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像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描摹了陕北高原特有的风情。
关键词:安塞腰鼓;教学环节;品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53-1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像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描摹了陕北高原特有的风情。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初读这篇文章,我们只感觉到作者热烈沸腾的情感,文章似乎显得杂乱无章。本教学环节扣住“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了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没有章法的文章忽然有了脉络。让学生找寻这句话出现了几次,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很快对本文有了整体的把握,同时也感受到文章布局的巧妙。四个“好一个”虽然字一样,但所反映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反复读,层层深入地读就很有必要了。设计“这几次安塞腰鼓分别好在哪里?”这个问题,学生们的学习从文章的整体感知深入到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初探。
我的教学片段如下:
播放安塞腰鼓在亚运会上的表演画面导入。
师:投影“安塞腰鼓”,同学们可以填词、短语、句子,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老师顺势板书“好一个安塞腰鼓”)同学们能把“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读出来吗?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读出安塞腰鼓给人的不同感觉。
师:同学们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好一个安塞腰鼓”,并说说这几次安塞腰鼓分别好在哪里?
师:投影出示:好一个舞蹈火烈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同学们读一读,体会安塞腰鼓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说实话,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很茫然,觉得有种隔靴挠痒的感觉,虽然我竭尽全力地示范、渲染激情,虽然学生的朗读一遍比一遍气势逼人,但是我总感觉到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因为我不敢引领学生含咀英华,只是匆匆而过,那些隐藏在文字中的生命的感召力,豪放粗犷的陕北风情,不屈的民族之魂又怎能打动学生呢?所以那节课充其量是一节朗读训练课。反思那节课的教学,我疏漏了如下几点:
一、对地域风情的渗透
教学前应利用网络资源引领学生去观赏黄土高原的风光,去了解陕北人们的民风民俗,去聆听《信天游》这样高亢渺远的民歌,去欣赏诸如油画《父亲》这类作品……因为只有有了这些的积淀,高粱地,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这样的地理条件,他们就不会陌生,对消化着红豆角和老南瓜的这样的生活条件,他们就不会莫名其妙,对腰鼓声中融入的“痛苦和欢乐,现实与梦想,摆脱与追求”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平时我们总习惯于把这类所谓的延伸与拓展安排到学习完文本之后,想想为什么不能放到教学之前呢?为什么我们的预习总局限于字词篇章上,其实文学作品背景的了解也是预习至关重要的部分。当然教学中更应该利用相关资源,如视频《安塞腰鼓》,我们都用了,感觉真的不错,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教学后为了激发学生对华夏文明的热爱,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进行有关的专题研究,紧扣民歌民谣、民间舞蹈、民族器乐、民间传说等某一方面深化本单元的主题。
二、对重点词句的品读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震撼人心,除了通过鲜明的“静动静”对比凸现安塞腰鼓的奇伟磅礴,运用反复酣畅淋漓,渲泄自己满腔的赞美之情,作者几乎每一处的遣词造句都给读者以强有力的震撼。把握了这些词句,才能让学生的心随作者的心一起为安塞腰鼓的所感染,所亢奋,所激昂。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教材才安排了练习3。而如何去体会这些词呢?虽然在教学中我也没有单纯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就词语讲词语,但是我只注意了上下文,而没有将这些词语放入整篇文本之中,融入于朗读之中,所以这些词语的内涵学生体会不够。例如对“茂腾腾”一词,因为它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我只注意利用“茂盛”和“热气腾腾”这两个熟词来理解新词。现在感觉应该在教完12、13自然段后再去理解,学生的感受定会异常鲜明,对这些吃着粗米杂粮的小伙子身上所迸发出的强盛的生命活力,他们身上所传递的华夏儿女蓬勃的精神活力自然会让人学生有震撼之感,威逼之感,自然会让学生有热血沸腾的自豪感,再以这样的理解去指导朗读,朗读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对修辞手法的再创造
这篇文章语言非常有特色,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排比一个接一个,有句内排比,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还有排比与比喻兼而有之,融合一起,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正是由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表现了安塞腰鼓喷薄而出的神韵。对于这些佳句,开始我认为太深奥了,选择了走马观花。现在觉得应该引领学生去赏析,引领学生去深思,去仿去创。如对上句,我们不妨问问:为什么这样作比?从这样的比喻你明白了什么?教学中有了这样感与悟,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粗犷就会形象鲜明多了。然后再由仿到创,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两句。在后来的回锅课上,学生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雷鸣一样,是激昂的呐喊;霹雳一样,是奋力的捶击;闪电一样,是急速的旋转;巨浪一样,是磅礴的气势;山洪一样,是渲泄的激情……如描写安塞腰鼓响声的9、10、11段,学生仿写成苍茫的天宇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厚重的黄土高原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样的再创造,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让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更具体可感,让课堂教学不再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