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

时间:2022-10-25 18:48:02 来源:网友投稿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近几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局部地区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发病率严重时可达 20%以上,已成为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

1、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害循环

玉米丝黑穗病是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的部位,主要通过根茎和幼苗根部侵入玉米。胚芽鞘侵染高于中胚轴。侵染以胚芽为主,根为次要。

2、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

2.1品种因素

品种的抗病性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2.1.1选育抗病品种

在单交种中组成自交系的血缘主要来自于几个有限的系统,使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非常突出。进一步拓宽种质基础,增强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在抗病基因利用时,合理利用显性单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加强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逐渐积累抗性基因,不断提高群体的抗病性。

选用合适的亲本,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状优良的中感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

2.1.2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防治方法。在利用抗病品种时应搞好多种抗源的合理搭配,各地应有主栽品种再辅助一些搭配品种,以防止品种单一化带来新的生理小种。在生产上根据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做好品种布局,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

2.1.3适时更新品种

所选用的品种在当地种植时间越长,品种抗性就会降低。除了杂交种本身退化原因外,病原菌生理小种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适应环境,造成对寄主的适应性增强。一个品种长时间种植在同一地点,除了品种本身的抗性降低外,病菌的致病性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致病性增强。

2.1.4合理引进品种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态、气候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如果侵染条件适合,不同感病品种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病。在引进品种时,不应大面积种植,应先进行小面积、多点次抗病性鉴定,达到抗病性要求再逐渐扩大播种面积。

2.1.5不同抗病品种的轮作

不同品种抗性差异很大,同一品种连续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也会产生抗病性差异。因此,小范围内也要避免同一地块经常种同一品种,减少生理小种适应性的增强。应注意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轮换种植,避免同一地区长期种植遗传背景相同的品种,避免单一抗性品种在同一地区的大面积种植。每一个年度在当地主推品种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多个种植品种作为搭配品种。

2.1.6建立无病种子田

种子带菌也是玉米丝黑穗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对种子田的监管要从播种时期和苗期抓起,各地生产部门应建立无病繁种基地,尤其育种单位更应注意无病留种的重要性,以杜绝种子传播,切断种子传播途径。

2.2减少初侵染来源

土壤中菌量是影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感病品种。吉林省玉米产区连作现象严重,使得土壤中丝黑穗病原菌量已积累到一定的数量。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2.3合理耕作管理

土壤要翻、耙、压连续作业,以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深翻可将病原菌埋压在土壤底层,从而减少侵染机会,减轻发病。但在土壤菌量大时,防效不明显。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施用净肥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禁用病秆喂牲畜和积肥;冬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残株,防效较好;加强苗期栽培管理,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

2.4掌握播期

我省玉米播种时间正常年份是4月下旬至5月初,为防止春旱,常采用早播方式,播种后等待降雨。由于春季地温低,玉米从播种到出齐苗需要20d,甚至更长的时间,低温气候延长了幼苗出土时间,胚芽长时间在土壤中生长,使丝黑穗病病原菌侵染概率增加,导致发病率上升。各地应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和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种时期。

2.5药剂防治

土传病害种子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有专家认为,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种传、土传病害和苗期病害的最佳措施,防治效果为85.1%~90.4%,增加保苗10%以上,对植株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该病侵染期长,而且带菌土壤是其主要侵染来源,因此药剂处理种子防效不是很稳定。

三唑类杀菌剂的出现使玉米丝黑穗病的药剂防治取得了新进展,大面积防治防效可稳定在 60%~70%,有的甚至能达到80%~90%。但三唑类杀菌剂在低温多雨等不良环境下容易产生药害,应慎重使用。

最初的三唑类杀菌剂单独干拌或湿拌发展成现在将三唑类杀菌剂与杀虫剂、其它杀菌剂、微肥等混在一起组配成种衣剂处理种子,可降低三唑类农药的使用量,同时可兼治丝黑穗病、地下害虫和缺素症等,起到兼防病虫及增产作用。

推荐访问: 黑穗病 玉米 防治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