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于目前日本开设出版类课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高校出版教育体系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和师资队伍等要素的最新一手日文资料,通过登录其高校的官方网站,进行收集翻译、归类整理,并结合媒介融合发展和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日本出版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宽口径、技术性、职业化,但系统性不够。我国可借鉴其长处,形成具有适应性和中国特色的出版教育体系。
[关键词] 出版高等教育 教学体系 日本 中国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1-0018-05
[Abstract] Mainly by Japan’s college’s official website, the authors collect and analysis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ublishing major setting,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teachers, etc. And then the authors get some conclusions that Japan’ publishing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media environment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but the systematization is insufficient. Taking this case as a reference, China can learn some from its strengths to improve China’s publishi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of publishing Teaching system Japan China
毋庸置疑,中国的出版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伴随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环境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媒介融合发展对出版产业和出版教育带来的全局性的影响与冲击,使得原有的出版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与出版实践及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甚至脱节的现象与问题,即目前一些编辑出版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出版产业的要求。这一现象和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对此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问题原因和改革策略。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较和参照性研究。
日本出版业的相对先进与发达离不开其出版高等教育的积极贡献。据此,笔者以当前日本已开设的出版类课程、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高校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别登录其高校官方网站,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材使用和师资队伍等出版教育体系中的主要要素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翻译和整理;同时结合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分析其课程设置的内容选择和特点;并基于研究得出的日本出版高等教育主要特征和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基本现状,比较分析中日出版高等教育的不同、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期对于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我国出版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启迪。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日本提供出版课程的高等院校主要有:筑波大学[1](築波大學つくばだいがく)、上智大学[2](上智大學じょうちだいがく)、东海大学[3](東海大學)、法政大学[4](法政大學)、成城大学[5](成城大學せいじょうだいがく)、文教大学[6](文教大學)、专修大学[7](專修大學せんしゅうだいがく)、东京造型大学[8](東京造型大學とうきょうぞうけいだいがく)、共立女子大学[9](共立女子大學)、大妻女子大学[10](大妻女子大學おおつまじょしだいが)、昭和女子大学[11](昭和女子大學しょうわじょしだいがく)、驹泽短期大学[12](駒澤短期大學こまざわたんきだいがく)、迹见学园短期大学(跡見学園短期大學)、大阪艺术大学[13](大阪芸術大學グループ)。本文以这些高等院校为调研对象,主要通过登录各院校的官方网站,对其出版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教材以及师资等方面最新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期望从中归纳和分析日本出版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征。
1 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匮乏,相关专业开辟了出版课程
日本的出版单位在招聘职员时,对应聘者的所学专业和是否具备相应的出版专业背景知识,没有明确要求,对职员的培训也是多在出版社内进行[14]。这一就业现状和外部环境决定出版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在目前日本高等院校中设置,似乎没有太大必要。资料调查的结果显示,情况的确如此。根据笔者对相关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调查(见表1),日本无论是一般性高校、短期大学(注:学习年限通常为两年,毕业生被授予准学士学位),还是研究生院,都没有单独设置以出版为专攻方向的学科,而是依附于新闻学、传播学、情报学、媒体艺术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有的院校提供1—3门与出版学联系紧密的课程,有的则没有专门开辟相关出版学课程,出版学内容只是在别的课程内容中涉及。
表1 日本相关学校出版课程统计表
从日本出版产业来看,日本的新刊种类是继美国、英国和中国后的第四位[15],杂志出版也很兴旺,历史发展悠久,为何出现出版产业发达,而出版学研究和教育并未有相应的特别专业化、系统性的发展?或者说,为什么日本的出版高等教育现状如此分散和不“专业”,可是出版产业却比较兴旺和发达?
