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23 10:12: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马克思在生命的暮年,研读了大量的人类学书籍,一丝不苟地写下了浩瀚篇幅的《人类学笔记》。他通过对人性透彻的分析和人类自然规律的探索,揭开了人类社会史研究的先河,对整个人类社会和社会形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社会形态理论;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完善了唯物史观

对人类学的研究发现,马克思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完善唯物史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方面,对原始社会的结构及阶级斗争史的看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的著作中,他们认为原始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是一个概念,由于对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知之甚少,所以很难做出恰当的描述。他们只能通过社会的进步来衡量其发展,认为社会之初所出现的是“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生活”,这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分工也是“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的这段表述可以看出,他们对原始社会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与此相关的是马、恩对阶级斗争史的观点。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这段话确信了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形态及阶级斗争史问题的充分认识,是建立在研究人类学著作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探讨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两种生产即“人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早在《形态》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大量材料,进一步证实了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这种生产衍生的关系,也就是血缘关系。他十分认同摩尔根关于“血缘家庭”的观点,认为它是人类最早的有组织的社会形态。在这里充分肯定了人的生产在原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原始社会的各种关系是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以两种生产理论为基础,利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对摩尔根的理论结构做了一些改造,仔细探讨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以氏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以及公社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的基本理论框架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因此,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唯物史观,这种表述在恩格斯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得到了升华。

《人类学笔记》对丰富唯物史观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同样地也面临着几个问题:人类社会从哪里来?人类社会往哪里去?人类社会如何来?这些问题与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正好通过研究人类学方面的知识,理清了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的历史渊源。他从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出发,对摩尔根等人所提供的材料和学说进行严谨的逻辑思考,并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评价,然后借鉴摩尔根等人研究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探索史前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与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相关的普遍规律的哲学理论。所以说,《人类学笔记》是对唯物史观的完善。

(二)丰富了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

马克思对人类学的研究,深化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他关于东方社会跨越理论的探索,充实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意味着,马克思充分的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按统一的模式来进行的,而是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世界各个国家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某些国家或民族可以不经过某个发展阶段而直接过渡到更高级的阶段,这一思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正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精髓所在。然而,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人类学的实证考察,修正了他早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观点,换句话说,即是东方社会无法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论断,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了实现这个论断所应具备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隐患,其理论价值在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如此,但是也不能以此来断定马克思晚年完成了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这样是很不合理的。马克思也认识到东方社会的“情况非常特殊,在历史上没有先例”,所以只能“考察一下他的可能的发展”。他认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关于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以此看出,马克思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最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但这不应该归咎于马克思本人,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战乱不断,史料极度缺乏,各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的发展还不足以达到解決这些问题的程度。因此,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深入研究为解决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指明了方向。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既透彻分析了东方社会的深层本质,又明确了在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遵循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在内的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理论终于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对东方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改进了他对社会形态演进模式的认识,深入挖掘了原始社会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述。马克思在当时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指出俄国可能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实际上只是提出了一种历史的可能趋向,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马克思看来,俄国的特殊情况使得它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土壤也有可能适合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说,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东方社会可以沿着两条道路发展:一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条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两种结局都是可能的,但是,对于其中任何一种,显然都必须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可以这么说,在这里“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实质上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或者是指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不一样。这些东方落后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当时是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的,也不具备马克思所要求的土地公社的公有制和环境因素,更不具备马克思所强调的外部条件——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影响。总之,这些国家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探索,当然这种探索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的。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局势极其混乱,人民的生活陷入僵局,国民经济每况愈下,民不聊生,战争的失利更加激化了潜在的社会矛盾。于是,二月革命诞生了,它推翻了俄国的沙皇统治,各种派别陆续出现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人民渴望土地的诉求。两难选择再次摆在历史的面前,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等待机遇;二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究竟选择哪一种生存方式?这个问题困扰着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府,不过他选择了后者,冲破了一切教条主义的束缚,发展并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如果要有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作支撑的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因此,十月革命爆发了,它的到来使陷入水深火热的东方落后国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人类向社会主义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当时的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时依靠俄国的社会主义力量,中国的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才能实现民族独立,才能解决温饱问题。历史做出了重大选择,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

谈到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不能不提到现代化,然而,现代化往往与传统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代化以传统为出发点,并且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扬弃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传统,现代化是无法存在的,可以想象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是怎样一种场景。在国内,我国学者就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引发了一股激进抑或保守的社会思潮。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未来走向的问题上,在某一特定时期,“中国被动卷入现代化”这一观点是基本一致,但是在国内动荡不安和外敌入侵的特殊情况下,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化上似乎存在着很大分歧。通过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我们看到他对“人类社会从何处来”的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让我们更加细致地了解到中国的历史传统与苏联东欧是有差距的,与欧美更是天壤之别。在中国这种“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的作用下,它的发展道路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可以证明,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它特定的历史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跳跃式进展,然而,在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遭遇挫败的情况下,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改革开放时期,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出现了复苏,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足以说明,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单线论”和“多线论”问题,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也不排除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马克思早期的理论中,有些学者认为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就是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但这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不是自相矛盾的吗?从这个视角出发的话,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就会发现今天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引下,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也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所以,研究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并不只是向人们展示这些笔记重要的理论价值,更重要的是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在今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际,关于发展问题的实践。从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可以看出,东方社会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在所有制的演变上越过了资本主义完全发展的阶段,但它的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还只是停留在很落后的水平上,并没有脱离自然经济的束缚,也没有越过资本主义当时的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了。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它的实质内容是利用商品经济来带动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把这些经济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并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新经济政策,为整个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邓小平提出

“建设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中国在新经济政策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因此,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使我们重新思考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对传统体制的否定,这将会涉及社会基本结构的方方面面,从而对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造成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把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摆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高度中去考察,从而实现《人类学笔记》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完美结合。只有深刻认识马克思晚年的伟大巨著给人类思想宝库中注入的新鲜血液,才能挖掘出更大的理论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进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我们要加大力度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工作,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注意国际政治格局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在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下,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使得我们更应该保持自主创新的精神,为社会和谐进步贡献一分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孔祥利,林乐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推荐访问: 马克思 理论 社会形态 人类学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