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有关新文学现代性方面的研究,首先对现代性的概念加以解释;其次阐述新文学之所以具有现代性是怎样产生的;再次论述的是新文学具备现代性的具体表现;最后谈一谈新文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新文学;现代性;表征;缺失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1863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书中说“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这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自从这一创造性的表达之后,现代性的问题引起注意,并且变得迷离而诱人,对于它的界定也呈现出众口异声,莫衷一是的多声部音响。
一、 现代性释义
可以说现代性的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人们对它的解释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般来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启蒙现代性,表现为制度理性或工具理性,追求个人主义与理性精神;二是审美现代性,表现为偶然、感性和反叛,对于人文理性和个体精神的追求。从而现代性在这样一个二律背反的系统中,两者共存、互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也就是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和交往理性理论。
现代性是伴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没有现代化,现代性则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又包括哲学、政治、法律、艺术、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因此文学在这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体现出现代性。
二、 中国现代化与文学现代性
现代化首先发生在西欧。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加重了我国的民族危机。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遭受帝国主义莫大的凌辱,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已变得奄奄一息。要想将其拯救,确实需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面对此情此景,当时有识之士意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中华民族开始了现代化之路,选择符合自己的价值与模式,重塑文明结构。从而实现经济、政治、法律、文化诸层面的全方位转型。
现代化的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势必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变,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而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要力求现代化,于是五四文学革命爆发。文学在追求现代化构建的同时,势必要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因此,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文学现代性已显端倪,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风貌。产生了“对现代意识的追求、现代观念的转化和现代秩序的建构,”①在这个过程表现出来的文学特质
三、 五四文学现代性表征
五四文学作为新文学的开端,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内容的现代性
1.理性精神的显现
文学革命伊始,新文学的先驱者就主张文学要具有思想启蒙的色彩,从而启发民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等作品当中,始终贯穿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其作品的主题,重在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批判其吃人的本质,展示出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即使是浪漫主义的创造社作家,也有“泛神论”的哲理思考以及对于道德和心理的探索。
就题材而言,不论流派,爱情婚姻与个性解放都占据着大部分笔墨。表明作家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观问题的思索。力图借助民主与科学精神观察、思考生活。可以说,“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所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几乎贯穿于五四文学的所有作品之中。
2.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的年代,在大量的作品当中,出现了在以往的文学中颇为少见的“个人”的东西。个人的生活,个人的体验,个人的喜怒,个人的哀哭,成为文学作品自觉的追求。
鲁迅的《呐喊》、《彷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探索中国发展之路的背后,潜藏着作者心理巨大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而形成了鲁迅独有的创作个性和情感线索。郭沫若的《女神》喷发出个人的郁闷,民族的郁结,时代的声音与个人创作个性达到了统一与契合。在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对于人的主体性的突出,可以说是作家们共同的追求,是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五四文学在文学内容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作为文学内容对立统一的另一面文学形式,亦有这方面的体现。
(二)文学形式的现代性
1.文言文的摒弃
胡适曾提出文学的基本含义:“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清楚明白,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②他的这种界定,实际上已经暗含了“弃文言、倡白话”的观念。主要针对文言文语言晦涩,希望用白话清楚的表情达意;同事也针对文言文忽视主体的因素,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人的情感,从而以情动人,表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使得五四文学具有一种现代气息。
2.创作方法多样化
无疑,新文学对现实的关注与所担负的启蒙任务,使得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文学最有力的创作方法。鲁迅小说的成功,更是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推到与世界文学相媲美的高度。表现主观情绪与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也是五四文学一个主要的创作方法。冰心、宗白华的哲理小诗;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无不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特征。除此以外,还有现代派手法的运用。追求象征、怪诞、神秘,表现潜意识和病态心理,对于突破传统的文学成规,突出新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是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總的来说,五四文学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在成就的背后也有些不足之处。
四、 五四文学的缺失
(一) 根基不牢固,成果不巩固
由于五四文学革命是“外发型”的变革。因此在文学理论方面得不到传统文学理论的有力支撑;在创作方面,处于与传统文学的断裂,缺少文学创作的实绩。这样,就使得五四文学的根基不牢固。
五四文学所体现的理性与个体精神是应社会发展之需,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其背后带有很强的社会功利性,着眼点在于实用,易变性较大。加之,五四文学革命胜利来的容易,文学思想流于肤浅,亦未深入人心。这都使得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不巩固。
(二) 现代性不足
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与个性解放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只是启蒙现代性的体现,若就审美现代性而言,五四文学则显得薄弱。西方的文学思想中体现了非理性、反理性的主张,而五四文学却高扬理性,缺少审美现代性的因素,这就使得五四文学现代性发展的不够充分。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变革而是转换,不是延续而是断裂。尽管成果没有得到巩固,但它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建立了一个灯塔。使得我们的文学具备了现代性,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文学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胡鹏林著.文学现代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
②姜义华著.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中华书局,1993.87.
参考文献
[1]周宪著.审美现代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5.
[2]杨春时著.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M].三联书店,2009.
[3]胡鹏林著.文学现代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钱理群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姜义华著.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中华书局,1993.
[6]许纪霖,陈达凯著.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5.
[7]王文泉,刘天路著.中国近代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陈玲玲.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9]刘海洲.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10]边飞飞.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世纪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