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逐渐从以对知识的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研究性学习正是课改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更好地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本文结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倾向于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学习”中,故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思考方案、实施并调整方案、活动、得出结论是基本的流程。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在上述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首先,在提出问题阶段学生往往比较盲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是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要想让其主动地提出问题比较难。虽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也积极尝试通过对课堂气氛的调节、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但学生的主动性依然不强。尤其对提问的方法更是感到不知所措,无法抓住学习的重点。以阅读教学为例,在进行7B Unit1 Dream homes的阅读教学时,该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的“homes”,借助balcony、cushion、 beach、 sea等词语来表现自己的“homes”。阅读过程中对Stephen、Madee、Neil的房子进行了解是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目标不明确,所提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很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由此可见,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的目标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缺失。研究性学习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知识内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当教师的主导权不能较好地得以体现时,学生的探究容易变得盲目。同时,在从传统教学向研究性学习转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反而不会“教”了,原因是教师不知道该讲什么、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试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自己都存在着疑惑,那么学生又该如何去学习呢?也有些研究者提出以问为主要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么,提出问题的基准是什么?什么时候提出问题较为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最后,在得出结论阶段教师依然会走讲授的老路。实施研究学习,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研究”,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点拨,那么教师如何进行点拨呢?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容易走以教师为主的老路。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要么是让学生进行探究,自己“无所事事”;要么学生探究一会儿后就是教师讲授,其模式依然和传统的灌输式无异。
应该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应用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如果盲目地认为进行英语教学就必须采用那种模式,必然使英语教学走入两难的境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上述问题是较为典型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英语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诸多困难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机器”转变为“主体”。要真正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时间保证,班级学生人数要少。从教师的角度看,要在系统化的模式指导下进行操作,要有相应的评价体制作为保障,同时还需要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但从现实层面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上述条件还没有完成具备。
首先,从时间和班级人数来看,初中阶段每节课基本上是40—45分钟,每周安排有5—7节英语课,从这一点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并不仅仅限于课堂上,而是课前学习、课中活动和课后实践相互统一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学习,单凭课中完成“研究”,效果微乎其微。在班级人数方面,我国很多初级中学的班级人数皆在50—70人,大班额的现状使得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存在困难。
其次,从教师指导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来看,在教师指导方面,目前很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还处于尝试阶段,没有相应的模式作为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多是在原有的模式上融入教师自己的想法,没有形成体系。在此背景下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显得盲目而不知所措。从评价体系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哪怕是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其采取的评价方式也大不相同。虽然班级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但五花八门的评价自然不够科学。
最后,从现实角度来看,目前初中阶段的教学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考试还是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考评的主要方式。很多教师也想在课改中努力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方式,但问题是,如果“实验”失败,谁来承担责任?教师的考评、晋级等和学生的考试成绩密切相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要在初中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宏观调控是最基本的保障。
三、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的表现
研究性学习颠覆了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在小组中和小组成员合作,提出问题,探究方案。无疑,研究性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透过表面看实质,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如下问题:
首先,虽然学生喜欢,但来自外界的压力让其不知该如何面对。从最现实的层面看,初中生毕业后要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就必须通过考试,目前高中录取学生的方式还是中考,而中考中对英语的测试又以书面表达为主,听力和口语表达部分较少,这自然会让一些学生的整体成绩受到影响,对此,很多家长表示反对,一些教师在尝试研究性学习模式后也不得不“改旗易帜”。
其次,从微观角度来看,在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只需跟随教师所讲学习即可,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更多的是目标指导,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因知识、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所限,学生很容易偏离目标,目标的模糊性让研究性学习出现了“博而不精”的状况,这种现状迫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又容易走向机械记忆和背诵的极端。
最后,关于“如何学”的问题。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也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以活动探究为例,虽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进行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因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足、知识准备不够充分,研究性学习会受到影响。一些学生则认为讨论浪费时间,不懂的问题同伴无法为我解释清楚。的确,当教师将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后,学生虽然“自由”了,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学了,活动似乎也变成了游戏。
虽然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的束缚,拓宽了英语教学的渠道,让英语教学走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要注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不能脱离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不能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剖析研究性学习,而要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好地适用于初中生,使其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