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出版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牌:农村读物出版社)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唯一的一家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全国首批15家优秀出版社之一,建社50年来,坚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坚持面向科技兴农主战场,努力为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工作服务,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出版了一大批“三农”精品读物,受到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构建专业品牌
中国农业出版社一直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办社宗旨,紧密围绕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开展出版活动,形成了覆盖全国农业科研、教育、实用技术推广,又具有一定区域性和针对性的农业图书结构。这里主要包括各类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理论专著,农业实用技术、科普图书,各类农业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教材,农业资料性和学科性工具书,农业历史古籍的挖掘整理,比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农业全书》、中国作物栽培学和育种学专著系列、《杂交水稻学》、《中国小麦锈病》、《农业大辞典》、《英汉农业大辞典》、《司牧安骥校注》等等,这一系列图书,形成了出版社的品牌,凸显了农业出版社的专业特色,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我社为此荣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图书奖励。
坚持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新型农民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科技素养,而且要懂技术、会经营,有一定的法律、卫生、保健、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出版社,必须立足农业,面向大科技,全方位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农业出版社围绕农业、农村工作大局和农业部的中心工作,多年来组织出版了一批有影响、有市场,并结合农村生产实际,适应不同农民读者需求的农业实用科技图书,如“中国农村文库”(108种)、“九亿农民致富丛书”(158种)、“中国农民基本常识读本”(34种)、“科技员丛书”(69种)、“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丛书”(72种)、“科技兴农奔小康”(113册)、“农民增收口袋书”(160册)、“养殖7日通”(38册)、“专家为您答疑丛书”(54种)、“农业科技进村入户”(129种)等,可谓洋洋大观。此外,为提高农民的政策意识出版的《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读本》,为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出版的《农民法律知识读本》,为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出版的《培养现代农民》、《进城务工指导手册》、《新农村、新青年文库》等,都为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发挥了作用。至于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图书、生活知识类图书和反映农村题材的通俗文学艺术图书,如“中国乡土文学大系”、《中国小说精粹》、《幼儿园多元智能活动课程》(66册)、《美体健身瑜伽》、《新教材解读》、“少儿科普乐园丛书”(9册)、“世界杰出人物丛书”(9册)等,更是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图书的出版不仅对推动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编辑出版、发行队伍的培养和带动图书质量的整体提高也发挥了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作为一个“农”字头的综合性出版社,只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大局中,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发展目标。中国农业出版社依托农业部的政策、信息优势,依托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优势,发挥多年累积的作者、编辑队伍优势,以及开发的“三农”读物发行网络优势,以大量的“三农”读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全品种的图书出版结构。
1.着眼肩负的社会责任出书
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级系统工程。目标是力争在“十五”期间,基本解决我国一些地方蔬菜、水果和茶叶的污染超标问题,用8至10年的时间,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实现无公害化生产,保障消费安全。
2002年底,农业出版社按照国家有关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生产标准,及时组织该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以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从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供、销三个环节入手,精心编写了“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丛书”(72种)。这套丛书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分,选取行动计划中亟待推行的好项目,以无公害为切入点,以推广实用技术、指导生产为出发点,从瓜果蔬菜到肉蛋奶,从经济作物到特种种植、特种养殖,从农药使用到饲料配制,从病虫害防治到畜禽防疫,从生产到流通,从生产标准到生产技术,全部都由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一线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执笔编写,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该套丛书的出版,对指导“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更大范围的顺利实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着眼农民实际需求和阅读习惯出书
通过广泛调研,结合广大农民朋友的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出版社于2004年精心策划了“专家为您答疑丛书”、“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等农民朋友读得懂、学得会的大型科普丛书。“专家为您答疑丛书”以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为读者对象,遴选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一线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为编者,采用问答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作物栽培实用技术。内容主要介绍所写作物的当前国内推广的优良品种、露地和保护地栽培技术、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水肥管理、采收和加工、储藏技术等。在文字叙述上,只讲如何做,不介绍原理和为什么。首批50余种图书出版后,多数品种很快重印再版,并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服务‘三农’优秀图书”。
3.为农民增收致富出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2004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各地普遍出现了农民争相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的热潮,掀起了全社会都来“重视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的良好局面。
面对大好局势,农业出版社在新闻出版总署和农业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从2004年4月开始,组织农业领域专家、一线农业科技人员和编辑人员,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及时策划出版了“农民增收口袋书”(160种),创中国农业出版社大型丛书出版的最快纪录。
本套丛书以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围绕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心工作,配合农业部实施的“阳光工程”,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农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能致富”为标准编写的,所有内容力求做到农村政策明明白白,增收措施实实在在,关键技术清清楚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160个图书品种中,分种植篇、养殖篇、进城务工与文化生活篇三个板块,涉及农业科技、政策法规、文教卫生、农民工培训等方面,以广大农民为主要读者群体。这套丛书定价低廉,每册图书最高定价不超过5元,平均每本定价3.5元左右。采用64开本,农民一册在手,可以在路上看、在树下读、在田间对照比较,随时把书本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这套丛书后来入选“全国服务‘三农’优秀图书”,并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4.着眼新农村建设出书
2006年,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农业出版社立即行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出版活动。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策划出版了大型科普丛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系”。
该套丛书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广大农民、农技员和乡村基层干部为主要读者群,最大程度地扩展了服务“三农”的出版范围和领域,在继续出好实用农业科技图书基础上,加强农村文化生活、医疗卫生、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选题,选择农民群众容易接受、可操作的项目和技术,并将各类反映农村文化生活、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贯穿于整个书系之中。
丛书在出版形式上将手册式、问答式、图说式与挂图、光盘相结合,在运作方式上,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阶段性,依据现有的图书和选题资源,采用开发、增补、修订和再版相结合,分期分批实施;在读者对象上,依据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的不同分为农技推广员、乡村干部和农民三个层次的读本。真正让买了该套丛书的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