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急预案编制与演练课程为应急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针对具体课程教学实际,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对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和问题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能力培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将应急管理类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教学创新;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27-02
一、课程定位、性质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定位
课程执行的是学院新修订的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16年版)。《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属于学科专业课程模块,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我国不同机构和组织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了解我国国情、掌握现代应急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急从业人员。在我国现行“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下,应急预案的编制、管理及其演练,贯穿于从预防、准备、响应直到恢复的整个应急管理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开设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与环节,使学生掌握应急预案及演练的核心内容与能力,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起到支撑作用[1]。
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灾害学概论、应急管理概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灾害风险评估、3S技术等,并为后续城市防灾规划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沿革
伴随学院2005年设置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专业,《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课程》等一系列围绕“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的课程也应运而生,课程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专业教师匮乏到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从单一教学手段到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实验、学科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演变。课程建设过程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组织任课教师到国家行政学院等机构进修学习,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请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搜救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就课程建设改革进行讨论与指导,并为师生进行示范课教学。目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已基本形成,截止到2018年已先后完成对本专业七届学生、十个班级近四百名学生的课程教学,基本完成了培养计划规定的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与要求,达到了本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的课程教学大纲为第三版(2016年版),其间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订,课程授课时数确定为48学时,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1—16周(单双周)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共16个知识模块: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演练,两部分的教学课时各占28学时和20学时,其中:(1)应急预案的教学涵盖了应急预案的定义、分类、预案的核心内容、基本编制程序和过程、预案评审及颁布、预案的维护和更新、预案评估等;(2)应急演练的教学则涵盖了对于不同类型演练活动从演练设计、演练操作到演练总结与评估全方位的能力培养。目前,在学院的资助下,课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课件、教学案例库、题型多样且数量充足的试题库、教学软件的购置等),初步搭建了课程资源网站平台,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包括课程信息、课程网络指导、教学团队信息、各类网络资源、教学辅助资源等),完成了自编课程讲义的编写(已实现两个教学周期的使用),并列入立项出版计划。
(四)课程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尝试,课程已形成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要求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得到学校督导和授课学生的一致认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基本按照2:1的课时进行安排,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小组自主学习、案例教学、开放实验、课外实践和学科竞赛等。教学学期安排在春季学期,并且课程教学周为1-16教学周。这样的教学安排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根据先修课程的安排,二是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前后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周,作为响应,学院每年会定期举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此演练活动已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案例纳入教学,以培养学生在演练设计、实施、媒体发布、现场采访、演练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演练评估、演练总结报告的撰写和汇报等各个环节中的领导、合作等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效果
根据对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2018届学生的初步调查分析显示,在所有从事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工作岗位中,与应急预案及演练相关知识占其工作内容的半数以上,比如:(1)某届的学生到唐山某区进行毕业实习,参与了森林防火应急预案的修订;(2)某学生分配到从事应急管理业务的国有企业后,即被委以编制单位应急预案的重任;(3)毕业生被推荐到某实习单位后与省级行政学院合作,对从事应急管理的政府公务员进行应急培训;(4)依托本专业学生组建防灾科技学院大学生救援队,利用所学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知识为学院周围的中小学提供服务;(5)通过课程学习,参与学校各类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以及消防、地震、新闻发布等专项演练活动[2]。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测评和教学反馈,目前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下,课堂气氛凝滞,学生有逃课现象,即使出勤,也是注意力不集中。
2.小组教学或案例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主动性。
3.由于课程设置之初没有授课教材,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教师包揽了所有案例的查询和分析工作,造成不少学生采取拿来主义,形成很强的依赖思想。
4.在进行某些专项预案或演练的编制与设计时,由于涉及的应急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比较多也比较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完成,有些学生有畏难情绪,不愿花时间,认为课程就三个学分,合格就行了,花费太多时间,投入产出比不高,不划算,结果是能力低下,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当接到与预案或演练相关的任务时,有些不知所措[4]。
5.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尽合理,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叠或交叉,学生对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与本课程的衔接关系模糊不清,对专业前途看法低迷,没有兴趣,导致对所学专业知识认知程度不高,内化程度低下,达不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6.和其他专业相比,本专业很多学生入学时不是第一志愿录取,且每届学生约有10%后来会选择转专业,也是课程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因素。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向
针对先期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结合培养目标与要求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课程教学已经着手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改革和创新[3]:
1.进一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任课教师与用人单位、专家学者充分讨论完善课程大纲。
2.争取学院资金支持尽快完成自编教材的出版,并完善更新案例库。
3.创新教学模式,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以引入全员、全方位卷入式教学模式的探索[5]。
4.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加强和改进情境教学的模式与力度,通过组建兴趣小组,以学生为主导完成相应模块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海君,等.应急管理特色专业遥感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5):199.
[2]闪淳昌,薛澜.应急管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32.
[3]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75-185.
[4]邢娟娟.企业事故应急救援与预案编制技术[M].气象出版社,2010:97-102.
[5]郭继东.卷入式教学在应急决策技术特色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