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但学生社团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团作用的发挥。针对社团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稳定社团骨干力量、加大普遍扶持力度、完善社团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社团建设,从而使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学生社团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历史与传统、精神与追求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从而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能够给青年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自觉认同学校的精神追求和办学理念,从而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良好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愉悦学生身心,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高校的育人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各方面作用,其中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应加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当今高校活跃着大量学生社团,社团活动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活动异彩纷呈。一般来说,学生社团按照其活动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兴趣爱好型、社会公益型等。对于这些学生社团,各高校都会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如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通过不同政策,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尽管学生社团中娱乐型社团较多,但大多数学生社团都能够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中的重大事项和热点问题开展活动,尤其是理论型社团。这些活动会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及社会的发展变化,以热点时事吸引学生注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汶川大地震时,学生开展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宣传;北京奥运会期间,学生社团以举行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奥运,赞颂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奉献拼搏精神;以征文征画、演讲、微电影等形式宣传“中国梦”,鼓舞起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学生社团的活动可以说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其开展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的社团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社团是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团体,社团成员是平等、自由的个体,任何官僚式的管理方式都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社团内部充满着宽松、自由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术上的自由争论、各种观点的直接交锋、丰富经验的分享,青年人活跃思维的碰撞,都将有利于各种新观点、新想法的产生。另外,学生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专业,这些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使他们开展活动时思维活跃,常常会在同一问题上产生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思想火花来自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能力的提高来自各种思路、方法的不断尝试。实践证明,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锻炼学生组织社会活动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社团依靠组织社团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社团活动由学生自主举办。每一次社团活动都可能涉及校内外方方面面的关系,如活动方案的策划、活动的申报审批、场地的联系与安排、活动的动员与宣传、经费的筹集等,尤其是一些大型活动,涉及的关系更加复杂,所有细节都需要组织者考虑、解决,所以每举办一次社团活动都是对社团负责团队的考验和锻炼。在一次次的磨炼中,组织社会活动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由于社团活动的参与者非常广泛,各种性格和教育背景的人都有,因此,要把活动开展好,就需要组织者与参与者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和要求,分享各自经验和做法。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参与人员会自然而然地学习或借鉴他人的处事之道、为人之道。交流渠道和方式不断拓宽,对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帮助。
第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青年学生精力充沛、爱好广泛,组织的社团活动五花八门、多姿多彩,有学术科技类的、有文学艺术类的、有文体活动类的、有公益类的等。众多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吸引力强的社团活动,给相对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诸多乐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与审美能力,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大量学生社团活动将智育、德育、美育、体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学生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校园学生社团多姿多彩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但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团作用的发挥。
第一,社团负责团队更新过快,影响社团作用的更大发挥,优良传统的传承较为困难。社团负责团队是社团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相对稳定的社团负责团队可以保证社团活动质量,推动社团活动不断提高层次和增强效果,扩大社团在校园中的影响力,使社团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负责团队基本上一年一换,更新换代过快。社团负责团队尤其是主要负责人,接手时间过短,熟悉业务需要时间,创新活动需要经验,尽管有些社团退下来的负责人会给继任者一些指导,但这种指导毕竟非常有限,而且很多活动需要亲历亲为后才能有切身体会和感悟。负责团队更换过快会对社团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高校学生流动性大,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学生存在功利化目的,做过一届社团负责人,有了一些资历后,就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社团活动方面。更新换代过快,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社团负责团队经验缺乏,一些好的传统和做法难以发扬光大。一些社团活动年年都是从头开始,重复建设,活动长期徘徊在较低层次,难以提高社团在校园中的地位,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第二,社团开展活动不均衡,过于偏重娱乐性活动。校园内登记注册的社团众多,但社团活动明显存在不均衡现象,能够坚持定期开展活动的社团相对较少,部分社团只闻其名而未见其活动,有的甚至名存实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团负责人问题,一旦具有较强兴趣、愿意组织活动、乐于奉献的负责人卸任,继任的负责人能力不强或兴趣不足,该社团活动可能就会陷于瘫痪;二是场地和经费问题,学校给予的活动经费有限,一般分配给品牌社团活动的经费较多,而那些人数少、活动内容偏窄的小社团活动的资助较少,影响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社团活动不均衡的表现是理论性、学术性社团活动少,而娱乐性社团活动较多。另外,受社会上享乐主义、快餐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社团活动往往热衷于搞易吸引眼球、容易满足媚俗从众心理的纯娱乐性活动,而对那些弘扬主旋律、能够提高大学生理论修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大多缺少兴趣。因此,尽管校园社团活动热热闹闹、唱唱跳跳,但总是给人感觉为活动而活动,为娱乐而娱乐,缺乏思想性、教育性和文化内涵,于是部分社团活动在一片喧嚣之后,留下的多是无聊与空虚。社团活动应有的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引导学生精神追求的目标与责任,并没有得到实现与承担。
