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根深叶茂结硕果

根深叶茂结硕果

时间:2022-10-27 10: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的楷模。

吕新民老师以“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为自己毕生的神圣职业。几十年来,吕老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栋梁之材,可谓桃李满天下,深得学生们的敬重和爱戴。至今,老学生们只要相聚一起,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肺腑之言,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吕老师当年如何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满怀真情地关爱学生,指引学生们走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现今在广东省珠海市生活,少年时代能诗、能文、能画,年过70的老同学俞永琪,这些年来,不只一次地向我谈到学生时代吕老师给他留下的美好而又难忘的印象。他说:“吕新民老师为人心地善良,脾气很好,对学生总是充满关爱。在学生们的心目之中,吕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全才型’好老师。他不但能教地理,而且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和政治课样样都拿得起,都非常行。”当时在学校里,如果语文老师出差了,吕老师能去顶班代教语文;物理老师外出开会了,吕老师又能给学生们上物理课。我至今还记得,吕老师给我们上政治课,主要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将来长大后能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吕老师又富有书法和绘画的天资。校园里常可见到的一些宣传画和有益于教育学生的格言或谚语,都出自吕老师的手笔。我从小学就对美术产生了兴趣,是初中美术组和《上中画报》编辑组的成员。当时在学校任教美术,后调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当教授的宁璘老师,与吕新民老师交往甚密,他们都是鼓励我初中毕业时去报考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从而走上艺术道路的引路人。

数年前,我在珠海与老同学俞永琪小聚。很有趣的是,他的女婿、著名诗人蔡新华和他夫人俞苏苏,也都是吕新民老师的学生。他们告诉我,90年代中期以后,吕老师和师母被孝顺的孩子们接到北京去生活了。在诗书画方面都很有修养和造诣的吕老师,于2006年6月在他们居住的北京通州区天桥湾小区居委会的支持下,创办了乐天书画社,义务担当起了该书画社的老师。吕老师通过教书法艺术,把一批学员从一笔一划开始,培养到如今能独立创作书法作品参展。这种教学活动不但有利于吕老的身心健康,焕发出生活的热情,而且也使他一生所衷爱的书画艺术有了施展发挥和锤炼提高的机会。自2005年以来,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参加了北京市通州区委“迎奥运”书画展,通州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通州运河艺术节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通州运河清风书画展,全国双拥书画艺术作品展等全国、省、地市各种美术作品展,获得过多项大奖。他的作品还被收入到《红色之旅·中国书画艺术家珍迹典藏》《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当代中国美术家书法家作品集》《国际书画家精品集》《运河晚霞情》《我家住在运河旁暨2007—2008年通州区美术书法摄影艺术比赛作品集》等大型画册。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吕老师的影响,师母彭光英老师也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本《书画集》中,就收入了她的17幅书画作品。彭老师不但书法写得不错,牡丹也画得很有品位。

人们都说,人到老年会害怕孤单与孤独。但在我看来,寄情于教书育人、书画艺术的吕老师和师母,是决不会有孤独感的。他们不但像许多幸福的老人一样可以安享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而且还能享受到“桃李满天下”的师生之乐。过去几十年中所教过的那些散居全国各地的老学生们,如今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就会登门拜访,平时也会经常打电话向老师和师母问寒问暖。吕老师和师母如此这般地生活在充实、幸福和欢乐之中,一定会健康长寿。

《书画集》出版后,多位既是吕老师的学生又是我朋友的读者都说,欣赏到集子中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真是高兴又敬佩。高兴的是,自称“业余书画爱好者”的吕老师,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敬佩的是,吕老师的书法作品,无论大字或小楷都非常见功力,无论正楷、行书或草书都很有格调和品位。吕老师的书法堪称四体皆擅,楷书和行书尤佳。其楷书用笔古拙刚健,结体缜密端庄,笔力深雄遒劲,透着一种筋骨中立、开张瑰丽、气概凛然的颜体精神;其行书舒展圆融、流畅洒脱、起伏跌宕、气势如虹,在法度谨严中透出一股乐观放达的生动情态。从书法作品上,可以感受到吕老先生在研习颜真卿、欧阳询和柳公权等古代书法名家名帖方面的深厚积累。从少年时代起,吕老师就在诗书传家的父辈的指点和影响下,在书法方面下过真功夫。另外,吕老师还擅长绘画,收入《书画集》中的《山静松声远》《明月松间照》《鹰击长空》《寿松图》《三雄图》《三清烟云》和《墨竹》等作品,都是有景有情、有思想和艺术胸怀、有笔墨底气的中国画佳作。欣赏这些作品令我如亲见吕老其人,他的书法和中国画作品,和老师的人格品性一样,纯正、朴实、真诚,完全是他热爱生活和自然的一种心境和情怀的表达,没有当今书坛画苑所弥漫那种俗不可耐的脂粉气和铜臭味。

