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土尝水”,是风水理论在建筑选址中有关水土质量的一个基本原则。直到今天,民间还流传着“水土不服”的说法。所谓“水土不服”,主要是就水土质量而言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某些地方病的发生同当地的水土质量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吕氏春秋·尽数》就记载说:水轻的地方,多出秃头和患大脖子病的人;水重的地方,多出肿腿和不能走路的人;水甜的地方,多出仪容端庄、美丽的人;水辣的地方,多出长恶疮的人;水苦的地方,多出鸡胸、驼背的人。这里说的是水质以“甘”为贵。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水质以“轻”为贵。乾隆皇帝就认为:就水质来说,“其味贵甘,其质贵轻”、“质轻者味必甘”,并认为水质最轻的是雪水。在《红楼梦》第41回中,也有以雪水为贵的描述。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和其他生物体一样,都是地壳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体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组成之间,始终都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人们经过化验和分析、比较,已经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及海水中同种化学元素的分布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丰度曲线,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如果在某一地区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分布得不均匀,并且超出了人体所适应的正常变动范围,即人体所必须的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相应的地方病。诸如,克山病、甲状腺肿病、大骨节病等。
在土的质量方面,中国古代,有所谓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之说,并有所谓用秤称量土重而验之的方法,此所谓“土壤原来有虚实,称量见古书”。验土的具体方法是:“入土实一斗,称之,六七斤为凶,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这种相土之法,从今日土力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推荐访问: 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