出版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日本发展的近代史来看,由于受占领国即美国的影响[16],二战后日本高校纷纷开设新闻学、大众传播学和媒体设计学等专业,而没有专门开设出版学专业。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出版教育状况不仅不会影响出版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特别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出版业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是因为,在包括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内容融合等在内的媒介融合快速发展,使得整个传媒产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中各个分支产业边界日益交叉和模糊,出版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渗透影响下,出版媒介、出版产品、出版流程等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出版”的概念,事实上不再是限制于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范畴,而是包括数字出版等各类新型出版形态在内的“大出版”概念。拓宽专业口径、加大传媒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学习和强化媒介技术应用技能的学习等,成为时下我国各个高校出版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这些正是日本出版教育现状的表现之一,他们“无意间”把出版教育课程置入了上位类的传媒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更宽泛的多媒介背景下理解和学习出版,通过这样学习的学生,才能够具有大传媒视野和相关媒介技术技能,这种复合型人才,正是目前媒介融合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表2 上智大学“出版论”课程大纲
以日本上智大学的“出版论”课程大纲[17](见表2)为例,其内容涵盖了从出版生产、流通到销售的整个出版发行过程,是属于基础性质的课程;从其课程大纲来看,主要内容是由表2 中的1—11部分组成,1—3部分是有关出版基本原理的介绍(三部分),4—6部分是谈网络出版的内容(三部分),7—8部分是关于日本近代出版业(两部分),9—11部分是关于出版流通业的(三部分)。从课程大纲的内容分布和分布分量来看,网络出版和出版流通是两个重点。基于技术融合发展起来的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是当前出版发展的重点,也是未来的趋势,日本“出版论”概论性课程及时将网络书店、电子出版、网络引擎谷歌这些最新内容作为重点内容充实其中,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我们知道,出版业的发展与其流通业的成本和效率息息相关。日本的出版流通业发展比较好,日贩和东贩两大出版流通企业主导着日本出版流通业,出版流通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这是日本出版业的一大亮点。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智力支持,日本出版流通业的相对成功发展,与他们对于出版流通业的研究和教育重视具有密切关系。
3 短期出版职业培训多,培训的技术性和操作性突出
日本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短期出版职业培训后的上岗人员,而不是从大学出版专业“科班”毕业的专门人才。提供这些短期培训的机构主要是日本的两年制短期大学。
与普通大学情况不同,短期大学开设的课程非常明确、具体,定位于务实性和可操作性,诸如编辑各个环节的实务、某一项出版媒体软件和技术的掌握等,其出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后,掌握某项操作技能技术,随后就能上岗开展工作。对此,笔者通过共立女子大学“编辑技术”(原文“编集技术”)课程授课内容来考察[18](见表3)。
表3 共立女子大学“编集技术”课程大纲
从表3可以看出,该课程传授知识是当前网络环境下编辑出版工作环节可能涉及的软件应用和简单制作的技能,非常具体、实用。比如,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贺年卡、邀请函、宣传单,如何处理图像,如何选择色彩和纸张等。同时,短期大学编辑学生入学的资格就是DTP(Desk Top Publishing)考试及格。可见,这些短期大学的出版课程培训主旨是定位于技术性和操作性。学生或学员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或者培训后,即能上岗,动手能力强,使得出版教育与出版人才需求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无缝”对接,出版教育在微观上很好地满足出版实践对于出版人才的需求。
4 编辑出版类教材少,出版教育内容体系不确定
有研究者[19]对担任日本的大学、短期大学有关出版科目的44名教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关于“教育课程运用的问题点”的提问回答中,多数回答者指出“没有确立其学问体系”“教材不足”。笔者对日本大学出版及其相关专业教材出版情况的调查显示,相关教材缺乏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在授课中对教科书的选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不用教材,教师自编讲义,这是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方式;另外一种则是用其他学科的教材为教案或者主要参考书籍,如上智大学采用《新闻学概论》、东京造型大学采用《媒体设计学》[20]等。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相关知识不能体系化、系统化,使之既不明确也不稳定,这已经成为日本出版学研究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
表4 筑波大学“出版流通”课程大纲
以筑波大学[21]的“出版流通”课程大纲内容构成为例(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课程大纲构成的六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不够紧密,内容比较跳跃,似有随机组合之态,而不是知识内容内在关联构成的一个整体。
就出版培训的师资而言,日本出版教育也是不稳定的,一般是出版企业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短期大学和各种专科学校和社团协会成员也同时兼顾培养出版专员、职前培训的使命。这些人员构成的出版培训师资队伍,有实践性较强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不稳定的情形。
此外,出版教育内容体系不确定,还体现在短期大学的课程体系不太明确和稳定,出版课程比较少,在课时方面有的一个学年度只有一个学期,仅有12个课时的课程,而有的则密集开课到35个课时。引用吉田公彦先生的话来形容日本的出版教育现状:“日本的出版教育还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并未形成体系。”[22]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出版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一是将出版教育置于传媒教育的“宽口径”状态下进行,尽管这种状态的形成从历史上来看,更像是“无意”形成的,但是客观上它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多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工作要求。二是整个日本出版教育体系中,其出版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职业培训的特点非常明显,其中短期大学是其中坚力量。三是日本出版教育内容偏重实务操作,师资力量不少也是来源于产业界。这三方面的特征使得日本的出版教育能很好地契合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出版实践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日本的出版教育理论性不强,教材缺乏,师资队伍不稳定,出版教育体系系统化不够,这不利于出版教育和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
与日本的出版高等教育不同,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比较强,目前全国有将近200所高校设置了编辑出版专业,进行为期4年的本科生出版教育和培养,拥有稳定教师队伍、成体系的系列教材和稳定的教学计划,这些都体现我国出版高等教育的先进性,这在全世界出版教育领域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值得提倡。这是因为,作为内容产业的出版物生产和经营,特别是前期“精神产品”的内容编审,要求出版人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为依托,发展才可能有后劲,编辑策划的出版产品才可能有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出现了与出版实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其中主要问题在于,出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对于纸质图书出版之外的其他媒介相关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和学习日本出版高等教育的一些做法,比如与其他相关传媒专业合作,拓宽出版教育口径;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授课老师也要经常请业界人士来担任;在假期与出版业界合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训,等等。如此变革才可能保证我们的出版教育能够为出版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合格人才和智力支持。
注 释
[1]築波大學つくばだいがく[OL].[2011-07-24].http://.cn/qkpdf/cbkx/cbkx201201/cbkx20120105-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