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与蛇斗法

与蛇斗法

时间:2022-10-25 17: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物体本身就会辐射能量,温度越高辐射就越强,由于辐射波的波长在光谱中处于可见红光的外侧,故名红外线。蛇,利用面部颊窝感知红外线的捕猎高手,但在某些种类松鼠面前有时会束手无策——松鼠会将大量血液压入尾巴并不停摇摆,靠体温的变化扰乱蛇的感官功能。而在人类的现代空战中,类似的场景也时有上演,人们将之称为红外对抗……

蛇的进化

安装红外制导系统的空空导弹就如同长了蛇的热敏颊窝,在有效范围内通过光学部件接收到来自远处目标的红外辐射,并转化为电信号,经辨别确认后控制导弹进行跟踪追击。

第一代红外空空导弹诞生在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主要用于对付当时自卫火力比较强的重型轰炸机。这一代导弹的红外制导系统采用常温下的硫化铅光敏元件作为探测器,灵敏度偏低,截获目标的距离较近,而且只能探测到发动机尾部的近红外波段辐射,因此导弹载机要进入目标的尾后区域才能发射。当具有超声速突防能力的新型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出现后,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也应运而生。其制导系统改用带有制冷装置的硫化铅探测器,感应范围扩展到中红外波段的气动热辐射,信号处理能力也有所加强,提高了捕获目标的灵敏度和作用距离,不仅可以发起近距离追尾攻击,也可以从目标的侧方实施中距离的拦截。不过,这些早期的红外空空导弹还存在着可靠性和机动性较差、缺乏抗干扰手段、对操作技术要求高等缺陷,即使是在对靶机进行测试时,单发命中率也只有60%左右,参加实战后的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高性能多用途的作战飞机投入服役,各国纷纷开始研制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为了适应近距空战格斗的需要,这类导弹普遍采用灵敏度更高、探测距离更远的制冷型锑化铟导引头,装有集成化的电子组件,并加入了抗干扰措施,可实现大范围、大过载的机动攻击。配合载机的自动化航电设备,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在使用上更为灵活,开始具备包括迎头拦截在内的全向攻击能力。在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推动下,很快又出现了改进型的“三代半”红外空空导弹,从单元探测器发展为多元探测器,结合数字处理技术后使导弹识别目标和抗干扰的能力得以明显增强,在实战中对目标的截获概率和命中率也有了大幅提高,到目前为止仍是各国空军广泛装备的主要机载武器。

面对21世纪初空中战场的复杂电磁环境,以及具有隐身能力和高机动性的新式战机或无人飞行器,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开始崭露头角。它们换上了以碲镉汞等元件为核心的线阵扫描式或凝视焦平面式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可获取目标的辐射图像而不仅仅是点状光源,搜索和辨别能力更强,能有效对抗自然背景和人为施放的干扰,加上推力矢量控制、综合火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势必会让未来的空战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防蛇之道

以AIM-9“响尾蛇”为代表的红外空空导弹一投入空战,就对各种作战飞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即便是不成熟的早期红外空空导弹,发射后也能迫使目标放弃任务转入躲避。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战损飞机的70%拜红外导弹所赐。不过有矛自然就会有盾,各种各样的红外干扰手段也在同步地出现和发展,为作战飞机撑起一道道防“蛇”保护伞。

想要有效地实施干扰,首先得要及时发现来袭的导弹。导弹在发射和飞行时同样会产生红外辐射,因此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飞机配备红外探测器及告警装置,不间断地搜寻和识别来自敌方的辐射信号,自动发出警报,以便飞行员采取应对措施。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在F-111和B-52上安装红外告警设备,但与当时的红外导弹一样,在使用上也遇到了可靠性差的问题——不能准确区分威胁,导致虚警率很高。直到探测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逐渐成熟后,红外告警设备才具备了实用性。如今,高度集成化的红外告警设备已经成为机载自卫电子对抗系统的一部分,还可与火控系统结合实现红外侦察和监视等功能。

针对红外空空导弹的制导原理,可以从减少导引头能接收到的目标红外辐射能量和生成与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相似的虚假目标,这两方面来使出“障眼法”,干扰方式就相应地分为无源干扰和有源干扰两大类。

无源干扰指的是采用本身不主动产生能量辐射的材料和措施,降低或改变飞机的红外辐射特性,以削弱导弹的探测和追踪能力的保护性技术。比如,烟雾干扰。通过施放大面积的烟雾可以同时干扰到可见光和红外光波段,遮蔽了飞机自身的位置和对外辐射。如果是以燃烧或爆炸方式形成的烟雾,还会产生较强的红外辐射转移导弹的追踪。不过烟雾的生成和维持受气象条件限制,目前多用于慢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红外隐身设计也是典型的无源干扰手段。而当下最时髦的无源干扰要数红外隐身技术——飞机在设计新型飞机和改进现有机型时,就注意采取各种方法缩小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如优化气动外形、加强机体冷却系统、抑制发动机的热排放、使用隔热和低反射率的红外伪装涂料等。

有源干扰则是指通过特殊装置发射出特定的辐射,使敌方飞机和导弹上的红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彻底失效的手段,也称作积极干扰。有源干扰还分为欺骗性干扰和压制性干扰两种方式,前者是放出与受保护飞机红外辐射特性相近的虚假信号以迷惑导弹的制导系统,后者是让对方的红外传感器接收到强烈的辐射量而受损失效。

属于欺骗性干扰的主要手段有:

