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伴随中国经济进入全球产业分工的过程,东北地区嵌入全球生产分工尚不充分,这种不平衡可能是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相对滞后区域的重要原因。文章着眼于此,将关注点放在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间分工协作情况以及变动趋势上,基于产业关联和贸易流出视角,运用Antràs提出的行业上游度测算方法,对东北地区产业关联的动态结构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区域内产业关联尚未有效形成,制约了东北区域整体市场的深化;分产业来看,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没有充分实现在本地区内的价值创造,制造业在全国分工深化程度不足,同时缺乏内生技术创新型新动能新产业。
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关联;行业上游度;贸易流出;生产分工
作者简介:马涛,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01);吴然,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司课题“新一轮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互动衔接研究”(WH20160012)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1.009
引 言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国家工業化发展的重点基地,为中国经济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经济规模也从1985年时不足千亿,到2017年预计超80万亿,占全球经济比重超15%。而东北地区却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实现平均水平的增长,尤其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更是显得积重难返。近年来,东北振兴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市场改革的重点,各项政策密集出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东北地区没有有效融入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中,没有产生足够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新动能、新产业,增长不充分的瓶颈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从公共部门、学术机构到普通民众的热烈讨论,涉及了经济理论中所有的重要因素,侧重点各不相同。主流观点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与体制矛盾的特殊性,[1]国企改革不彻底、[2]技术创新不足、[3]对外开放程度较低、[4]人口颓势[5]和市场化不足[6]等。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较快的区域经济大多是参与了中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中的深化,因此本文从产业分工角度着手,对东北地区的产业关联及其动态演进过程进行剖析,并与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结构动态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是产业分工关系的内在演进,现有研究已经证明了产业分工的深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7](P329—355)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分别从劳动力分布结构和主导产业演化的角度阐述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霍夫曼定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8]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地域的产业分工发生变化,这种分工的深化不仅仅发生于地理层面的区域之间,同样渗透到产品的生产环节当中。市场化改革使东部沿海迅速融入全球化体系中,各部门分工深化,产业协作程度提升,经济发展迅速。因此,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东北地区目前的产业间分工协作情况以及变动趋势,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对东北问题进行剖析,来观察东北—中国的关联化结构关系。现有关于产业关联、分工协作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间产业关联和区域内部产业关联研究、从增加值贸易角度对产业分工地位进行的研究,以及基于行业上游度进行的产业协作研究。
投入产出表揭示了部门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当前研究产业关联的主流方法,比较常用的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开放经济下区域间产业关联和区域内部产业关联的研究。区域间产业关联的讨论主要建立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之上,普遍使用的数据包括经济体内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世界投入产出表(World IO Table),这类投入产出表描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使区域间产业的外溢效应和反馈效应得以量化。[9]Shi Q等(2015)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发现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带动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10]经济体内部产业关联的研究则基于经济体自身的投入产出表,刘瑞安和姜彩楼(2010)将贸易数据与我国投入产出表相结合,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关联特征的变动,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于我国经济拉动的作用逐年增强。[11]原嫄和李国平(2016)指出产业关联度的提升会提高有效劳动的产出水平,推动地区经济发展。[12]张钟文和叶银丹(2017)指出高技术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13]
增加值贸易的提出成为研究相关问题的新方法,被用来解释区域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从产业分工角度对产业间关联进行研究,可以测算不同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14]根据贸易来源可以将总出口分解为多个增加值,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特定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对不同国家的生产分工进行测定。[15][16]程大中(2010)通过跨国投入产出分析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多数行业倾向于通过与发达经济体进行贸易活动参与全球分工,[17]并且中国企业大多只是参与价值链中的单一环节,被动嵌入到全球生产网络,无法形成完整链条。[18]
从行业上游度的角度入手对产业间关联与产业分工地位进行研究近年来也较为普遍。以跨境产业分工为背景,Antràs在2012年首次提出行业上游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9]后续产生了很多与其他角度相结合更为深入的研究。鞠建东和余心玎(2014)将行业上游度和海关贸易相结合,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角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集中在价值链下游。[20]马风涛(2015)将行业上游度与全球价值链长度相结合,分析不同行业的上游度的影响因素。[21]陈晓姗(2017)基于行业上游度视角,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演进分析表明,行业效应是影响价值链中中国所处位置的主要动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