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时间:2022-10-26 09:3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教师权威为透析全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全媒体个性化服务特征,致使教师传统权威消解,师生社会关系趋于游离;信息传播和接收网络的扁平化,导致教师知识权威的合法性逐渐消解,师生教学工作关系日益模糊;跨时空的间接化交流特征,隔离了师生情感,导致教师魅力权威难以显现,师生自然人际关系日渐疏远。为此,应以民主和平等为价值导向,重振教师传统权威,重新平衡师生社会关系;以教学知识为核心,提升教师合法权威,增强师生教学工作关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重现教师魅力权威,促进师生自然人际关系,应成为重构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重要路径。

关 键 词 全媒体时代;中小学;师生关系;教师权威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5-00-04

201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中国网民8.29亿,手机网民8.17亿,学生网民人数最多,占比达25.4%”[1],可见,中国已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实践中,全媒体“个性化服务、信息传播和接收网络扁平化和跨时空的间接化交流” [2]特征,必然会影响作为学校教育基本关系的师生关系。分析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新特点,建构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成当务之急。

一、教师权威:师生关系的主导性因素

教师权威主导着师生关系。第一,从教师权威的本质来看,根据韦伯(Weber,1947)对“权威”的定义和划分,教师权威指“教师从某种特定源头获得的某些具体命令(或所有命令)为学生所服从的可能性”,分为“传统、合法和魅力权威三种”[3]。传统权威来自于权威者在行使权威过程中所建立起的一种信念,人们服从于传统的神圣的权力职位,拥有这一职位的人承袭了因传统惯例而形成的权威,它又被称之为“继承权威”或“世袭权威”。学生能服从教师的权威,是因为在他们之前,父母、祖父都是这样做的。合法权威在教学场域意指教师的知识权威。魅力权威主要来自教师非凡的个人领导力,与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绵延与发展的推动力始终都是社会控制和个人创造性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也可表述为社会权威与个人间的矛盾,其中社会控制的目的是让个人的创造性在不损害社会的前提下自由发挥”[4]。就是说,社会权威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并且社会权威限制与控制着个人。从权威的本质来看,它是“客体对事物客观必然性的获得、认同和选择”[5]。换言之,客体获得事物客观必然性将获得权威,同时也会承认与服从其他获得事物客观必然性的客体。此时,权威则表现为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从社会关系。因师生关系隶属于社会关系,同理,学校场域的教师权威也应为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主从社会关系。

第二,从师生关系来看。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交往而形成的一种共生互学的动态关系”[6]。1978年以来,“我国师生教学交往存在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種范式”[7]。主体性师生交往中的师生是一种对象化关系,即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客体从属于主体,学生从属于教师,受教师的支配。这种典型的权威——服从式师生关系着重强调教师的绝对传统和合法权威,次之强调魅力权威。主体间性师生教学交往超越了主体性师生教学交往,它不再以二元对立的主客体思维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教学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间的民主和平等。它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彼此共在的教学场域里“相知”和“相遇”;它着重强调教师的魅力权威,其次强调教师的传统和合法权威。他者性交往则是以“他者”来界定自我,即自我是他者的自我,自我是具有为他性的主体。在他者性师生教学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它要求教师无私奉献,强调教师对学生负有无限的责任”[8]。这种无限责任与无私付出正是教师魅力的外化与传统的继承,它理应以教师的魅力型权威与传统权威来维系师生关系。可以说在师生教学交往中,教师运用多大权威、何种权威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质量。

简言之,在学校场域,教师权威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主从社会关系;它与师生关系相伴相生,甚至主导着师生关系。

二、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解构

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师生关系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当下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师生关系必然由“民主平等的师生社会关系、教学相长的师生工作关系,尊师爱生的师生自然人际关系三重关系构成”[9]。那么,在实践中,“个性化服务、信息传播和接收网络扁平化和跨时空的间接化交流”的全媒体特征对这三重师生关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教师传统权威失却,师生社会关系趋于游离状态

“个性化服务”打破了师生地位的平衡,教师传统权威消散,致使师生社会关系趋于一种游离状态。因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客观上要求师生社会关系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性质,[10]那么,师生社会关系必然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个性化服务”是全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它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要而为之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实践中,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的普及化、网络接入的便捷化和手机APP与浏览器的多样化,使个体个性化需求的实现成为可能。如学生可通过手机APP和各种浏览器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文字、视频与音频,甚至可通过网上订阅功能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件进行持续关注。全媒体的这种个性化服务致使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肆意畅游,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对民主平等的更大的渴求。在学校场域里,学生这种张扬的个性与对民主平等的渴望亟需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得到回应。应如何构建新的民主平等社会关系,究竟给予学生多大的自由?教师可能是手足无措的。这时,学生心目中教师的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就会被质疑,原本平衡的师生社会关系因此被打破,导致师生社会关系呈现为一种游离状态。