红外诱饵弹:也称红外干扰弹、红外曳光弹,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红外干扰装置,最早是从侦察机上配备的照明弹发展而来的。当来袭的红外导弹逼近时,受攻击的飞机投放出诱饵弹,弹内的化学药剂或凝固油料燃烧后产生与飞机红外特性相似的强辐射,从而将导弹诱开。作为一次性使用的干扰物,红外诱饵弹体积小成本低,可多载多投,但投放的时机、数量、弹道和燃烧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干扰的效果。为了对付识别能力强的红外导引头,还出现了带有推进器、可在一定時间内模拟载机运动轨迹的伴飞式诱饵弹,能产生大面积红外干扰云的面源式诱饵弹和可同时干扰红外和微波的复合式诱饵弹等新品种。

红外干扰机:通过内置发射器发射出红外辐射,叠加在飞机本身的辐射信号上,使来袭导弹的导引头对接收到的信号产生错误判断。与诱饵弹相比,干扰机具有可重复使用和连续工作、能同时干扰多个目标、作用距离远等优点,不仅可以干扰红外导弹,也可干扰红外侦察设备,但操作较为复杂,而且对多元制导与成像制导系统难起作用。另外还有一次性使用的可投放式干扰机,而新型的红外定向干扰机以激光器为光源,可以发射能量较高的辐射波束,集中照射导弹导引头,从而起到压制干扰的效果。

喷油延燃:当飞机遭到红外导弹追击时,从机尾处喷射出一团油料,延迟一定时间后再开始燃烧,能产生与发动机尾焰相似的近红外辐射,诱使导弹偏离真正的目标。这种方式也称作“热砖干扰”,不过要研究出成形燃烧技术使产生的辐射扩展到中长红外波段,才能提高干扰的有效性。

属于压制性干扰的主要手段有:

激光致盲:从飞机上发射低能激光束去照射包括导弹导引头在内的敌方各种光电传感器,使之接收饱和辐射而陷入迷盲直至完全失效。这种方式对激光功率要求不高,但就将被动干扰转化为主动攻击,方向性强,反应速度快,可作用于可见光和红外光波段。缺点是激光的作用距离有限,在不良天气和烟尘中更容易衰减,而且要有精确跟踪设备的引导才能对准目标。对于成像制导系统,激光束一次只能损伤少数几个探测单元,需要持续照射或提高功率来扩大致盲效果。

直接摧毁:仅仅把对方变成“睁眼瞎”还不够,更彻底的方法是利用高能激光、微波、粒子束之类的定向能武器直接击毁来袭导弹,或是破坏对方的光电设备和武器装备,以“先下手为强”的方式消除战场上的潜在威胁。不过,定向能武器虽然作战效率高,隐蔽性好,既可以用于软干扰也可以实施硬杀伤,但技术复杂,要达到小型化和实用化的阶段尚需时日。

擦亮蛇眼

面对“猎物”布下的重重干扰,“响尾蛇”们必须练就一副“慧眼”才能尽显杀手本色。第一代红外空空导弹没有抗干扰能力,只会一头撞向点状的辐射源,甚至连太阳光和水面的反光都分辨不出。第二代和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虽然仍以點源制导机制为主,但已可以通过扩展接收波长来区分背景辐射和目标辐射。有的型号还采用分级触发技术识别出红外假目标的出现,并依靠惯性引导方式继续跟踪原来的目标。

对于红外诱饵弹这类点状辐射干扰物,装有双色或多元探测器和数字处理器的红外导弹,不会简单地追踪视场内辐射能量最大的目标,而是从辐射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如果辐射强度突然增大,则可能受到了干扰,即使暂时无法分辨真伪,导引头也会对照原目标的辐射值,从多个分开的辐射源中选择最为相近的一个继续跟踪。此外,对真假目标的运动速度和轨迹进行记录和分析,也能很快识别出普通的诱饵弹。而根据原目标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飞行特性预先测算出其下一时刻所处的位置,还可以缩小导引头的探测范围,排除掉视野中其它位置上出现的干扰。

红外空空导弹发展到第四代后,所采用的成像制导技术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红外成像导引头是依靠探测目标和背景之间的温度以及红外辐射的差异来获得热源图像,与早期红外探测器只能获得的点状信号相比,不仅含有目标的辐射能量数值,还包括有关目标形状特征方面更为具体的信息。借助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制导系统可在复杂环境下迅速发现和识别目标,并对目标图像进行校正、补偿等处理,提取出更准确的特征数据,转化为控制信号引导导弹飞向真实目标。在追踪目标的过程中,采用图像匹配技术的制导系统按照目标红外图像提供的多维信息,可以分辨出在辐射和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的干扰信号。当距离接近时,制导系统还能通过目标的外形轮廓图像瞄准其要害部位,配合末端控制技术达到一击必杀的致命效果。

随着机载光电对抗系统的普遍应用,以及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实用化,采用单一制导模式的空空导弹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技术条件下的空中作战要求,集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导模式于一身的多模式复合制导技术因此成为未来空空导弹的发展重点。所谓的多模制导,包括了以对应于不同波段的多种探测器同时搜索和识别目标的多模探测技术、利用多种跟踪模式对抗光电干扰锁定真实目标的多模跟踪技术、在不同条件下智能化地控制导弹取得最佳攻击效果的多模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多模制导技术以来,红外制导方式就找到了多个“搭档”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强化了包括抗干扰在内的综合作战能力。例如:

半主动雷达与被动红外双模制导:既利用雷达回波扩大了截获距离,又提高了末端制导的精度。

被动射频与被动红外双模制导:针对空中预警机和电子干扰机等发射大量电磁辐射的目标,可隐蔽地发起攻击,即使在目标关机后仍可用红外制导方式继续追踪。

主动与被动射频加红外三模制导:结合主动雷达、被动射频和红外寻的三重手段,提高了探测追踪能力,遇到干扰时可相互弥补,形成全天候全方位的攻击能力。

责任编辑:新浜

推荐访问: 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