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而来的,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一个现代哲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较为突出地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关键词】实用主义 杜威实用主义思想 中国早期影响 后续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36-03
实用主义作为一门哲学派别,发端于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所建立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这是由一些先后在该校任教的教员组成的一个学术团体,其主要成员有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和后来成为实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的詹姆斯以及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等人。1872年皮尔士在“形而上学俱乐部”作了一个报告,并于1877年把这个报告整理为《信念的确定》和《怎么使我们的观念清晰》两篇文章,先后在《通俗科学月刊》发表,从而确立了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 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诞生与发展
皮尔士认为:“思想就是行动”。“思想的全部功能是要产生行为习惯”。“每个行动的涵义,只需要看它卷入了什么样的行为当中去”。“每个目的是要产生某种有意义的结果”。总之,皮尔士认为,如果我们要把一个信仰或观念弄清楚,只需考虑它可能包含什么样的意义或结果。这些论述被称为皮尔士原理,即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皮尔士在《怎么使我们的观念清晰》一文中虽然没有使用“实用主义”这个词,但实用主义的原理与概念显然是他首先提出的。因此,詹姆斯在1898年宣称,《怎么使我们的观念清晰》的公开发表,是“实用主义”的出生证明。
1898年,詹姆斯重提皮尔士的这一原理,并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他把实用主义看做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方法,他所提出的彻底经验主义和“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成了实用主义的经验和真理论的典型形式。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强调多元化、创造性与变革,赞成思想的不同与差异,反对思想的绝对性、终极性、一致性以及那些企图压制现实生活中所有不端的、圣洁的思想范畴。简而言之,实用主义哲学非常重视实践、目的与多元化。在他的推动下,实用主义很快就发展成为美国最时髦的哲学。
继皮尔士和詹姆斯之后,杜威对实用主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杜威对实用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实用主义哲学家中的巨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中,经验主义与工具主义是其主要内容。杜威相信,思想与信仰就像人们的双手,是用来应付环境的工具。他说,双手的功能是帮助人类对付环境,同样,思想的功能也是帮助人们实现与现实、环境的联系、沟通。如果一种思想与理论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已变化了的新条件,不能帮助人们应对社会环境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种思想与理论就必须加以修正或扬弃。杜威认为,思想“是成功行动的一个工具和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详尽地阐述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要义,并将其广泛运用于教育、哲学、学术研究以及实践中,使之通俗化、现实化、大众化。他全力地捍卫与发展实用主义哲学,将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教育与社会,推动民主建设,使实用主义哲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实用主义哲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二 杜威的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
1.经验主义
与纯经验相比,杜威对“经验”的涵义解释有很大的不同。杜威把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称之为“经验的自然主义”。他认为他的经验自然主义不同于一切旧的传统哲学,因为它超越了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经验和自然的对立,从而克服了“二元论”,改变了哲学的性质及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杜威认为,旧的传统哲学之所以是“二元论”,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一种“非经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从反省的结果出发,而反省是已经把经验的材料与经验的行动和状态割裂为二的”,也就是说,“对于非经验的方法来说,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是分离的、独立的”。既然存在被分裂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领域,于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改变了:它不再描述存在的普遍特征,而变成了一个调整或协调两个分开的存在领域的企图。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哲学家否认精神的实在性,把精神、经验归结为物质、自然,如唯物主义者;有的哲学家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把物质、自然归结为精神、经验,如唯心主义者。在杜威看来,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以分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经验和自然为前提的,因此都是“二元论”。杜威认为,要克服“二元论”,就必须采用“经验的方法”。“经验的方法”,就是反对把主体和客体、经验和自然截然分割开来,而是通过确立“经验和自然的连续”,把存在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经验整体”,并且把这种统一的经验整体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新哲学。
杜威认为,他的经验观与传统哲学的经验观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观点把经验看做是一种知识,是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的认识;而他则认为经验是一种活动,是主体与对象或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杜威指出,生物学的发展已经扭转了人们对传统的经验概念的理解,现在“经验变成了首先做的事情”。因为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行为、有活动,而要维持生命的继续,活动就要连续,并使之与其环境相适应。而且这个适应的调节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互的,它对于环境有自己的反作用。要维持生命就要作用环境中若干相关因素。生活的形式愈高,对环境的主动改造就愈重要。于是,经验变成是首先做的事情。有机体并不徒然等着什么事情发生到自己的身上,它按照有机体构造的繁简程度向着环境作用。环境所发生的改变又反作用到这个有机体和它的活动上去。这个生物经历着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这个动作和经历的相关性就形成了我们所称作的经验。既然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杜威看来,有机体和环境、主体和对象、经验和自然才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经验整体”。也就是说,正是经验、活动或实践使主体和对象、经验和自然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杜威认为,确立了经验和自然的连续,就可以把存在看成一个“统一的经验整体”,于是,一切都可以归之于经验,经验既包括经验的过程,又包括经验的对象,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总之,在杜威看来,经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感官知觉和心理感受,而是生活、行动或实践。
2.工具主义
杜威对旧的形而上学关于永恒不变的真理概念的错误作了不少揭露,但把真理的相对性绝对化了,认为每一个有关真理的命题,到最后实际上都是假设和暂时的。他否定思想、理论等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他在《哲学的改造》中提到:“如果观念、意义、概念、学说和体系,对于一定的环境的主动的改造,或对于某种特殊的困苦和纷扰的排除确实一种共性的东西,它们的效能和价值就会系于这个工作的成功,如果它们成功了,它们就是可靠、健全、有效、好的、真的”。即有用就是真理,真理定是善的。
三 杜威的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长
