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作“注意力”时代的“赢家”信息化社会中科普工作发展的一些看法

作“注意力”时代的“赢家”信息化社会中科普工作发展的一些看法

时间:2022-10-27 08:18: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上世纪开始的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从图书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拓展到了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时效性强和传播广泛等特点,使得人类信息量的传播成几何式增大,信息高速公路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而近年来移动网络的崛起更是让信息的传播有了质的突破。作为移动终端,一部智能手机不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将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功能集合为一身。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了解科学知识,参与科普活动,这给新世纪的科普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自媒体模式下,通过挖掘了科普工作的注意力价值,上海市科协主办的上海科技节、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海科普日的各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大幅度增加。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笔者认为为了充分体现科普的内涵,还应该从公众的兴趣点入手,开展各类分析研究和实践工作,此外还需要推动科研科普化工作,希望通过各种努力使得科普关注度和参与度从“间歇性高热”走向“持续性高热”。

关键词 信息;科普;互联网;移动网络;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308-02

1互联网模式下,庞大科普信息的单向传播

1.1科普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载体。除了拥有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外,它还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首先是即时性,时效性强,但是仅限于人身处于计算机旁;二是信息发布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发布端可以随时大范围地在网站上发布信息,而用户端只要守在计算机旁,就可随时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拷贝粘贴、下载、收藏、打印网页等方式复制、存储所需资料;三是广泛性,互联网将世界打造成为了地球村,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

上世纪90年代,比尔·盖茨声称: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文化的转变就像谷登堡的印刷术极大地影响中世纪的文化一样,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当代的文化。互联网的产生也改变了我们的科技知识传承的工具和模式,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也铺天盖地向大众涌来。

1.2传播路径的多元化

互联网模式下,科普传播的方式有了重大变化,专业科普网站、科技博客和数字图书馆等纷纷出现,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科普资源。

1.2.1科学博客

科学博客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在传统媒体主办的网站上开通的科学家博客;二是挂靠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主页上的科学家博客;三是专业博客网站,如科学松鼠会等。这类博客都以群博的方式出现,博客作者有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记者、科技编辑和科技爱好者。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和科技信息非常容易得到传播和交流,这种形式大大拉近了科学界和公众的交流。但是博客的篇幅较大,而且需要一定的主题和思想,写作需要的时间比较多,所以一般发布的频率不高,时效性也会打折扣,而且作者写作的可持续性也值得商榷。

1.2.2科普网站

科普网站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综合门户网站中的科技频道,比如新浪网中的探索频道、搜狐网中的科学频道等。第二类是科技协会主办的科普网站,主要内容是介绍科协自身工作的动态和对科普知识的介绍。2007年10月,上海市科协就启动了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工程,希望把上海科普网建设成为面向广大市民、面向广大科普工作者的权威性科普门户网站,通过视频、音频、动漫、图片、书籍等传播形式,使其基本具备共享资源服务功能、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资源开发服务功能。据业内专家统计,目前全国科普网有400多家,各种网上科普知识的盗版非常严重,很多信息真假难辨。

1.2.3数字图书馆

2004年12月14日,谷歌宣布,与英国和美国五所著名的图书馆进行合作,启动“网络图书馆”计划,将这些图书馆收入的上千万册印刷图书转换为数字文件,供人们在互联网上查询和阅读。中国最大的数字图书馆是超星图书馆。

1.2.4电子书

电子书籍的出现是科技传播的又一次大变革,以汉王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通过付费可以从网上下载电子书籍到专门的电子阅读器,也可以从当当网等网上书店购买。大批优秀的科普书籍通过这一渠道又一次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1.2.5科普手机报

手机报是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根据资料显示:天津科协就曾推出科技周手机报专刊,每天向部分手机用户免费发送低碳环保常识以及科技周最新活动概况。科技周结束后,科普专刊将以每周两期的频率定期向用户提供最新科技及科普资讯和科技动态。

1.3交流空间仍然比较有限

虽然互联网时代科技信息量猛增,但是不管从传播的方向,还是传播的形式而言,都是单向性为主,即使博客的评论,也只是寥寥几句点评性质,而科普网站的信息对于广大市民而言,也只是浏览为主,从中获取信息,即使有想法也只能在BBS中写上几句感言。而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和科普手机报也都是单向的线性传播。但不可否认,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自主学习的热情不断攀升,大量科普信息的提供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2自媒体模式下,科普工作赢得公众的“注意力”

笔者更愿意称目前正在到来的时代是自媒体时代。这个以移动技术为主导的第五媒体,正在以不可阻挡的趋势闯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个小小的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微博、微信、进QQ群,发邮件,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言论。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

