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广东高校融资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

广东高校融资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

时间:2022-10-26 08: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高校融资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校管理决策中有极重要的地位。目前,对高校财务评价的研究较多,而鲜有研究评价高校的融资管理状况。本文试图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可量化的高校融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帮助广东高校融资管理决策,推进广东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广东高校 融资 综合评价体系

一、引言

教育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产业化趋势,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日益丰富,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高校中去,对企业进行评价研究的思想也逐渐渗透到高校组织中。不过,我们发现在现有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文献是专门针对高校的融资状况展开评价的,由于融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将其嵌入到对“高校财务评价”的研究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财务司组织专家制定了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自此,有关高校财务评价体系的设计(或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不断地深入。笔者认真梳理了相关文献,发现这些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与高校的功能密切相关。高校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分别成为评价体系的准则层指标,然后分别设计一些指标予以反映。这与高校整体的绩效评价研究如出一辙。2.按照财务管理的模块进行指标设计,如筹资状况、资金使用状况、预算管理状况及综合财务状况等,反映资金的输入、使用过程及输出状况。3.近年来,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强调,评价体系增加了反映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指标。4.指标体系的设计都很重视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效益。5.截至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可供普遍使用的指标体系。大多数研究都是在讨论评价体系的构建或设计,而应用或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鉴于此,本文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结合对广东高校融资管理研究的内容体系,设计一套有关广东高校融资决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通过此评价体系的应用,一方面,发现广东高校在融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以便加强管理,提高财务效益;另一方面,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适时地了解广东高校融资管理的综合运行状况,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或加强作用。

二、广东高校融资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及其融资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评价其融资管理时,既要考虑一般财务管理的共性特征,又要考虑高校这个社会主体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构建一个可量化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广东高校融资综合评价体系,需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通常表示一个评价系统特征的评价指标不是一两项,而是多个指标共同构成的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并行和联系,能够从总体上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综合状况。

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是系统特征的体现,如果评价指标选择不恰当或缺少关键指标,评价工作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于无效。故此,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指标既要体现评价的目的,符合研究的任务,还要能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主要特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3.导向性原则。通常,评价体系都具有导向性功能,很可能驱使被评价对象做出一些只顾眼前而不考虑长远的短期行为。因此,广东高校融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能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注意引导高校融资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真正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4.可比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具有动态可比性。按此原则,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同一时期能对不同主体进行横向比较。这就要求评价指标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增强评价指标的分析功能,使评价结果具有说服力。

5.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高校融资管理水平如何,可通过分析其财务报告体现出来。因此,评价体系中所有指标使用的数据要能从高校现有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官方统计资料中获取。以这些可验证的资料为基础,评价体系才具有可行性。

(二)评价体系的构成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借鉴企业融资管理的基本理论,考虑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分别从高校融资的收益性、风险性及其可持续性对广东高校的融资管理进行综合评价。下表反映了广东高校融资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即以总评价为目标层,以三大指标为准则层,准则层又由与其相关的核心指标层来反映。

1.融资收益性指标。该层指标用于反映广东高校所融资金在投入使用后,带动学校其他资源共同创造的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效果和效率,即高校所得资金运转的综合成绩和效益。共7个指标予以反映,具体如下:(1)师生比。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学生人数(折合成本科学生人数)的比例。用以间接地反映高校在投入一定的财力资源的情况下,所带动的办学效益。各类学生折合本科生的比例:博士生为1∶3;硕士生为1∶2;留学生为1∶2.5。师生比=在编专业教师人数/折合后的学生数。(2)生均事业支出。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折合后的学生数。用于衡量高校按学生平均的事业支出情况,反映学校培养学生的事业支出成本。(3)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总收入/年度教职工人数。从人均量的角度衡量高校筹集资金的规模,体现学校所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反映学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后劲。(4)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事业收入/年度专任教师人数。一方面反映学校科研能力和规模;另一方面也反映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与学校融资活动的良性循环有很大关联。(5)校办产业投资收益率。校办产业投资收益率=校办产业投资收益/年度校办产业投资额×100%,用于衡量高校校办产业投资工作的绩效。一方面反映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的收益状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利用其自身优势,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6)年度收支比。年度收支比=年度总支出/年度总收入×100%。用于衡量高校年度收支的配比,反映学校年度经费结余或赤字情况,是平均年度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7)自筹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自筹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自筹经费额/年度总收入×100%。用于衡量高校自筹经费占总经费收入的比重,反映学校自筹经费、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自筹经费=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

2.融资风险性指标。此处的融资风险指狭义的财务风险,即由于高校负债融资所产生的风险。因而,本层次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广东高校短期与长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共5个指标予以反映,具体如下:(1)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用于衡量高校资产的结构与质量,反映学校资产保障事业发展的能力。(2)货币资金可供周转月数。货币资金可供周转月数=货币资金总额/月均总支出额×100%。用于衡量高校保证事业运行与发展正常支出需要的程度,反映学校资金支付能力。(3)流动比率。用于衡量高校每一元的短期负债需要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即短期的风险承受度。(4)资产负债率。反映学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产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与债权人提供资产的安全保障程度。(5)偿债自给率。偿债自给率=(自筹经费-事业收入)/年度债务利息。用于衡量高校自身支付负债利息的能力,反映学校在不依赖事业收入的情况下,承受债务融资风险的程度。

3.融资可持续性指标。也即成长性指标,通过高校各种收入的增长速度及自我创收的水平来反映高校融资的潜在后劲和能力。共4个指标予以反映,具体如下:(1)经费总额增长率。(本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100%。用于衡量高校经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学校融资能力的整体增长水平。(2)拨款增长率。(本年教育财政拨款-上年教育财政拨款)/上年教育财政拨款×100%。用于衡量高校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反映政府支持高校发展的状况,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3)自筹经费增长率。自筹经费增长率=(本年自筹经费-上年自筹经费)/上年自筹经费×100%。用于衡量高校自筹经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高校自筹经费能力的增长水平和争取经费的努力程度及状况。在横向或与其他院校相比之下,反映学校经营状况和融资管理水平。(4)经费自给率。自筹经费额年度总支出。用于衡量高校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Z

(注:本文系广东省2010年会计科研课题“广东高校财务管理及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内部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项华录,董丽丹,徐珊珊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3.陈晓荣,徐庆合.构建高等学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的设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郭涛,祝爱民,于丽娟等.高等学校财务综合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7,(4).

5.张延清,陈华.高等学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2).

推荐访问: 广东 融资 评价体系 高校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