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刘莉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总结慢性心衰属虚实夹杂疾病,以五脏气虚、阳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并针对病机创立了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法,临床上采用抓主证,辨兼证,病证结合,灵活变通的治疗法则,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心力衰竭;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刘莉;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0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医疗技术的提高,使更多的心脏病病人存活,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给我国的医疗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疾病范畴。导师刘莉教授系黑龙江省名中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工作近30年,经验丰富,现将其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诊治经验总结如下,以飧同道。
1、病因病机的认识
慢性心衰多见于老年人,《杂病源流犀烛》云:“人之五六十岁,气血就衰”。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长期受到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逸不当、六淫侵袭等因素的影响,“内伤积损”,导致各脏腑机能出现逐渐衰退。《伤寒治例》云:“气虚停饮,阳气内若,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则悸也”,明确阐述疾病发生以气虚、阳虚为本,“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衰病位以心为本,关联五脏。《古今图书集成》认为血液“生化于脾,总统于心,宣布于肺,湿泄于肾”,所以各脏腑在发病中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心主血脉,血脉运行赖心气心阳的推动。“气为血之帅”,若心气、心阳亏虚,鼓动无力,则血行瘀滞。肺主宗气,贯通心脉,若久患肺系疾病,肺失宣发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津不布,痰水内结,致心阳受损,心气受阻。脾主运化水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致脾气亏虚,无以运化水湿,水湿弥散,横逆心脉,阻碍心血运行。“穷必及肾”,肾主水,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水饮内停。各脏腑机能减退,产生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血证论》云:“水病累血,血病累气”,所以各类病理产物又形成新的致病因素,如此恶性循环。水饮外溢肌肤故表现为水肿;水饮凌心犯肺,故心悸、气喘,甚则不能平卧;虚不耐劳,故动则尤甚;水饮内停阳气不能外达,故畏寒肢冷;气虚不固,故多汗出;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舌质紫暗,舌体胖大等皆为瘀血、水湿内停之象。故慢性心衰属虚实夹杂之病,以气虚、阳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2、治疗经验
2.1 治本-益气温阳 治病求根,刘莉教授认为应抓住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结合心衰五脏气虚、阳虚的发病机理,治疗时应益气温阳,但不能过于呆补,否则邪无出路,病难愈合,故常于补中寓通。益气常用黄芪、人参、炙甘草,阳虚之微者用桂枝,阳虚之甚者宜用附子、肉桂、干姜。《景岳全书·肿胀·水肿论治》:“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治病求本,在治疗时加用健脾益气,温肾助阳之品,常用补肾阳药物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菟丝子等;常用健脾益气药物山药、党参、白术等。气为血之帅,益气有助于行血;气能推动津液的运行,故益气还有助于行水。
2.2 治标-活血利水 随着疾病的进展,本虚和标实互相影响,因虚致实,因实致虚,且瘀血与痰浊相兼为病,有“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最终使得病情缠绵难愈。治疗时扶正勿忘驱邪,常用的活血利水药物如:丹参、茯苓、车前子、白术、葶苈子、猪苓、泽泻、桃仁、红花、益母草、泽兰等。
2.3 抓主证,辨兼证