欣赏书画作品之同时,认真品读他的《我的书画情缘》一文,更能加深对吕老先生人生和书画艺术的认识。他在文中满怀深情地回忆自己如何在父辈的影响和调教下,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他说:“我的少年时代,是在爹爹身边度过的,上小学时,写毛笔字是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爹爹擅长楷书行书,字体颜柳兼修,雄浑饱满,苍劲老到。”如此的耳濡目染,使他得益匪浅,从小就喜欢写毛笔字。他因此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专心致志地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玄秘塔》和颜真卿的《多宝塔》等经典碑帖,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对于绘画,吕老先生也是从小就喜好。他说,记得小时候,每当看到一幅精美的图画,他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之所吸引,力求将其临摹得惟妙惟肖。因为大家知道他爱画画,他父亲工作的药号竟大胆让他来设计新研制的“虎牌跌打风湿膏”的包装袋。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居然信心满满地接下活来,设计出一款方案。经店家认真评审,他的设计方案竟然被采用并付诸印刷,制成包装膏药用的彩印纸袋。这件事情让他大受鼓舞,颇有成就感,并因此对艺术人生充满憧憬。“随心所愿是人生的幸福,但人生的道路并不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展开。尽管儿时对书画艺术满怀憧憬,但我终究未能有机会上专业大学,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以之为专门的职业。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然而,透入内心深处的那份书画情缘却执着如初,始终没有被艰辛世事所磨蚀。长期以来,我一直耐着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靠业余时光,自我摸索,自为修习,执著不懈地追求艺术,让书画情缘在人生的点滴缝隙中顽强伸展。”吕老师的这番自白,让我们理解了他结缘书画的心路历程。

令人敬佩的是,吕老先生在北京定居后,以“做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间断地临摹他少年时代就熟悉的欧阳询、柳公权和颜真卿等古代书法名家的传世碑帖,并义务担任老年书画教师。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我想,这就是晚年的吕老在书画艺术方面,能够更上一层楼的原因所在。另外,吕老在书画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用楷书、行书或草书书写的诗词和楹联,大都是他自己创作的。比之当今有些自称“著名书法家”却既不会作联又不会写诗的人,吕老的文学修养以及非为钱财目的地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纯情追求,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吕老在书画艺术领域辛勤耕耘所取得的成绩,又一次证明,林木根深叶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吕新民老师的第三大成就,体现在他和师母为国家培养了三个在文化艺术界,在美术理论、美术创作和教育实践领域都做出突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说起吕老先生培养的“吕氏三兄弟”,这要从吕氏家族的家学渊源中去问底寻根。在吕老的《我的书画情缘》一文中,他谈到,老家江西丰城北湖的吕氏族谱中,有一些关于他祖父、曾祖父以至高祖父的传记和赞文,其中都有工书善画且重家风家教的赞誉。如高祖霁川公是清封中议大夫酏赠振武将军,对于子孙,他“每于课余,取彩纸折叠,作花鸟虫鱼玲珑诸品以教之,精巧绝伦,见者叹赏”;曾祖父凌汉公考取明经进士,“工书善画,著有《余园文集》,……公之写意极其佳妙,求难多得”;祖父吕祝青“公而慧长而敏,随父读书超群,……工书善画,牡丹梅花颇有父风”。到“吕氏三兄弟”的祖父,即吕新民老师的父亲这一代,他这样写道:“爹爹的书画才能,则是我亲身感受到的。我至今还对他早年创作的一幅画像记忆深刻。爹爹用细腻规范的笔法,将祖母的神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显示出高超的画技。爹爹的书法,更是远近闻名。他是一位热情豪爽的儒商,精通医药,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在本镇乃至赣东北一带,小有名气。因此,经常有上门求请墨宝者,所求多为招牌、匾额、楹联一类,对此他总是有求必应。当时,河口镇大街小巷的商店招牌或牌匾,十之七八都出自爹爹之手。每每应友人之请,书写擘窠榜书时,我就会站在他的身旁,利用帮他研墨牵纸的机会,聚精会神地观看。……目睹他临场挥毫泼墨,每每让我心随笔运,陶醉在书写的畅快之中,有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感。对于街上那些爹爹题写的招牌匾额,我总是驻足现场,凝神欣赏,久久不愿离去。”

在为父亲《书画集》写的序言中,吕氏三兄弟用朴实与动情的语言,叙述了父母如何自他们幼时起就严加调教的往事。从中可以看到,吕老师和师母是按照吕氏先祖的家风家教传统来培养孩子的,他们既“慈爱有加”又“管教极严”,注重品行教育,要求“端正做人,认真做事”。我想,从小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德行教育,是吕氏家族在清朝能同出高祖中议大夫和曾祖明经进士、到21世纪的今天又能产生名声远播的“吕氏三兄弟”的原因所在。这种家风家教传统,让吕氏家族突破了“旺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定律。

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有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谈的是“研究怎样改革家庭”的教育问题。他指出,家庭的核心问题“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但几十年过去了,对于中国的许多家庭来说,不但逾越不了“旺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就连“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问题也并没解决好。据说,欧美的“贵族学校”是让孩子去经受苦难的磨砺,英国皇子要到前线去当兵打仗。可是,我们的“贵族学校”,却是让小孩从小就享乐,从小就坐名车、住豪宅、穿名牌衣服、吃美味佳肴,从小就互相攀比,从小就学会用势利眼光为人处世。我以为,若这样地长此下去,《红楼梦》所描写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式的“富不过三代”的悲剧,还势必一代一代地重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话饱含深刻的哲理!但我相信,“吕氏三兄弟”会将吕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下去。

2014年4月19日于广州小洲艺术村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原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推荐访问: 根深叶茂 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