事实上他没有遭遇危险,故魏征不该算是英雄。彭总为民请命,犯颜进谏,乃大英雄。张志新明知巨祸在前,也要死谏,更是大英雄也。

二、未庄评定是非的标准

阿Q在未庄虽然常“优胜”,但赵太爷打他嘴巴却是平常事,而且,明明是阿Q挨了打,未庄的舆论却总是向着赵太爷,总是不加考量地认为:“错在阿Q,那自然不必说。”原因何在呢?迅翁写道:“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阿Q正传·续优胜纪略》)

赵太爷不会错,阿Q便是错的,错了就活该挨打。这便是未庄的逻辑。赵太爷何以就不会错呢?《阿Q正传》里没有说明。但迅翁在一封信里做出了解释:“我们的乡下评定是非,常是这样:‘赵太爷说对的,还会错么?他田地就有二百亩!’”(《集外集·通信》)原来如此!有田地就有理,田地愈多,理就愈足。其实,此类逻辑世间多矣。某某说的,还会错么?上边说的,还会错么?书上说的,还会错么?

斯大林写过一个批示,其中写到“爱情”一词时少写了一个字母。批示需要传达,怎么办呢?于是,主事者请两位教授在《真理报》上撰文,论证这种少写了一个字母的写法是如何的正确。于是,便有了如下妙文:“世界上存在着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爱情,以及健康新生的无产阶级爱情,两个爱情截然不同,拼写岂能一样?”文章的清样送给斯大林过目,谁知斯大林大笔一挥批道:“笨蛋,此系笔误!”(《文史参考》2010年第7期《历史散叶》)教授的逻辑是,斯大林写的还会错吗?少写了一个字母,是因为那当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思想!

未庄评定是非的标准应该改一改。要知道,赵太爷虽然地多,但不一定言必在理。阿Q没地,却不一定都错。地多其实跟有没有理没有必然联系。要打破“地多崇拜”、“赵太爷崇拜”。最终,还是要看实践,要实事求是。

三、“历史的被歪曲史”

历史的被歪曲,被篡改(主观故意极强的歪曲),是常见的现象。研究历史,也应该研究“历史的被歪曲(包括被篡改)史”。被歪曲的历史不是真史,但歪曲历史之史却是真史。

胜利者握有历史的书写权,他们有条件歪曲历史,正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但胜利者未必都歪曲历史。胜利者也未必都不歪曲历史。错误的乃至邪恶的史观、不良的乃至卑劣的需要,才会使有条件歪曲历史的人干出歪曲历史的事。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天下第一。这是他们的邪恶的史观和卑劣的需要所致。封建史书总是把造反者称为“贼寇”,这是具有专制本性的帝王眼里的历史。蒋介石想让陈寅恪把他写成唐太宗式的人物,陈不干,这是权势者想歪曲历史而未遂。

近有某“大事记”写到动乱岁月时,不写苍生厄运,只写卫星上天,取舍之间,历史已经“不真”(借用古董商行话),至少已非全史。

历史本身不是那个样子,却非要写成那个样子,为什么?是谁在歪曲历史,谁参与了歪曲,谁主张的,谁写文章歪曲的?这些都是“历史的被歪曲史”所要研究的内容。四人帮的“影射史学”是“历史的被歪曲史”的一个著例,既应该记入史学史(作为伪史学),更应该写入政治史和意识形态史。

【原载2010年第7期《书

屋》本刊有删节】

推荐访问: 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