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附23例分析)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附23例分析)

时间:2022-10-22 12:54: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or aganglionosis of the colon)又称小儿赫什朋病(HD)的X线诊断经验,评价X线检查对小儿H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年龄7d~2岁) 作回顾分析,通过拍腹部立位片及钡剂灌肠大肠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钡灌肠狭窄段、扩张段及移行段,对影像不典型者观察24h后钡济滞留情况。结果 X线检查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方法简便,患儿容易接受,能直接发现先天性巨结肠并分型,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治疗及愈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 尽管医学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普通X线检查仍然是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or aganglionosis of the colon)又称赫什朋病(HD)是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发病率为20~50/10万。男女比为4:1。本文总结了我科近年来通过X线检查检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并就其病理基础、X线检查方法、特征表现、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7d~2岁。全部病例均有反复便秘、腹胀,不能自行排便,其中伴呕吐、失水9例;年龄较大儿体质差,身体发育不良3例。新生儿排胎粪延迟且仅能排出少量干部胎粪2例。查体:全部病例患儿均有腹胀,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肛门指检直肠壶腹空虚,拔指后"爆破样"排出较多气体及粪便。全部病例均进行了X线腹部立位片及钡剂灌肠大肠造影检查,都作了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排除了肠肿瘤、肠息肉及其他先天性肠道疾病。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万东X线电视闭路系统钡灌肠检查。严格掌握适应证,钡灌前拍腹部立位片排除肠穿孔等禁忌证。钡灌肠前不用清洁灌肠并严禁使用泻药;用生理盐水调剂钡剂,浓度要低但不影响对比为宜。患儿仰卧平躺诊断床上,身下铺垫卫生纸及塑料布,避免污染诊断床,患儿由家属固定。采用大小适宜导尿管,插管越过肛门即可,尽量不用扩张气囊固定,以免影响诊断。先注入10ml造影剂观察直肠的充盈情况,再缓慢注入其余钡剂,直至充盈回盲部方可停止灌钡。有作者认为钡剂充盈乙状结肠后,如果表现典型,即可停止灌钡。我们认为这是不科学的。我们曾遇到一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合并中肠旋转不良,如果钡剂没到达回盲部,我们就把中肠旋转不良漏诊了。所以我们都要求钡剂要充盈到回盲部后方可停止。钡灌停止后,摆最适宜体位观察,并在患儿安静瞬间曝光拍片;如在检查过和中有钡剂排出,应及更换污染的铺垫后再曝光,避免排出的钡剂影响照片质量。拔管后观察排钡情况。如诊断明确,应尽可能抽吸出肠内钡剂,并及时清洁灌肠以清除肠内残余钡剂,以免加重低位性肠梗阻。婴幼儿如新生儿检查时诊断不明确者,延长至24h后再拍正侧位片观察。

2结果

诊断HD23例,常见型11例,短段型5例,长段型3例,超短段型3例,全肠型1例。合并中肠旋转不良1例。合并小肠结肠炎3例。

3 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或称赫什朋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的一种肠道发育畸形[1]。本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在遗传因素、微环境的改变及其他因素如局部缺血、感染等作用下,神经节细胞迁移障碍,远端肠管肠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神经细胞缺如。病变肠管呈持续痉挛状态,继发近端肠管扩张肥厚。临床表现比较明显,出生后胎粪排出延迟或障碍,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数周开始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伴腹胀、呕吐。检查患儿腹部膨隆,腹部叩诊鼓音,直肠指检部分患儿可触及狭窄环或直肠壶腹空虑,拔出后呈"爆破"样排出大量粪便和气体,症状可暂时缓解,不久又重复出现。该病越早发现并适时手术治疗,效果越好。

普通X线检查仍是目前诊断HD首选, 包括拍腹部立位片检查及钡剂灌肠大肠造影检查。

X线腹部立位片的表现:新生儿腹部肠管普遍积气,呈管状扩张,以结肠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较大患儿主要为低位肠梗阻的表现:腹胀明显,腹部肠管广泛积气扩张,以结肠积气扩张为主,典型病例扩张的结肠内可见团块状粪块影,中腹部可见阶梯状液气平面。通常下腹部肠气少。

钡灌肠造影表现:典型病例主要表现为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痉挛段即狭窄段,管腔小于正常,管壁僵硬,长短不一,一般下端从直肠远端开始。移行段位于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呈漏斗状。扩张段为肠管管腔明显扩张的部分,范围长短及管腔扩张的程度不一。对影像不典型者观察24H后可见较多钡剂滞留情况。就我们的经验认为:对临床表现典型而钡灌肠表现不典型者24h后观察钡剂的排泄情况很关键:方法为在钡灌肠结束后,不用清洁灌肠,患儿自然状态排便,24h后拍腹部立位正侧位片观察。HD患儿通常有较多钡剂滞留。

根据狭窄段的部位及长度分为如下类型:①常见型:痉挛段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远段,通常具有典型的钡灌肠表现,多见;②短段型:痉挛段位于直肠远段;③超短段型:痉挛段位于肛门内括约肌,直肠扩张;④长段型;痉挛段位于乙状结肠以上至横结肠,甚至升结肠远段之间的部分;⑤全结肠型:痉挛段累及全部结肠,结肠框僵硬,缩短;⑥全肠型:全部结肠和小肠均为痉挛段,此型非常罕见。钡剂灌肠造影不仅可直接诊断HD,还可以对其分型,详细了解病变累及的范围、程度,从而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治疗方案。

主要与如下疾病鉴别:①乙状结肠冗长:同样有便秘、腹胀。钡灌肠显示乙状结肠迂曲、向右上腹延长;没有明显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②胎粪性肠梗阻及小肠闭锁的细小结肠:胎粪性肠梗阻右下腹见"胎粪块",直肠指检有灰白色干"胎粪",钡灌肠结肠内充盈缺损,清洁灌肠后自动排便而愈;小肠闭锁有肠梗阻征象,短时间内症状渐进性加重,胎儿B超检查可有"双泡征"。与全肠型HD不同。③克汀病,当甲状腺部分或全部不发育时,甲状腺功能不足,肠蠕动减退,也常发生便秘,钡剂检查也多滞留,排空延迟,此时借助于血清蛋白结合碘的测量可鉴别[2]。④结肠先天性或后天性狭窄。为结肠器质性狭窄,狭窄常局限于某一肠段,其余肠管管径正常。⑤先天性巨结肠类源病。痉挛段有神经节细胞,质与量的不同。影像学与先天性巨结肠难鉴别。鉴别只能依靠病理。

普通X腹部立位平片加钡灌肠造影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方法简便、安全,患儿容易接受,成功率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参考价值[3]。最大不足之处是,患儿受到一定量的X线辐射。只要我们充分掌握适应征,检查前全面分析临床资料及各种其他检查结果。在检查过积中尽量减少曝光时间和曝光次数,将患儿受到照射减少到最低限度。目前,尽管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先进设备层出不穷,高速螺旋CT、MR、四维彩超等普遍应用。但X线肠平片及钡灌肠造影仍然是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首选。

参考文献:

[1]陈丽英,潘恩源.儿科影像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11-620.

[2]李欣,邵剑波.中华医学影像-儿科影像卷[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326-329

[3]鲍家启,王龙胜,等.儿科急症影像诊断学[M].第1版.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277-280.编辑/许言

推荐访问: 结肠 先天性 小儿 诊断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