2.1走出线性之惑

中国科学院科普研究所李大光教授曾撰文指出,一直以来,人们采用线性模式进行科学传播活动,这种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科学家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他们的知识是理性的,更高级的,公众的知识仅是感性的,可忽略的,因此科学知识传播经常是科学家向公众单向流动过程,呈现出线性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传播产生的效果就是公众普遍认为科学很复杂,结果适得其反,公众对于科学更加敬而远之。这种线性模式的产生虽然与从事科普的惯性思维有关,但也与信息社会传播媒介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各种科普活动的预告,公众一般无法实时看到,即使知晓也大多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一边是科普工作者精心准备,提供各种大餐,另一边是公众冷漠无比,参与人数寥寥无几。而以移动网络为基础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这样的局面有了改变的可能。

2.2移动网络中的科普传播实践

移动网络对于科普最大的贡献是提供了获取注意力广阔平台。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提到,短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对某条特殊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意识范围中时,我们会关注其中特定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而在如今这个海量信息涌现的信息社会中,牢牢把握注意力是成功关键。

2013年上海科技节就是一场自媒体时代挖掘注意力价值的科普活动的大胆尝试,今年上海市科协建立了上海微科普微信平台、上海科普工作网等新的传播介质。今年的上海科技节,还首次尝试了在上海科普网同步启动网上科技节,将科技节现场的内容延伸至网络,在移动网络的帮助下,全市市民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第一时间体会到科技节的乐趣。市民不仅可以通过东方书报亭领取门票,也可在上海科技馆、海洋水族馆、月亮船、辰山植物园、星期八小镇等20家科普场馆门票售票处免费领取科技周门票,还可以登录上海科普网申领,或者直接关注上海科技活动周官方微信平台,网络索票。特别是微信索票的模式,公众一有兴趣就可以立刻索要到门票,避免了因为关注度时间差引起的兴趣度下降和参与度下降。本次科技节的参与人气迅速攀升,在人气攀升的同时,上海科技节组委会乘胜追击,推出了有效的科普营销。首次尝试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向市民免费开放全市31所科研院所的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所大学的10个科技实践工作站和7所大学的科普场馆等。刚刚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也在科技节期间,接受市民的预约参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海光源的参观呈现出火爆的状态,甚至出现一票难求。

而随之而来的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市民可通过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平台索取电子参观券,7D电影的概念营销让上海科艺展的人气火爆,在参观人数上达到历年来之新高。

今年9月开幕的上海科普日也是融合了微博、微信、网站之功能,参与的网友可以赢取科普日主会场门票。在“生态闵行美丽家园”微博话题活动中,网友只需在新浪或腾讯微博上晒出自己拍摄的闵行某个标志性建筑或风景照片,并@一位好友@上海科普日,就有机会赢取科普日主会场(顾村公园)电子门票。活动尚未开幕,已吸引了近千名网友发送照片。此外,上海市科协还开通了科普日微信,市民可登录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网站,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取微信推送的科普日活动介绍,一系列宣传策划活动通过移动网络的点对点传播,也是取得了巨大的科普效应。

3 “注意力”为王 科普工作的进一步联想

3.1以活动为切入点转为以兴趣为切入点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移动网络时代的科普实践仍然局限在以各种活动为切入点,虽然注意力价值挖掘的效果不错。但是仍然未能达到科普工作的实质内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谓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一是传播,二为应用。在被动接受的同时,能否主动参与是科普工作成败的重要衡量标准,而主动参与的激发点在何方?笔者认为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科学知识的各种兴趣爱好,让科学思想在公众的生活中扎根,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以兴趣为切入点的科普工作才是信息化社会中科普工作不断攀升的发展动力。后续需要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可能会包括:也许会分化为众多科学社群,这些社群能否与我们现有的各类学科性质学会相衔接,达到更好的学习和沟通效果;在重大科技新闻后的科普讲解,虽然很多媒体也会第一时间进行事件报道,但是科普工作应该比媒体做得更深更透,不仅是事发当时的信息发布,而且要包括原因分析,以及事发后续的跟踪;按照年龄和职业进行分类,引导并提供其所需的科普信息等。希望如果这些工作能使得科普关注度从“间歇性高热”变为“持续性高热”。

3.2科研科普化 揭开神秘面纱赢得关注度

科研科普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难以很好地推动,不仅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关,也与传播方式有关联。没有保密要求的重大科技专项,能否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方法定期在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发布信息,以公众能接受的语言来介绍这些科技项目设立的原因,未来的应用,目前的进展,相关的科普知识,以及相关国外科研团队的进展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公众所认同,,但是科技领域的发展对于公众始终是一个个谜团。解谜之路中带来的关注度和兴趣度提升和放大效应我们不能小觑。

参考文献

[1]李大光.科学传播模式亟待转型.科学视界,2011(9).

[2][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M].广州:中信出版社,2004.

[3]何苏六,张国平.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 赢家 科普 注意力 信息化 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