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确认识鹦鹉热

正确认识鹦鹉热

时间:2022-10-23 16:12:02 来源:网友投稿

如果仅仅是顾名思义,鹦鹉热是指与鹦鹉有关的发热,但这种说法仅适合于部分病例,理解并不全面,传播鹦鹉热的不限于鹦鹉,鹦鹉热的临床表现也不仅仅是发热。

在农村,人与鸟类接触的机会很多,为了能够让基层医生更全面地了解鹦鹉热,我刊特邀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徐京杭老师,就鹦鹉热的相关问题给予详细的解读。鹦鹉热的元凶——鹦鹉热衣原体

它是一种比细菌小而比一般病毒大的微生物——衣原体,由于它首先从鹦鹉体内被分离出来,故而被命名为鹦鹉热衣原体(自然界还存在着其他衣原体,比如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人们发现其他100百多种鸟类(比如鸡、火鸡、鸭、鸽子、孔雀、海鸥、麻雀等)体内也可以分离出该衣原体。衣原体本身没有能量系统,不能单独存活,而必须寄生于动物细胞内。加热、紫外线照射或使用一些常用消毒剂(比如0.1%甲醛)可以轻松杀死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传染三要素

传染源: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鸟类

传播途径:呼吸道途径多见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鸟类感染了鹦鹉热衣原体后,偶尔可以发病甚至死亡,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成为病原体携带者。鸟类的粪便、血液、组织、上呼吸道排出的分泌物含有病原,在鸟类与人类的活动交叉时,病原体即可乘机感染人体,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吸入。被鸟类咬伤而受感染者极为少见。

虽然患者痰中有病原体,但是人与人之间传播非常罕见。

临床表现分为潜伏期和急性发病期

潜伏期:多表现为非典型肺炎,缺乏特异性表现多数人在接触病原体后1~2周出现症状,个别患者潜伏期3~45天。症状可轻可重,轻者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微流感症状,重者可因此病死。多数表现为非典型肺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

急性发病期:发热和肺炎症状为主潜伏期过后,患者急性发病,患者体温于1~2天内即可上升到40℃,可伴有发冷、寒战、头痛、全身不适、全身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高热可持续1~2周,此后逐渐下降,总发热时间可达3—4周,少数患者甚至长达数月。

发热同时或者数日后出现咳嗽,多不伴有咳痰,偶有黏液痰或血痰。病程延长伴有化脓性细菌感染时,可出现脓痰。患者自觉胸闷、胸痛,严重者呼吸困难、缺氧明显导致皮肤黏膜发紫。

除了发热和肺炎外,还可以有消化道受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心脏受累(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神经系统受累(嗜睡、谵妄、昏迷等)的表现。总之,鹦鹉热是可以呈多系统受累的疾病,而不仅仅是发热。

诊断: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血常规是针对发热患者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但是缺乏特异性。患鹦鹉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高。

胸部X线检查是针对发热伴咳嗽患者的常用方法,但是同样缺乏特异性。患鹦鹉热时胸片部X线可呈多种表现,片状、结节状、粟粒状阴影,由肺门部向外呈楔形或扇形扩大,也可呈大叶炎症、间质性肺炎、肺实变。

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为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前者指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或咽拭子标本,通过涂片染色、组织培养或动物接种检测到病原体,但是不常用。后者是指采集患者血清进行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检测,为常用方法。

鹦鹉热治疗:针对病原

尽早针对病原治疗可选四环素(0.5g/次,每6小时1次)、红霉素(0.5g/次,每6小时1次)或多西环素(100 mg/次口服,2次/日)。发热和其他症状一般可在24—48小时内得到缓解,继续用药7-14天。

对症治疗包括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止咳药物,必要时氧疗。

鹦鹉热健康教育

控制病原体对鹦鹉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相关鸟类进行严格管理,对进口的鸟类严格执行海关检疫制度。饲养的家禽可定期服用抗菌药物。

切断传播途径尽量避免与受感染的鸟类接触。

增加人群的抵抗力 目前无特异性的疫苗可供使用,因此,无法通过免疫预防增加人群的特异性抵抗力。

推荐访问: 鹦鹉 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