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职教规模的扩张,高职院校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体现在生源紧张、人才培养层次受限、社会认同度偏低等方面。如何认清压力,扩大招生途径并正视不同招生途径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当前教育教学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文章以高职成本会计课程为例,对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 分层教学 成本会计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明确提出要增强院校办学活力,推进分类考试招生,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自主招生。由于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较参加高考的学生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因此,在保证生源的同时,给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引入分层教学模式就成了一种必然。
一、分层教学模式含义
分层教学模式(stratified teaching model),又称“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分类指导教学模式,是保留原来的行政班级,并且在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包括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却让授课教师和学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改善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二、高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
第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实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统一的,即教材统一、教学标准统一、考核方式统一,单班教学甚至合班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是以授课教师为主导,为完成授課任务和教学计划而进行所谓的传道授业,却未考虑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情况,从而导致了组织课堂教学困难,往往是教师自问自答,一人独白,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差很大,面对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轻松过关,还有些“吃不饱”,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吃不消”。久而久之,便对成本会计的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上课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惩治措施,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收效甚微。
第三,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期末通过一张试卷进行闭卷考试,题型大致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问答题、综合计算题等,也有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上机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终结性考核评价方法不够科学,虽然通过笔试或上机考试能够检验学生们对教学大纲所列示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运算能力,但没有考虑不同层级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需求、学生的。
三、成本会计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成本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先修课程包括:会计技能、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计算机基础、金融基础知识等,由于学生入学渠道不同(自主招生、普通高考)、所选专业不同以及入学后对前期课程掌握程度不同、对于毕业后的规划不同等因素(直接就业、参加专升本考试),造成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的认知和需求度有所不同,例如:我院会计系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资产评估与管理等专业,学生层次包括五年制初中生、三校生还有普通高考生等。在此情况下,成本会计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认知需求的学生,既保证不同层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又能为每一层级的学生营造适合他们的最佳的学习环境,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学习的潜力,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有所收获,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怀着成就感和自豪感,满怀自信的学习知识,逐步建立超越自我的自信心,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四、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并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其理论依据古已有之,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当受教育者资质禀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应区别对待,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且想办法通过教学手段来缩小这种差距,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国外一些代表性的学者也提出类似观点,如苏联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指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方法就是将存在个体差异的授课对象区别对待,区分教学,这也被认为是分层教育实践的理论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在给学生们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的情况下,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并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五、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计划制定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制定出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改变了过去“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端,通过分层教学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并乐于学习,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二)大纲编写
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实施分层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出几套不同层次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这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三)科学分层
学生分组是实施班内分层教学的基础,在实施分层教学前,首先认真分析研究不同专业、每个班级学生的共性和个体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逻辑思维水平及对本课程的具体需求等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成一、二、三三个组,一组是完成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二组是略高于大纲基本要求的学生;三组是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能全面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对学生进行的分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最终目标出发,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动态调整,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智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我院三校班级学生为例可进行如下分组:一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约束力差,对于这类学生只能完成大纲基本要求;二组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毕业后直接到工作岗位就业,对这部分学生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为主,强化动手操作能力;三组学生以考证或学历提升为目的,对这部分学生需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各类考试大纲要求强化练习。
(四)分层备课
分层教学对高职教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在把握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明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部分学生需掌握的提升内容及针对少部分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分层教学过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分层教学
教师要在班内分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减少教学的梯度,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学习,都乐于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以成本会计——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为例:
1.项目引入(企业基本情况介绍)。某企业设有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分别为供电和供气,其主要职责是为本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提供劳务。根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汇总的资料(略),采用五种方法(直接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注:计划单位成本:供电车间0.5元/度,供水车间0.2元/立方米,以上计算均保留四位小数,尾差计入管理费用)。
2.项目分析。工业企业生产车间按生产任务不同,可划分为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两大类。辅助生产车间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耗费的各种生产费用构成了这些产品或劳务的成本,称为辅助生产成本。正确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对企业基本生產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有着很大的影响,辅助生产成本分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一次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
3.知识与技能。授课教师通过案例操作,演示各种辅助生产成本具体的分配核算过程,强调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指出各种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优缺点。
4.分组演练。在这一环节,授课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演练任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如一组学生可选择五种核算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二组同学可由组内同学协作完成,每人选择一种方法最后汇总报告;三组同学可根据自身情况一人采用五种方法或一人选择几种方法最后汇总。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互动协作,提高课堂效率。
5.分层考核。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由于各个小组所选择和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因此应进行多层次多元化考核。第一,改变传统的“出勤+平时作业+平时小测+期末卷面”形式,把考核重点放在过程评价环节,注重日常评价。第二,由于每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需求度是不同的,因此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一组学生只需完成大纲基本要求;二组同学更多的需岗位实战演练;三组学生目标是学历提升。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有授课教师评价而且还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内部同学间的互评。
综上,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这不仅是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也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高职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地进行实践、总结、再实践,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校级课题“微时代”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编号LJZY201710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