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胸腺囊肿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例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直接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13例均为单发,位于前上纵膈3例,右前上纵膈5例,左前上纵膈4例,前中纵膈1例。最大者直径约17.0cm,最小者直径3.2cm,平均为8.1cm,13例中4例呈椭圆形,9例为圆形,无分叶,边界清楚。平扫10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囊壁边缘钙化2例,单房11例,多房2例。增强扫描,9例囊壁菲薄,囊壁及囊内无强化表现,1例有壁结节,结节呈轻中度强化,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结论 CT能清晰地显示胸腺囊肿的形态,密度及其囊壁,为该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关键词:胸腺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胸腺囊肿非常少见,据报道[1]胸腺囊肿占纵膈肿瘤的1%~3%,占纵膈囊性病变的28%,国内外文献报道不多,笔者收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胸腺囊肿影像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2年1月~2012年12月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患者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2~72岁,平均48岁,病程2个月~4年,无明显临床症状6例,有临床症状7例,其中胸痛3例,胸闷1例,咳嗽2例、声嘶、呼吸困难者1例。
1.2设备及参数 13例均行CT扫描,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采用西门子16排CT机,扫描条件:120KV,160mAs。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1.3。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对比剂优维显(300mgl/ml),剂量为60~70ml,注射流率为3.0~3.5ml/s,经肘静脉注射。重点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特征等。
2结果
2.1胸腺囊肿数目和发生部位 均为单发,位于前上纵膈3例,右前上纵膈5例,左前上纵膈4例,前中纵膈1例。
2.2胸腺囊肿大小及边缘形态 最大者直径约17.0cm,最小者直径3.2cm,平均为8.1cm,13例中4例呈椭圆形,9例为圆形,无分叶,边界清楚。1例与纵膈粘连。
2.3 CT表现 平均10例呈液体密度,密度均匀,其CT值为0~18HU。3例密度不均匀,局部呈稍高密度影,其CT值为0~29HU。囊壁边缘钙化2例,单房密度影11例,多房密度影2例。9例行增强扫描时,表现囊肿壁菲薄,囊壁及囊内无强化表现,1例囊壁上有壁结节,结节呈轻中度强化,且其壁稍厚,内见分隔,囊壁及分隔强化,与邻近组织间隙不清。1例可见少量心包积液,1例可见胸腔少量积液。
2.4病理组织学改变 巨检:包膜完整,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均可见囊内液体清晰或浑浊,3例囊内见出血,多为单房,有2例呈现多房腔,1例较大,直径17cm,切除后释放出暗褐色液体约200ml。
3讨论
胸腺囊肿病因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先天性胸腺囊肿通常壁薄、单房,组织学上胸腺囊肿有鳞状上皮 里与囊壁有正常的胸腺残留,囊内有浆性液体或囊内出血,胆固醇结晶是囊肿退化的典型表现,囊壁上有胸腺组织为主要诊断特征,而无炎性成分,其起源于胸腺咽管残留组织,可发生于颈部或纵膈,系胸腺组织有胚胎发育期迁移所致,。后天性胸腺囊肿可发生与放射治疗后、开胸术后等,呈多房性,壁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
3.1临床与病理 胸腺囊肿的患者多为症状,但可因压迫邻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囊肿内出血或感染可使囊肿迅速增大,囊肿破裂可造成纵膈积血或血胸,从而产生各种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喘鸣、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及吞咽困难等。本组病例无明显症状者6例,有症状者7例,其中胸痛3例,咳嗽2例,呼吸急吞咽困难1例。胸腺囊肿极少合并重症肌无力症状,本组无1例合并重症肌无力。
先天性胸腺囊肿多为单房,囊壁薄,覆以上皮细胞合并有正常胸腺组织,此为诊断胸腺囊肿的重要依据,无炎性改变。囊内常有淡黄色的清澈液体,大小不等。后天性胸腺囊肿多来自炎症,常为多房性,故也称为多房性胸腺囊肿。壁较厚,有炎症及纤维化,囊肿内含混浊液体或胶样物。本组病例均为先天性胸腺囊肿。
3.2 CT表现 在初步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及毗邻关系方面,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重要检查方法。胸部平片能初步发现病变并能大致判断病变范围,超声诊断对囊壁及囊液有一定价值,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各种后处理重组有助于了解病变同周围组织的关系,并能将囊实性肿物分开,结合文献报道及本组病例,笔者认为胸腺囊肿CT表现具有以下特点:①多为于前纵膈或颈部;本组有1例位于前中纵膈;②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对周围组织无侵犯;③伴有感染时囊壁可增厚,囊壁钙化少见:本组有1例囊壁出现点状钙化灶;④囊内物多为水样密度,伴有感染或出血是密度可增高呈混杂密度;⑤增强扫描无强化。本组病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是本组病例中有1例囊壁上有壁结节,结节呈轻中度强化,且其壁稍厚,手术中发现与左肺门、纵膈胸膜、左无名静脉及膈神经粘连,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囊壁鳞状上皮瘤样增生,故考虑为囊肿感染所致。
3.3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 误诊分析:①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医师对其认识及经验不足,难与其他纵膈病变相鉴别,本组6例无任何症状,系偶然发现,其余7例虽然有一定症状,但均无特异性;②囊肿发生感染时,壁可增厚,甚至出现壁结节,增强扫描出现强化,极易误诊为肿瘤,本组有1例出现壁结节,术前误诊为胸腺肿瘤;③囊肿内部出血或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增高,很像软组织肿瘤,本组有3例囊肿内部密度稍高,病理显示为白色粘稠液体,术前误诊为肿瘤。
胸腺囊肿应与胸腺瘤、心包囊肿、支气管囊肿、淋巴管囊肿等鉴别:①胸腺瘤:部分伴有重症肌无力,发生于前上纵膈,呈软组织密度,中度强化,胸腺囊肿内出血或感染时,密度增高,容易诊断为胸腺瘤,但后者多无重症肌无力表现;②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属先天性肿物,它的壁由结缔组织构成,壁内有毛发、皮脂腺、汗腺等组织,CT发现脂肪成分及囊壁钙化为其典型特征;③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角区,呈圆形、卵圆形,典型者呈泪滴状,与心包相连;④支气管囊肿:纵膈内支气管囊肿多位于支气管旁,与支气管关系密切,多呈类圆形,水样密度,不难鉴别,但支气管囊肿位于前或后纵膈时,难以鉴别;(淋巴管囊肿):可呈圆形或椭圆形,水样密度影,部分形态不规则,弥漫包绕纵膈结构生长为其特有表现[2]。
3.4治疗及预后 目前胸腺囊肿的治疗尚有争议,有文献[3]报道无症状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但是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胸腺囊肿的有效方法[4],可以阻止进一步增大,减轻症状,术后组织病理可提供其良恶性的诊断,且大多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于振涛,冯晓滨.胸腺肿瘤(附16例报告)[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544 .
[2]韩福刚,唐光才.中纵膈胸腺囊肿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468.
[3]王云华.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5.
[4]赵锋,张卓.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诊断(附38例报告)[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341.
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