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间收藏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其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成为全新的社会文化事业,并为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民间收藏未来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中国民间收藏6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会从中汲取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次历史变革,跨越三个时代
新中国民间收藏,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从家庭走向社会,持续升温,步入新时代文化大繁荣的整体行列。
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树起新时代民间收藏发展的里程碑
千百年来,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专制统治下,民间收藏主要是极少数有权势的官僚士绅和富裕的文人雅士们的专利。新中国的成立,砸碎了一切旧的制度,重整河山,在旧中国的废墟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民间收藏因此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即民间收藏传统社会结构的大改组。
首先,以旧军阀、官僚、资本家、地主为主流的收藏群体,随着旧中国的灭亡而土崩瓦解。其中:少部分上层人士,提前携带主要收藏品迁往台湾、香港或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一大部分孤身仓皇出逃,丢下了他们的收藏品,这些收藏品有的被政府、工会、农会没收并入国家收藏,有的被分给了工人、农民,有的遭流散或毁坏;还有一部分人被实行专政,其收藏品全部收归国家。其次,以爱国民主人士,包括同情革命、与人民为友的旧中国的军、政、工、商、学各界及满清贵族、富绅的后代等著名人士为主流的收藏群体,在新旧中国的转变中迅速分流。他们中,有些人及其收藏品被人民政权完整地保护下来,成为新中国收藏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则为了支援新中国的建设,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收藏品捐献给了国家。新中国的诞生,宣告了沿袭2000余年的旧式官宦私人收藏的终结,给健康文明的民间私人收藏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一些革命队伍中的收藏爱好者、艺术家、学者,以及一些在旧中国接触过收藏的雇工、古玩商业者和原收藏家的助手等,理直气壮地站到了民间收藏的前列,成为新型红色收藏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担起了抢救因战争而失散民间的珍贵收藏品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不仅摆脱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且有机会和可能投身到社会的一切领域中,体会和享受大自然与人类历史赋予的所有美的、好的东西。广大劳动群众在经济上得到改善,社会安定,涉足收藏成为可能。
1949年至1969年的20年里,在继承传统收藏观念和方式基础上的收藏者队伍及其社会结构的调整、组合,使我国的民间收藏在经过一个较长的低潮以后,逐渐步人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并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就。 “文革”期间,民间收藏遭到巨大的破坏,但它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新中国民间收藏在经过第一次历史突破后的发展现实。一方面,从查抄出的数以百万计的收藏品本身看,民间收藏品的数量没有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收藏结构的调整而减少,反而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从被查抄人的数量看,收藏者队伍有了迅速的扩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解放初就是普通百姓。这表明,新中国民间收藏经过第一次变革后,虽然表面上处于低潮,但整体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另一方面,从查抄者对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无所顾忌的毁坏现象看,相当一些人对收藏的社会作用和意义缺乏认识。大多数普通百姓还不懂收藏是什么,收藏品的价值几何。民间收藏仍然是少数中国传统家庭的私人收藏,方式为封闭密藏,以自用自赏为主。
改革开放,推动民间收藏从家庭走向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使人们在思想解放和接触国际现代新事物的震撼中,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过去与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看到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发现了人类生活的多彩取向和社会文化的多样化魅力。人们的是非观、价值观、审美观在激烈的社会理论论争与艰苦的实践中发生了变化。由此,中国民间收藏实现了第二次历史变革,收藏品类从自己身边的兴趣开始,私人收藏从家庭走向社会,完成了从传统收藏向现代收藏的转变。
80年代后期,新中国民间收藏掀起了第一次热潮。北京、上海这两座中国最大的城市,两个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热点地区,首先兴起大众收藏,以邮票、古钱币、火花、烟标、门券、毛主席像章等为先导,不久迅速波及全国。
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收藏实质上是一种家庭秘藏,是收藏者孤芳自赏的一种个人文化行为。直到80年代末期以前,收藏者的收藏活动基本上不为社会所知。他们站在狭小的圈子里认为,其一,收藏品是个人的心血,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其二,有宝不能露富,树大招风,其三,自己收藏就是为自己服务。说到底,还是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在作怪。改革开放以后,广大收藏界人士同社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一样,旧思想的藩篱被冲破,开始考虑如何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90年代初期,私人收藏品展览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开始走进国家博物馆、公园和学院内的展览大厅。最初的展览是从新兴的大众收藏开始的。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看到,一些生活中随时可以遇到、接触到的小东西,经集中、整理,竟然汇成了那样美的艺术系列和图画;这么多、这么好的收藏,竟然是普通工人、农民、干部业余爱好的成果。继而,新闻媒体投入进来,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一个新生事物着力给予宣传,一些收藏者一夜成为社会知名人士,被冠以收藏大王、收藏家的头衔。对于参观者而言,除了得到历史的、艺术的享受外,很容易为收藏家(爱好者)痴迷的收藏精神所感染,进而产生共鸣。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是在看过私人收藏展览后投入到收藏中来的。
私人收藏品同广大公众见面,把个人的收藏行为融于社会大文化之中,这在当时是一种破天荒的壮举。随着展览的逐渐增多,展览的品类从大众收藏品发展到传统收藏品,从现代纪念品到古代艺术品,从现代磁卡到玉器珠宝,越来越丰富多彩。展览的专题,从个人收藏的自然主题到收藏品整理的劳动成果,进而到为社会改革和建设服务,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服务,或者反映和展示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成就。展览的形式逐渐拓展,从个人展到几人联展,到地区交流展、全国展,直至大型的博览会。民间收藏品展览举办的数量逐年增多,质量与水平也不断提高,成为我国当代民间收藏热持续增温的策源地和助动器。
同时,收藏品展览也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与收藏相关的社会活动,各种收藏交流会、联谊会、沙龙等纷纷举办。专题的、综合的民间收藏学术研讨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物专家、博物馆学者、资深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参加,产生了一系列推动民间收藏健康发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