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个资源型企业的历史性跨越

一个资源型企业的历史性跨越

时间:2022-10-27 08:54: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型露天煤炭开采企业,是一个人员少、生产规模大、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却以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模式闻名国内外。在30多年的建设历程中,中煤平朔从一座年产不到1 000万吨的露天煤矿发展到2010年底成为我国首座单一的、露井联采的亿吨级矿区;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发展成全国规模最大、资源回收率最高、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井联采煤炭生产企业。目前中煤平朔的煤炭产量占到了山西总产量的15%,也占到了中煤集团总产量的70%以上。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碳绿色发展的要求,我国重要的传统能源产业——煤炭工业的发展逐渐进入瓶颈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中国重要的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中煤平朔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中煤平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工业、生态两条产业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支撑,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方向,以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保障,积极探索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最大化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科学发展之路。

稳步推进煤炭资源开采 促进集约化发展

2010年12月26日,中煤平朔公司原煤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成为我国首座单一的、露井联采的亿吨级矿区。凭着这份优秀的成绩单,中煤平朔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之际实现了新的跨越。

回望历史,从中外合作建设安太堡露天矿开始,平朔已经历32年的风雨历程。1979年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启动,1989年原煤产量突破1 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座千万吨级矿区;之后,在安太堡矿良好运行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自主建设了安家岭露天矿,树起了中国煤炭工业的新标杆;2003年,率先在晋北矿区浅埋深、硬煤层、硬底板条件下成功应用综采放顶煤工艺,先后建成了3座千万吨级井工矿,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2006年平朔公司原煤产量突破5 000万吨;到2010年底,平朔原煤产量突破亿吨大关,成为国内首座单一的、露井联采的亿吨级矿区,谱写了承前启后的辉煌篇章。

煤炭产量的不断提高与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平朔在千万吨级持续高效安全生产体系的关键技术方面,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另外,平朔不同于很多亿吨级矿区的最大特点是,有些企业的亿吨级水平是位于不同区域的煤矿产能的总和,而中煤平朔是单一矿区年产亿吨级企业,能够发挥集中生产的优势,在保证集团和国家煤炭供应方面,如供应紧张局面,也有快速的反应能力。

摒弃粗放,集约发展,是中煤平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导思想。在平朔矿区,既有规模壮观的露天开采,也有高科技的现代化井工开采,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承。矿区因地制宜,通过创造性地实施露井联采技术,对露天矿无法开采的“边角料”实施井工开采,节约性地开采煤炭资源,放大了资源的价值。同时将井工生产的高热值煤与露天生产的低热值煤进行科学配选,整体上提升了煤质。中煤平朔也因此成了国内首家实施大规模露井联采、煤炭资源回收率最高的资源节约型煤炭企业。预计到“十二五”末,中煤平朔的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5亿吨,未来五年探测到的资源量还将不断增加,煤炭产量将稳步提高。

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技术和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矿难频发,是我国煤炭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低水平的发展已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煤炭生产的大型化、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中煤平朔自建矿以来就坚持高标准的安全生产,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质量,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一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众多科研单位的合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2010年投入科技创新资金5.9亿元,对煤矸石延伸产业链、土地复垦等重点难点课题进行攻关,积极开展露天矿扩能改造、井工矿防治水处理、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系列产品开发等重大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全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73项,表彰86项优秀科技项目和6项专利。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管理创新,明确内部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一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科学组织生产。大力推进“数字化矿山”建设,实现财务、物料、采购、设备、工程、档案、自动化办公等模块的集成运行;制定严格的阶段性目标考核细则和管理控制体系,原煤洗选加工、生产接续、设备保障、装车外运等关键环节得到全方位优化。二是严格成本管理控制,提升经营能力。开展“挖潜能、降成本、增效益”活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强化资金集中管控,使资金运作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实现利润70.24亿元,同比增幅达51.38%。

中煤平朔的另一大战略是实施产业转型、开发洁净新能源,以此有效处理煤炭伴生物,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平朔矸石发电工程紧挨大型洗煤厂,不占用一亩耕地,采用直接空冷,生产用水全部采用城市中水,环保、节能,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近两年,中煤平朔通过大力实施煤电联营战略,建设了坑口煤矸石电厂,将劣质煤和大量煤矸石就地转化为电力能源,变输煤为输电。与山西国际电力公司合作建设了三期循环流化床矸石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 300兆瓦;一期2×50兆瓦、二期2×300兆瓦已建成投产,每年可消化煤矸石、洗中煤等低热质燃料约500万吨;与中电合资建设2×600兆瓦的东露天矿坑口电厂项目已与东露天矿建设同步启动;与国电集团华北电力有限公司拟建的74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每年可消耗煤矸石约4 000万吨。2010年~2015年,中煤平朔将实现装机容量1 240MW~4 180MW,每年可消化煤矸石、泥煤和劣质煤600万~2 000多万吨,占这些产品总量的70%左右,形成600万千瓦的装机能力。煤电一体化的生产格局,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排放和污染,削减环境治理成本,而且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途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发电产生的余热同时取代燃煤锅炉对矿区和职工生活区的供热,实现集中环保供热。

对于矸石电厂发电时产生的灰渣,中煤平朔通过发展粉煤灰产业实现了变废为宝。该项目一期投资19.8亿元,年处理粉煤灰75万吨,形成20万吨白炭黑、20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同时配套石灰石矿石和高标号水泥项目。针对选煤厂煤泥外排现象,中煤平朔与厂家合作开发的专用于回收煤泥的加压过滤机,填补了国内在煤泥回收利用方面的技术与设备空白。通过实施煤化工产业技术改造,中煤平朔形成了年产合成氨10万吨、稀硝酸16万吨、多孔硝酸铵20万吨的规模,产品不仅满足了平朔矿区生产所需,同时还辐射到了周边地区。

