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卢光明的医学影像之路

卢光明的医学影像之路

时间:2022-10-25 17:06:03 来源:网友投稿

2014年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卢光明领衔的“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项目获二等奖,这是他第一次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我很高兴。”谈到获奖当时的感受,卢光明脸上洋溢起一丝自豪:“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我国已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的肯定,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一个科技工作者及其团队工作的最佳认同和最大的褒奖。”

卢光明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1985年考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起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

谈到选择医学影像作为自己主攻方向的理由,卢光明说是因为组织分配。当时相关人才缺乏,不少人害怕X射线对健康的影响。但卢光明将组织分配变成了个人意愿,他说:“做好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对病人、对临床医师都有非常大的帮助。”1983年他开始接触CT,并参加了我国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引进与研发研讨会,开始逐渐爱上这个有许多新奇技术、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

十六年磨一剑

1997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引进电子束CT(超高速CT),该技术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以及一些血管的三维重建,但当时冠状动脉的精细解剖图像还难以实现。

为了研究、解决CT血管成像的诸多难题,卢光明团队决定从技术难度、诊断精确性及辐射安全性等三大方面进行立项。同时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联合开展研究。

“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接受采访时,对于十六年间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卢光明说:“遇到困难、矛盾和挫折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必然过程。”反复提到的是对同事、同行的真挚感谢。他说:“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和科室诸位同志的默默奉献和鼎力支持。”

“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课题,在重大心血管病关键CT技术上,取得了三大主要创新性成果:

一是研发应用心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CT关键技术,构建了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规范体系。卢光明团队研发了期相优选及心电编辑等多种技术,使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99%,从而提高房颤患者可评价血管节段比率至96.8%,扩大了适应证,为冠心病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系列研究(包括48533例CTCA),总结出了中国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分布规律,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以常规血管造影为参照,应用4D-CT技术将心肌桥检测敏感性从5.7%提高到30.2%;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应用CT定性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敏感性达97.4%,为CT评估斑块易损性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结果被纳入美国和加拿大3份专业指南。

二是研发应用双能量CT技术,提高小病变检出敏感性,实现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从实验到临床,研究团队对双能量CT技术进行系列创新研究。通过该技术提供的解剖与功能信息,实现了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量化和心肌灌注一体化评估,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达100%。此外还获得肺动脉解剖与肺碘图(肺灌注)同步信息,诊断外周肺栓塞的敏感性比常规CTA提高了22%(从67%提高到89%)。同时改进了双能量和数字减影等CT新技术,将颅内小动脉瘤(≤3mm)检出敏感性从61%提高到91%,证实了CTA是颅内动脉瘤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发表于Radiology、AJR,并被纳入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三是大幅度降低了CT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了CT检查的安全性。团队倡导低剂量CTCA理念,提出根据体质量指数制定CTCA个性化扫描方案。通过低管电压的综合应用,以及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等降低剂量技术,使CTCA 辐射剂量从平均15.4mSv降至平均0.94mSv,降低了15倍。该项研究结果纳入《2010年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心脏CT适应证标准》和我国《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敢为人先的科研路

在31年的科研路上,卢光明一直敢为人先。他是国内最早应用MRI的医师之一,1986年,他就开始尝试与胸外科和病理科联合,率先在国内将MRI应用于肺癌诊断与术前分期研究, 并于1988年获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卫生部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二等奖。

卢光明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心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与技术创新研究;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肿瘤分型、分期研究;重大脑疾病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接触MRI之后,卢光明和同事们开展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准确率;通过将功能MRI研究癫痫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癫痫认知功能受损与静息网络的功能变化有关。除此之外,卢光明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铁蛋白报告基因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肿瘤血管新生。其研究成果——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心血管影像及肿瘤的分子影像研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卢光明也因此成为我国目前MRI临床应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我特别注重医工结合、多学科交叉以及多中心合作,开展结构、功能和分子影像相结合的研究。”在接受采访时,卢光明向记者强调说。

据统计,卢光明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8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53.29,5分以上者18篇。自2008年以来,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目前以首席科学家负责国家“973”项目1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五”医学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1项;曾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军队及省级科研课题。

挑战永不停歇

临床之外,卢光明也带学生。在学生眼中,工作中的卢教授严肃认真,而对待学生,他事必躬亲,像是慈爱的父亲。

“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瞄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在学生培养上,他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要给学生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得益于这样的育人理念,卢光明科室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有潜力的后备科研型和临床医学人才。谈到青年力量,卢光明难掩自豪之色,他说:“期待他们在未来的5~10年内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

近些年来,国内医学影像学发展很快,机器设备基本能够实现与国外同步。更加让人欣喜的是,中国医学影像工作者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正逐步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代表了中国医学影像学事业的进步。

“尽管有这些可喜的成绩,我们仍应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医学影像学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原始创新的技术和研究还有待加强。”面对成绩,卢光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谈及未来的工作目标,卢光明表示,目前心血管病CT研究工作开展顺利,下一步主要集中于降低CT辐射剂量的研究。“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卢光明强调。

科研无止境,挑战不停歇。卢光明说,在今后的2~3年内,他们将深入开展CT血管成像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的临床和科学研究,并形成规范,制定指南或专家共识,更好地发挥CT的优势,造福于民。

推荐访问: 之路 医学影像 卢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