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上一轮,本轮去产能工作态度更为坚决,力度更大,政策更严。
截至4月底,2017年全国共退出煤炭产能6897万吨,已完成年度任务的46%。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战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立新说,2017年将依法依规加快淘汰灾害严重、资源枯竭、技术装备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煤炭产业政策的煤矿,重点淘汰30万吨以下的落后产能,预计2017年煤炭去产能1.5 亿吨。
更严去产能
从电厂发电到居民取暖,从烧制水泥熟料到铸造钢铁,煤炭一直是我国不可替代的主体能源。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燃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煤炭消费在2013年达到42.44亿吨峰值后逐年下降,至2015年已不足40亿吨。强力支撑渐失,现有超过 57 亿吨煤炭产能何去何从?
学习意识不强,无法适应转型,分流消化难度大。吴立新说,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提供了农垦、林业、公益等岗位,客观上分担了压力,但数量上难以满足需求,一定程度上将压力推向了社会,不能起到真正长久性分流作用。
提升科学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一大目的是提升科学产能。中国煤控项目课题组曾在产能控制并提高生态、安全、环境等标准的政策情景下,计算出2020年煤炭科学产能比例的目标为71%;2030年后,淘汰约20亿吨非科学产能后,煤炭科学产能比例提升至100%。
目前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除去淘汰落后产能和消化过剩产能任务艰巨外,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约束凸显等问题极为突出,提升科学产能水平任重道远。
我国中小煤矿数量仍然居多,全国1.08万处煤矿中,年产30万吨及以下近7000处。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但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一大批老矿区的煤炭企业竞争力不强、转型发展困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以生态约束为例,全国煤矿采空区土地塌陷面积总计达100万公顷,且每年新增采空區6万公顷左右。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造成严重土壤污染。由于我国煤炭需求总量较大,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粗放问题突出,行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巨大舆论压力。
尽管此轮去产能政策取得初步成效,供需基本面有所好转,煤炭价格逐步回升,职工安置工作也在妥善开展,但由于煤矿退出机制不健全,使得一批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煤矿资源枯竭、井深巷远、安全保障程度低且扭亏无望的煤矿退出缺少政策支持。
吴立新建议,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煤炭企业,提出差异性退出政策。对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建成、做出较大历史贡献、社会负担沉重、面临资源枯竭的煤矿,给予重点扶持;针对市场经济时间建成,面临资源枯竭、灾害严重、地质条件复杂、煤质差无市场的煤矿,通过产能置换、财政奖励等市场化方式予以引导;针对市场经济时期建成,不合法合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或符合淘汰落后产能标准的煤矿,通过法规、标准等强制退出。
“有些企业是政策性退出,有些是市场化退出,有些是法治化退出。”吴立新说。
吴立新还建议,国家应借鉴主要产煤国煤矿关闭退出的成功经验,通过资源税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设立煤矿关闭退出专项基金和转型发展资金,用于资产处置、塌陷区治理、新产业引导等,加快对资源枯竭、高硫高灰、灾害严重、扭亏无望的老国有煤矿退出支持,增强其转型动力。
近年,通过工程承包、新建企业、兼并并购等方式,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布局海外。吴立新表示,煤炭企业应拓展“走出去”绿色产能合作空间,将我国科学产能、绿色开采等先进理念、技术、标准移植到周边国家,促进当地煤炭科学有序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中国煤控项目课题组为此制定了煤炭企业“一带一路”绿色产能合作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