在心衰的发展过程中气虚、阳虚、瘀血、水停,虚实标本之间常常夹杂出现,病证较多,病情复杂,导师指出临证时宜采用抓主证,辨兼证的辩证论治法。治疗时既要标本兼顾,还要根据病情的特点在治本治标方面有所侧重。治疗以气虚、阳虚为主证的患者,多处于疾病的缓解期,虽以本虚为主,但亦可见标实证。临床以神疲乏力,自汗,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为主症,还见胸中隐痛,唇紫,胁下痞块,舌淡体胖有齿印或舌暗,脉沉细弱。治疗以温阳益气为主,兼活血利水。常用自拟参芪利心方治疗,方药组成:太子参20g,黄芪20g,制附子10g,桂枝10g,丹参15g,赤芍15g,麦冬15g,五味子15g,甘草10g,方中太子参、黄芪为方中君药,补气温阳;制附子以温肾暖土,以助阳气;桂枝既能助制附子温阳通脉,还具有平冲降逆的作用,治疗“喘息咳唾”症候;丹参、赤芍活血化瘀利水以治其标;五味子以敛肺;甘草以调和诸药。临证时还需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若乏力、气短,动则尤甚,表现以气虚为主证者,还可以增加益气之品,如党参、山药、人参。若畏寒肢冷症状明显,表现以阳虚证为主,还可增加温阳之品,如巴戟天、淫羊藿、仙茅、干姜、肉桂。以瘀血、水停为主的患者,虽以标实证为主,仍可见本虚。临床以心悸气短,甚则喘促不能平卧为主症,常见兼证表现为胸中隐痛,咳唾血痰,唇紫,颈部及舌下青筋显露,胁下痞块,舌质紫暗,脉沉细涩,此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水饮凌心,兼心血瘀阻,病情较急,“急则治其标”,治疗在上述汤剂的基础上加葶苈子、五加皮各15g,加大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力度,以改善“喘促不能平卧”的症状。以标实为主的患者在瘀血和水停表现还各有侧重,以瘀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可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以水停为主要表现者,可加茯苓、大腹皮、泽泻、猪苓等利水渗湿之品。
2.4 病症证结合
刘莉教授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针对引起心衰的基础疾病和诱发心衰反复的因素而分别论治。由高血压引起的慢性心衰,早期积极控制血压,可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基础上,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平肝潜阳,熄风化痰。由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衰,痰瘀互结表现较明显,可合黄连温胆汤加瓜蒌、薤白,以豁痰开结,宣痹通阳。因感受风寒之邪而使心衰复发的患者,加双花、紫苑、杏仁、麻黄、防风、蝉蜕等祛风散寒,化痰止咳的药物。心衰的患者因心阳不振,寒饮上冲,易发生心悸不适,在治疗心衰的基础上加煅龙骨、煅牡蛎、人参、制附子,以镇惊安神,益气温阳化饮。心衰急性期时患者大多表现焦虑,在治疗心衰的基础上加煅龙骨、煅牡蛎、阿胶、酸枣仁,以镇惊安神。
3、病案举例
马某,女,58岁,因“反复胸闷、气短8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15年,平素血糖、血压控制欠佳。患者于8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2型糖尿病”。1周前因感受风寒,出现咳嗽,咯黄痰,胸闷、气短的症状逐渐加重。查体:颈静脉怒张,听诊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心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触诊肝脏下缘位于肋下2横指,双下肢按之凹陷。中医诊查情况:表情焦虑,面色晦暗,口唇发绀,气促,动则尤甚,腹胀,纳差,下肢浮肿,尿少,畏寒肢冷。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辩病属喘证,证型为心肾阳虚,兼血瘀水停。治以益气温阳,兼活血利水。方药:太子参20g,黄芪20g,制附子10g,桂枝10g,丹参15g,赤芍15g,五味子15g,杏仁15g,葶苈子15g,茯苓20g,猪苓2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莱菔子15g,双花20g,制紫苑15g,甘草10g,7付,水煎服。二诊:患者仍胸闷、气短,但程度减轻,心悸减轻,咳嗽、咳痰症状基本消失,口干,食欲改善,小便增加,浮肿减轻,舌脉同前。上方去双花、紫苑,加玄参15g、麦冬15g,以滋阴生津,再服7付。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活动耐力增强,体重减轻4kg,浮肿消失。
按:该患心功能不全病程较长,目前以气虚、阳虚为主,且兼夹血瘀水停症状较重,在导师自拟参芪利心方剂的基础上,加茯苓、猪苓,加强利水之功,丹参、赤芍以活血化瘀,加生龙骨、生牡蛎镇惊定悸以治疗室性早搏,患者因感染诱发心功能不全,须积极控制感染,加双花、紫苑以润肺化痰止咳,加杏仁既能起到润肺止咳作用,还能开提肺气,起到”提壶揭盖“作用,以利水湿从小便而出,加莱菔子以消除腹胀,且脾胃肠腑瘀血水湿减轻后,腹胀自能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