(二)教师知识权威消解,师生工作关系界限模糊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采集、生产和传播不再是传统媒体“灌输—接受”单向模式,而是扁平化原则下的多向传播模式。换言之,全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通过一个扁平的平行网络进行,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个网络之中,都有机会和权利去接收信息资源和表达想法。由此,我们既生产也接收信息,且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融合。[11]在学校场域,从传统模式来看,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头,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关系表现为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因绝对的知识权威而在这种工作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界限比较明显。但在全媒体时代,学生可通过网络慕课和各种手机学习APP随时随地获取新知识。一般来说,教师相对于学生阅历更为丰富、经验更为充足、知识储备更为充沛,但是学生可通过网络去听世界各个国家名校名师的公开课,教师在这些名师面前也一样需要去学习。甚至,“现在学生的知识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学校老师,这使教师向学生学习更成为可能”[12]。在这种情境里,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支配者,也不再是知识的绝对代表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学生迷思的协商者和学生情感的陪伴者。简言之,全媒体时代传播网络的扁平化,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源头,教师绝对知识权威的合法性逐渐消解,致使师生的工作关系日渐模糊。

(三)教師魅力权威隐退,师生自然人际关系疏远

在师生教学交往中,教师和学生共处一个教学场域,必然产生自然的人际关系。在古代,处于这种自然人际关系的教师与学生情感联系紧密,学生尊师重道,教师则对学生爱护有加。全媒体给予了教师和学生跨越时空、跨越地域而便捷的收取信息的美好生活体验,增强了对手机微信、QQ等及时聊天工具的依赖性,使教师和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这种具有“跨时空的间接化”的便捷交流方式。然而,“网络空间里的师生交流本质上却是一种符号交流,师生情感很难介入”[13],并且教师或学生与交流工具的频繁使用将大大地挤占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时间。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与态度的传达,这样更利于引起彼此情感的共鸣与趋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交流。[14]简言之,师生面对面交流能够传递情感给他人,使师生交流变得有“温度”。然而全媒体提供的跨时空便捷性交流隔离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交流的通道,也就阻隔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通道,教师的魅力权威在这一虚拟的跨时空交流中难以展现,学生也更难以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可见,全媒体交流时空,教师魅力权威难以显现,师生自然人际关系日渐疏远。

三、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重构

基于以上对全媒体时代师生关系所面临的困境的分析,全媒体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从以下三方面来重构。

(一)以民主和平等为价值导向,重振教师传统权威,重构师生社会关系

全媒体时代师生社会关系出现游离状态,本质上是因为学生对民主平等的进一步追求与渴望,而教师未能很好地予以满足。教学实践中,重振教师传统权威,构建新型师生社会关系平衡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规则的约束来引导学生。全媒体时代的学生个性更张扬,自我意识也已觉醒,这易导致他们陷入个人主义的迷途。此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让学生遵守师生社会交往的规则。第二,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型师生关系既要求双方外在的民主与平等,也要双方的内在精神能够“相遇”,处于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坚持利益互惠的交往原则,把民主与平等看作彼此的一种基本利益而相互尊重和相互维护。[15]此外,处于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往往能因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而达到“精神同一”。

(二)以知识教学为核心,提升教师合法权威,增强师生教学工作关系

全媒体时代的师生工作关系表征为教学关系界限模糊。增强师生教学工作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尤其是全媒体知识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教师必须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全媒体时代学生的知识因易获得而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方面要跟上学生的脚步。要达此目的,终身学习是唯一的选择。第二,从对象维度看,教师需要向学生学习。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超越老师成为普遍现象。教师向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承认“生不必不如师”的事实,如此才能“俯下身子,放下架子”。第三,从内容维度看,教师应让知识的教学更有“温度”。现实课堂教学有着线下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即教师可以让知识变得更有“温度”。“有温度”的教学灌注了教师的生命和情感,是教师生命意义的自然流淌,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充溢着人生的智慧,追寻着人类的精神家园,或疾风骤雨,或涓涓细流,激荡和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重现教师魅力权威,增进师生自然人际关系

全媒体时代,工具化的人际交流隔离了师生情感,导致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的教师权威无法在场与显现。鉴于此,增进师生自然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让教师的魅力权威能在工具化的交流过程中得以彰显。具体来说,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生活,有爱好,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以便于教师“扎根”学生,进而与学生“扎堆”在一起。第二,善用网络,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能展示自己的魅力。如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在网络上讲诗词就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他因讲课清新脱俗、旁征博引和诙谐幽默而引人入胜。如他讲到:“如今的小学生不会欣赏美,缺乏美感,谈到洗衣服容易联想到白白的小天鹅,而在唐代叙述洗衣归来的情境的美感很强,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第三,虚实结合,通过拓展师生交往空间而增加教师魅力权威,即教师可通过在线上搭建师生交往平台,线下组织班级群体活动,从而让教师魅力在不同的空间都能得到最好的展现。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都已经大步迈入全媒体时代的大门。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只要顺应历史的洪流,遵循全媒体时代的学生发展规律,坚守仁而爱人的教育情怀,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学校的天空定会晴空万里,师生的关系定会温暖如初。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3-14].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t20190228_70643.htm.

[2][11 ]刘君."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05):13-16.

[3]霍伊,米斯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范国睿,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197-199.

[4]伯特兰.罗素.权威与个人[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3-4.

[5]薛广洲,等.权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3),21-38.

[6]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04):43-47.

[7]刘要悟,柴楠.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教育研究,2015,36(02):102-109.

[8]冯建军.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8):1-8.

[9][10]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03):5-9.

[12]李海峰,王炜.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构建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7):81-87.

[13]罗宗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8.

[14]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M]. 于小川,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01):166.

[15]黄明亮,赵敏.社会冲突发生论视角下师生冲突的发生与消解[J].中小学德育,2019(02):18-2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推荐访问: 解构 师生关系 重构 媒体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