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8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LVDs、LVDd显著低于对照组,但FS、LVEF、治疗总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保守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6..02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脈狭窄导致心脏血供突然受阻或中断,进一步引发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坏死,心肌梗死发病速度快,致残率与致死率高,容易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1]。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脏疾病的常见方式,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是通过经心脏导管技术对狭窄甚至已经闭塞的冠脉进行疏通,能解除冠脉狭窄,改善心肌缺氧缺血,防止心室重构,恢复心肌细胞的功能。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我院回顾性分析了既往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采用保守治疗与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8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55~78岁,平均(62.4±4.8)岁;发病时间6.2~97.8 h,平均(25.7±10.3)h。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7~80岁,平均(63.2±4.7)岁;发病时间7.5~104.4 h,平均(25.5±10.2)h。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参照2001~2009年制定的
ACC/AHA指南,指导患者口服100 mg/d的阿司匹林与
75 mg/d的硫酸氢氯吡格雷,如患者无禁忌症则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等。观察组给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行局麻后,取仰卧位,选择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后,经鞘管将3000 U肝素注入,随后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为患者选择适宜的支架、指引导管和导引导丝。介入治疗前需要再次追加5000 U肝素,并用注射用生理盐水将指引导管内的空气排空,并由鞘管将其送到病变开口的部位,导引导丝则送到病变的远端。随后再沿着导丝将球囊送到病变的部位,进行扩张干预,支架顺利达到病变部位后释放,拔除鞘管,压迫止血、包扎后给予相关药物治疗,并密切监控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进行测定,包括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2]。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检查相对稳定;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心肌梗死时患者会伴随着持续的胸骨后疼痛,即便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或是进行休息也无法有效缓解其症状。临床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介入治疗,保守治疗是采用药物缓解血栓造成的负担,并对不稳定斑块进行钝化[3],而介入治疗是对患者病变的血管直接进行治疗,让血管的血运在短时间内快速回复,保持持久的血运,避免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提高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且效果更优于药物治疗。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廖成标.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对照[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19(2):199-201.
[2]梁文华,夏 豪.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与保守治疗效果及预后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6,26(3):106-109.
[3]孙科远,吴 晗.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与早期保守治疗预后对比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31(8):712-716.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