在教育中,杜威一方面重视个人的心理发展,一方面重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与教材的选择上,必须充分顾及儿童的个人经验、需要、兴趣和能力将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但他特别强调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完全是偏重儿童已有能力的生长。杜威认为教育不是生硬地,把现成的东西“填鸭式”地灌输给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既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又要提供相应的社会条件,两者相长,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2.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杜威批评当时美国教育“注重于专门性的和技术性的东西而漠视了美好的生活”,没有成为美好生活的审慎的创造者和培育者。
马克思的观点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学校教育应当结合一定的社会环境进行,脱离社会的纯思辨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定是与社会要求的人才相脱节的,最终势必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3.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杜威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的本能、兴趣等直接经验,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教育的过程正是教育的起点到归宿的不断循环前进的过程。他主张教育注重个性的培养,强调对儿童活动的选择,让儿童从做中学等。以这些教育原则建立起的学前教育课程,突出开放性教育,设置活动区,儿童可以在创设好的教育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和活动,重视个人价值及其实现。
四 实用主义下的中国思考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处于高潮的时候,美国思想大师约翰·杜威把实用主义哲学带到了中国,主导了中国当时的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非常推崇杜威,说他是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学者,甚至在将来几十年中,也许未必有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扩大了影响力,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杜威强调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实践证明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所以他认为实用主义也可以称为“实验主义”。民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等,都曾经是杜威的学生。1919年杜威在日本讲学期间,接到了来自胡适等人的邀请,决定赴上海讲学。之前胡适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实验主义》,对其哲学作了一个系统的评介,其中胡适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著名的概括,把实用主义的方法概括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杜威讲学的推动下,当时中国形成了一股实验主义的热潮,几乎所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竞相报道杜威的行程及其学说,各级各类学校也大力试验杜威的教育学说。杜威来华的时候,中国各种思想风起云涌,杜威的系统学说,成为当时中国政治领域、思想领域和教育领域的主导潮流,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其中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教育主张是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这一点对蔡元培、晏阳初以至于毛泽东等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都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子。但是众所周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曾产生令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重技能轻理论的偏颇,导致美苏科技发展上的失衡,最终前苏联首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五 实用主义的启示
杜威的实用主义对“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之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的政治分歧愈加白热化。20世纪30年代,在前苏联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对实用主义进行了全盘否定的政治批判,这场批判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高潮并被视为思想战线上的严重阶级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人们开始重新评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思潮。毋庸置疑,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研究实用主义,既要避免对其进行全盘否定的“左”的批判,也要避免全盘照抄“西化”的“右”的倾向,切实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马克思主义积极的思想,这对于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重新理解定位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科学精神的倡导是实现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胡适倡导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求真要求我们克服空想,符合客观实际。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发扬胡适科学精神的合理内核,就是要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同各种错误思想观念进行斗争,在全党牢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当前的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订以及一年一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设定正是这一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2.实用主义精神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920年,在蒋梦麟出任北大新成立的总务处处长期间,参照欧美高等学校的治校模式,为北大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他要求在校长之下设评议会、行政会、教务处、总务处,专司学校的日常运转;基层,各系由系主任互相推荐系主任;各系与学校上层组织之间,设立各种事务委员会加以沟通协调。他解释说:“教务会议仿欧洲大学制。总务处仿美国市政制。评议会行政会两者,为北大所首创。评议会与教务会议之会员,由教授互选,取德谟克拉西之议也。行政会议及各委员会之会员,为校长所推荐,经评议会通过,半采德谟克拉西主义,半采效能主义。总务长及总务委员由校长委任,纯采效能主义,盖学术重德谟克拉西,事务则重效能也。”这套管理体系对完善北大的学校治理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而它的核心即坚持了教授治校的原则,同时健全学校的管理。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重任的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以及2011年6月8日《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中,被作为原则而写入总纲的“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公布,无不体现了蒋梦麟大师的治校理念。
3.务实致用的精神对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胡适强调效果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当代也不应被全部否定,因为这种重效果的思维方式可以打破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导致中国停滞落后的重“名”而轻效果的思想束缚。只有从重“名”中解放出来,继而转到重效果、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才会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践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中国当前正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体制的改革,我们党对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国情的判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制定以及又好又快发展方式的完善等都体现了务实致用的精神,所以务求实效的精神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万俊人、陈亚军.詹姆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美〕约翰·杜威.哲学之改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3]胡适.胡适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