对煤炭的深加工,进一步挖掘了煤炭的潜能,形成了煤炭产业链,将更多的利润留在企业;对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附属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浪费,保护了环境,提升了经济效益,这样使企业由单一的资源开采走向煤炭深加工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产业机构调整的深入进行,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产出的“三高一低”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且不可持续。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

中煤平朔拥有建设大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和规模支撑,由建矿初期的安太堡露天煤矿这个“试验田”,发展成为全国13个煤炭大基地之一,如今已拥有两座特大型现代化露天矿、4座大型现代化井工矿、5座配套洗煤厂、3条铁路专用线,加上一个在建的年产2 000万吨的大型露天矿与配套选煤厂,以及380平方公里的矿区资源和11 000余名优秀员工。近年来,其循环工业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资源回收率达到了93%,居全国首位,实现了新形势下产业结构的升级,解决了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下伴随着煤炭生产而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驶入了新型工业化强劲发展的快车道。

中煤平朔始终坚持资源开采利用与节能环保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和矿区废弃建设用地绿化复垦工程。集中管理供电系统,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每年节约1 000万元以上;累计投入环保资金7亿多元,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污体系,洗煤水实现闭路循环,选煤厂污水和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所有锅炉均配备高效脱硫除尘器,选煤厂落煤塔周边安装防风抑尘网,降低了粉尘污染;累计投资4 000多万元,建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的园林式职工生活区,被评为全国“百家文明社区示范点”;将土地复垦资金纳入生产成本,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和跟踪评估,逐渐形成采矿、排土、复垦、种植一条龙生产作业方式,建立了草、灌、乔木类植物复垦种植的立体模式。

2010年春夏之交,中煤平朔顺应全球低碳发展之势,立足企业情况出台了《中煤平朔矿区“十二五”期间建设中央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纲要》,科学谋划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更加明晰地完善了企业未来5年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指导,以煤炭开采为基础,以煤矸石及煤系伴生矿物的综合利用为重点,以矿区经济、人文、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目标、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原则,建设以煤为基础的煤—电—铝—建材工业产业链和以土地复垦为主线的农—林—牧—药—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将平朔矿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现代化循环经济示范矿区。

在科学发展、绿色开采理念的助推下,中煤平朔先行一步,以建设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突破口,以打造两条产业链为路径,前瞻性地打开了循环低碳发展的壮丽画卷。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形成生态产业链

中煤平朔地处风沙漫漫的塞北高原,建设绿色生态尤为重要。平朔矿区多年来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将土地复垦资金纳入生产成本,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在绿化复垦和环境治理方面走出了独具特色之路。

在生态产业方面,将平朔矿区打造成集生态农业种植、现代化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生态和工业旅游、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具有鲜明煤炭矿区特色和一定规模、一定辐射力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工农业生态旅游景观区,与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集群效应。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矿区复垦土地,使平朔矿区成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绿色产业循环的典范;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土地资源的高效、绿色和协调开发,进一步提升煤矿企业的社会形象,使平朔矿区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近年来,中煤平朔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以土地复垦为主线打造的“农—林—牧—药—生态旅游”产业链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连续荣获“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环保优秀企业”、“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山西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等多个绿色称号。

中煤平朔的跨越发展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惠泽了周边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公司投入3 000万元建成平鲁区引水工程,缓解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困难;投入8 000余万元进行井工塌陷区治理,改善了矿区周边环境;通过开发矿区复垦土地养殖,安置了许多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通过土地整治、植树造林,对当地的下团堡乡的孙家嘴、四圣店、李家窑、仓房坪等区域进行生态治理,使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65%提高到26.09%,总治理面积达到2万亩,改善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恢复能力。

在中煤平朔“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描绘出了中煤平朔发展生态文明的蓝图目标——将“通过持续开展矿区废弃建设用地的土地复垦,建设一个面向朔州及周边其他城市,集生态农业种植、现代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生态和工业旅游、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矿区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示范基地”。平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为企业的未来保驾护航

对人才的获取从来都是企业所不遗余力的。新世纪以来,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不仅要不断地发现优秀人才,也要创造条件,自主培养人才,不间断的人才培养,形成人才的内生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长盛不衰。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中,要想顺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跨越性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煤平朔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实力,拥有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一些高校、科研单位有着良好的交流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近年来,企业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工程,推进招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计划,建立适应新时期煤炭产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成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三位一体联合机构,不断壮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三支人才队伍,举办各类培训班近500期,2万多人次参加了培训,使人员培训制度化;开展“职工技能登高计划”,选拔技师和高级技师203人、高级技工231人;积极开展职工技能大赛和“五型班组”建设活动,在“神华杯”国际采煤技能邀请赛上获得多个奖项。坚持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形成全体职工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在公司“十二五”规划中,人才发展规划成为重要内容之一,中煤平朔始终坚信,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有一支高素质、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它是企业不断前进、不断跨越的中坚力量。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奋勇拼搏下,平朔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一个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跨越的过程。中煤平朔历经30年的发展,积极汲取资源型企业发展不可持续的教训,借鉴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转型经验,在继续推进资源开采的同时,探索发展工业、生态两条产业链,初步形成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和生态为一体的经济工业园区,推进企业走向多元发展的进程。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是“11456”——建成平朔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循环经济工业区,新增煤炭资源40亿吨,非煤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形成600万千瓦发电能力。届时,平朔将实现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集群化发展转型,成为集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生态为一体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的高标准现代化循环经济示范区,而这将又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责任编辑:郝幸田)

推荐访问: 历史性 跨越 资源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