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

荔镜情缘:海丝文化记忆中的闽南戏曲景观

时间:2022-10-23 09:00:18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n@zڝ׫.'޸ן5]u8�*ޭ'!^_{iuno6_j%~qޗIfF)v]]izη馝]|^]:u_|]6]^uըky不忘初心、老当益壮,不仅为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难以磨灭的不朽贡献,亦为这一海内外闽南人所共有之历史文化记忆的当下重构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三、海丝逐梦:闽派戏曲的再次出发

2015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力度,“振兴我国戏曲艺术”。此时此刻,我们重新叩访“陈三五娘”这一美丽动人的爱情传奇,回溯其依循古今丝路的传播路径与侨易脉络,绝不是为了发见今思古、临渊羡鱼的凌空幽情,而是在洗尽矫情的自恋幽伤之后,超克诸如“守住梨园经典”的抽象断语,抑或“与消费时代合欢而舞”的单向结论,发挥以之为代表的闽南戏曲在重建海内外闽南族群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特殊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借用“陈三五娘”的跨界景观来勘探闽南意象的想象机制与讲述模式,为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的新形势中,如何巧妙借用历史符号讲好当下闽南故事提供参照与镜鉴。

有道是,“历经沧桑情不变,千古流传荔镜缘”。从理论上讲,“陈三五娘”传说虽然具有独特的地方身份标识与鲜明的区域精神气质,但其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变”与“不变”的侨易现象,却真切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传统性向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社会现实转型当中,城乡间商品经济发展、海内外交通贸易往来、社会情感心理结构与传统地方戏曲观演活动之错综复杂、繁复多变的互文本关系。其次,荔镜奇缘作为“异文”众多、体现文化侨易的典型个案,其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因“侨”而“易”的精神质变颇具症候性的文化意味,这种影响亦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其的具体修辞策略。因之,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向度系统检视“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史与学术史,可以窥见艺能界乃至文化界内外在透析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路径的同时,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形态所形成的“文化共用空间”,缝合素朴感性的民间记忆与主流叙述的陈规套话之间的诸多裂隙,而在全球本土化历史情境中丰富或曰赋予闽南民间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再有,荔镜情缘在“海丝戏曲文化圈”的传播研究,毫无疑问是由东西方学者共同发起与合力推动,否则那些“藏于日本、英国、德国、奥地利的图书馆和藏书家中的海外孤本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资料”[13]368是不可能如此顺利汇集到它的发祥地,更遑论老戏新诠、旅游开发、品牌树立、地方营销等后续工作的全面展开。由此观之,这项事业甫一开始就打上了跨文化、跨语际学术交往的鲜明烙印,这当中所体现的“文心相通、文化互鉴”的共享精神,为东西方学术对话、文明交流的平台搭建,间或提供一个可供模仿的现实范本。

从现实上看,深入发掘“非遗”申报冲动中的“陈三五娘”传说,不仅能够在新海丝人文交流的时代语境中更新并且发展这一全球闽南人所共有的文化记忆,而且能够对敏感脆弱的地方戏曲文化生态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性保护”,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模式。具体来说,早已被闽粤两省分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的“陈三五娘”传说,终于不负众望地在2014年底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泉州唯一被列入国家级的民间文学项目”)。与之相应的而生的是,作为故事男主人公陈三的老家朋山岭所在的泉州洛江区,亦合情合理地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设定为以“陈三五娘”传说为核心保护项目的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其次,荔镜情缘在“海丝戏曲文化圈”中特别是闽台戏曲文化核心区内的侨易经验,积极提示着闽台两地之间不容置喙的文化渊源,“以及闽台地方文化与整个中华文化的部分与整体、个性与共性、支流与本源的辩证关系,表明地方文化是某一地区特定环境和特殊历史际遇下的生成物,既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有机构件,又有属己的个性特征,并以特质丰富整体。正是这种‘同根’与‘分叉’的树形构造,使得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华夏文明,拥有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生命活力”[14]64-65。最后,在“闽南戏曲文化圈”内家喻户晓的“陈三五娘”故事,于海内外华人社区中的多方演述与变异交流,深刻隐喻传统/现代、本土/异域、中心/边缘彼此他者化以实现自我认同。由之而来,我们对这一“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之文化侨易现象的体认把握,不仅可以为“平等对话、和谐交往”之海丝文化生态的今朝构建提供有力而有效的支撑,而且还能在新的东亚文化格局乃至世界文化图景中呈现闽南文化独有的“重乡崇祖的生活哲学、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念、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15],为“闽南学”乃至“新闽学”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文中图片由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骆婧拍摄)

参考文献:

[1]郑国权.泉州弦管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Jameson, F.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3](荷)龙彼得,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4]王伟.海丝寻梦:闽南戏曲的光影之忆[J].民族艺术研究,2015(3).

[5](法)施舟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音[C]//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03.

[6]王伟.粉墨闽南:荔镜情缘的跨学科叩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3(5).

[7]Heidegger, M. On the Way to Language[M].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Publisher, 1971.

[8]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7.

[9]张嘉星.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0]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11]树红霞.黄科安教授谈泉州地方戏曲,“老树”如何发“新枝”[N].福建日报,2012-6-14(2).

[12]林轩鹤.南音:让世界聆听泉州的声音[N].泉州晚报,2009-10-15(4).

[13]郑国权.荔镜奇缘古今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4]王伟.《陈三五娘》的当代传播及其意义[J].兰台世界,2012(17)5.

[15]林华东.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 [N].光明日报,2009-11-17(1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0554)阶段性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厦门大学校长基金(ZK1103)中期成果;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472)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 闽南 戏曲 景观 情缘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