第三,社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大多挂靠学校团委,由团委负责管理与指导。有的高校较为重视学生社团活动,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组成的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社团工作指导小组、社团指导中心、社团管理中心等机构。尽管有着众多管理、指导机构,但这些机构组成人员大多属于兼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中,同时机构众多,难免出现人浮于事、无人负责的现象。而国外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配备有专职人员服务于学生社团。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学生活动指导办公室,有7个全职人员,主要功能是服务全校超过600个学生社团,协助他们申请办公用地、借用活动场所、分配活动经费、注册学生社团等”[1]。国内高校由于对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社团管理与指导普遍不到位,各项制度不够完善,极大地限制学生社团作用的发挥。
另外,社团登记、注册方面不够严格。有些社团的性质、活动内容存在重叠现象;有的社团成立过于随意,缺乏充分的论证;有的条件不具备,擅自成立,缺乏监管。对于社团活动,管理机构应发挥积极作用,督促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对于那些条件不具备、机构松散、活动随意的社团或常年不开展活动的“僵尸社团”,应及时予以清理、淘汰,从而保证社团健康发展。
第四,品牌意识欠缺。社团活动频繁,但品牌活动缺乏也是社团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品牌,意味着能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能够彰显社团的特色。品牌活动可以说是学生社团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的根本,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目前校园中,许多社团并不注重品牌活动的培养,有的社团满足于自娱自乐,或将活动限制在狭小范围内,或者开展活动过于随意,或者为应付有关部门的要求而开展活动,致使许多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影响力。对于那些具有较高文化品位、较强教育功能的活动没有长期培育、打造品牌的打算。因缺少品牌活动,许多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竞争力,缺乏对学生的长期吸引力,这样的社团由于缺少特色和影响,难以在众多社团中脱颖而出,从而影响社团发展壮大。
三、加强社团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同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繁荣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学生社团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社团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稳定社团骨干力量。社团活动的开展,关键是有一批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兴趣爱好浓厚、组织能力强、乐于奉献的骨干力量。有了这样的骨干力量,社团活动才能顺利开展,质量高,效果好。要稳定骨干力量,首先要确定较长的社团负责人任期,一般应以2~3年为宜,以避免由于负责团队更新换代过快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果社团负责人每年一换,那么社团实际上年年都是在新手领导下开展活动,经验欠缺,能力难以提高,活动缺乏持续性,致使社团活动难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难以培育出优良的活动品牌。其次,改革现在的社团负责人推选制度,通过召开社团会员大会,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将那些具有特长、组织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同学,选入社团的管理机构,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创造性活动。
第二,加大普遍扶持力度,推动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学生活动中,加之学生个性的差异,教育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根据兴趣爱好成立的学生社团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对于众多社团,学校的扶持政策固然可以有所不同,但在大力支持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等主流社团的同时,不应忽视对众多小型社团、特色社团的支持。在经费分配上、场地使用上,都应有较公平的考虑,确保这些社团能够正常开展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众多社团争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校园气氛才能活跃起来,校园文化才能繁荣起来。同时,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培育品牌活动,增强社团在校园中的知名度,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当然,对于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学校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放任自流。要鼓励学生社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活动中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对于那些过于功利化、享乐化、低俗化的活动予以适当约束或禁止。“坚持主流主导与多样丰富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上层次、有品位的正确方向”[2]。
第三,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为确保社团活动规范而有效,高校应逐渐完善社团各项管理与监督制度。首先,完善社团注册制度。设定社团成立条件,提高社团成立的门槛,避免随意成立缺乏充分论证、条件不具备的社团,以免占用或浪费学校有限资源,防止对其他社团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完善社团考核机制。每年对社团开展活动情况认真考核,督促社团严格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开展活动,遵守社团管理制度及有关财务规定。对于考核优秀的社团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表彰,而考核不合格的社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者可予以强制解散。再次,建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服务机构。为规范管理社团活动,引导、扶持社团开展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对学生社团进行规范的、经常性的管理与服务,包括对学生社团的注册、取缔、考核等工作;对社团活动提供专业的帮助与支持,包括经费分配、使用监督、场地安排及对外宣传等。通过专门机构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引导,学生社团积极而有序地开展活动,从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2]侯旻翡,谭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培育探究——以广东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品牌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