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目前所知最早的元末明初龙门道派及其他

目前所知最早的元末明初龙门道派及其他

时间:2022-10-22 11:18:02 来源:网友投稿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真道研究的日渐深入,对于教史上重大的、有关全真教谱系支派形成时间及原因的关注日益增多,使其成为目前道教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发现早至元末明初,即元延佑、至正时期到洪武初年间(1348-1368左右),即有直接明确标示出“龙门”名称的“龙门派”以及其他道派的文献材料出现。

明李浩《三迤随笔》载:

余识陈玄亮老神仙于洪武十六年。陈玄亮师从龙门分支,以练气为修身之道。玄亮于元初出家玉皇阁。采药遇仙后西王母,而习仙乐于香坪……玄子多次提及此事,余初半信。至洪武二十三年重阳日,余与继白、了凡、段学才游中峰。日落前,至小岑峰听乐台,忽仙音隐现……历一时辰余,日落渐消。余与继白赶回玉皇阁。玄亮与诸道友讲《道德经》一日,观中诸道士无人离观,诸乐器皆置库中。后问诸樵,曰:“在小岑峰听乐台听仙音,入秋常有。此音发自崖壁,多为九月重阳日前后三天,得听者必有好运。”土人皆称此峰为音乐峰。①

李浩又言:

余自洪武十五载入滇,屯军天威径南北四百里,设镇抚馆舍于德胜驿,始有定居之地。按制:每三年,除征战外,则至拓东城沐总兵府报事,及押运兵饷器械。闲暇无事,每月点卯两次。余时广与叶榆二地名士交往……三洞谈经始于点苍、七曲,于元至大至延祐初(1308-1314)。三洞诸经中,最早谈演于中峰玉皇阁。皆道家弟子,以陈传仙经谱,谈演《黄庭经》、《大有妙经》、《三十九章经》、《西王母本事经》、《玉皇经》诸经。延祐初,陈玄亮入七曲会云和子,二人得乩降清和度世经,各谱七十二曲……上述诸经,皆藏玉皇阁经楼。余于洪武二十三年皆抄之。盖诸部洞经,皆由七曲、点苍二地谈演于道观。七曲仅《大洞仙经》、《皇觉经》二部。云和子曾三请玄子传授《太清三洞谈经》。玄子则以仙音不外传而谢之,只授其《皇觉经》二十四谱。至明初,广传江浙诸地。至正年,陈玄子传经于段府。后建桂香学。梁王听经曰:“仙经音乐,吾皇室之音差之千里。”至明初,桂香学友除谈演三洞诸经,于洪武十七年初,谈《文昌大洞仙经》于文昌诞日。但其曲之美,不及三洞谈经。②

李浩复云:

余三生之缘而得遇道长,尽得玉清、仙音总计二百四十曲。云和子空音一百余曲,皆法事曲,余珍如至宝,储于铁柜。明洪武十八年至今,邑人先后谈经三十余次。玄子虽仙逝,而其仪容永存于心。③

与李浩同游的张继白《叶榆稗史》有更详细的《陈玄子传》:

陈玄子名玄亮,幼失父母,为中峰道士王通一收养。亮慧强记,十龄能诵经百部,音律自通,记前生事……通一殁,亮主玉皇阁,授徒仙音百曲。逢会,谈演《大有妙谈经》、《金阙玉律篇》。至此,世有仙律。亮以至正戊子入七曲,遇清和,显化石匣,得经三部,以空音合之,曰大洞仙音。亮云游三江以缘度世。丁酉春,亮返中峰,传三洞玄音于叶榆段府,制戒律。太祖平滇,徐进聘亮讲三洞要涵,并以其子拜亮为师学律……丁酉年(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上元日,天披彩霞,香风数十里……亮沐浴而逝……亮著有《陈玄子集》,留有《空音》百余曲、《玄机琴谱》两卷,藏玉皇阁经楼,俗家多有传抄。④

李浩为明初攻取云南的元勋,为云南总兵西平侯沐英和明太子朱标的结拜兄弟,平滇后镇守德胜关(明曰三迤、淮城,今云南下关),为第一代天威径镇抚使,明朝其子孙世袭该职,入清家世延续至19代。因其守藏的元代大理段氏图书以及上述陈玄亮洞经乐谱一直保存至1950年(部分乐谱保存至今),故被称作是大理三大藏书世家之一。其第20代孙李莼根据家谱记载:“李浩至正十四年生(1354),卒于正统九年(1444);享年88岁。”⑤另据李浩自跋,《三迤随笔》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

李浩因为“素好道学,常与祖父游于金陵诸道观,及江南、中书、大都等地”⑥,所以洪武十五年攻取云南、家于龙尾关德胜驿后,与当地的士大夫如前述《叶榆稗史》的作者、“南中七隐”张继白以及兰雪道人、段僧奴等交游,“尤以七子为挚友”,并与张继白结为姻亲。在接触到道教音乐大师道士陈玄亮后,在抄录洞经乐谱、谈演道乐的同时,李浩对于大理、下关当地的道教历史及当时该地道教流派也做了详细的记载:

元灭后理,至成宗大德而道兴。龙门、全真诸道学纷入南中、三迤诸地。至延祐,三迤诸地遍布道观、阁堂二百余。叶榆境有观十八、阁十四,多为全真、龙门、天师、正乙诸派学。玉皇阁有道人四十余,多来自陇西、巴蜀等地。多以修身养性、炼气,教以老庄、纯阳诸学。至元末,武当、玄素等入南中,居点苍斜阳,授以阴阳周易。以内丹之说,外气巧运循环始复而授人。⑦

另一处除记载道派外,还对其传入途径及原因做了记录:

至段氏灭,元虽异族而崇道。延祐初,叶榆东至云南品甸,南至巍宝,西至博南,新建道观五十余……道教有正乙、龙门、华山、武当、纯阳、全真。周围百里内有道观、草堂百余,道士五百余,多为中原江南籍。有自幼人道者,亦有在家出事、绿林草莽,避祸或躲命者。时大理总管段家待人宽厚,无惹事生非恶行者,既已修道,万事皆空,皆不究其前恶。洪武平滇,尽赦南中元时大小囚犯,不究往事,无文牒者,皆补发。自此南中太平,夜不闭户。⑧

综合以上史料分析,元末明初大理苍山玉皇阁道士陈玄亮为大理洞经音乐的创始人:“一代宗师陈玄亮演道立说。以五音传道,谈演九玄三洞元始教化。士大夫争习之,至此新学萌源,名曰谈经。”⑨非常珍贵的是,陈玄亮所撰《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古谱(收录有《三十九章经赞》、《金母十贡品》、《上清黄庭内景经》遗谱、《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谈经》遗谱)保存至今,其中收有陈玄亮自序。其他大理明代古谱如《大有妙经》、《玉振金声》、《文昌大洞仙经全谈谱》也保存至今,为大理现存洞经音乐的代表。⑩《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中有大量的序、跋、曲注:该谱中明永乐时冯天化的总序,以及李浩、杨升庵的序、跋、引注及陈玄亮自己的序文,都同样明确陈玄亮是洞经音乐的创始人,其中尤以陈玄亮自序最为直接。几乎所有的原始资料如上述明代古谱等中的序、跋、曲注及有关洞经音乐的明代碑刻《天王庙神道谈演三洞碑记》等也都认为是陈玄亮开创洞经音乐。实际上,这些资料时间跨度达三四百年,作者涉及数十人,且陈玄亮其人在道教史上也非著名人物,因此,陈玄亮是元末明初大理洞经音乐的首创者应是历史事实。

《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陈玄亮自序云:

余之生皆因尘缘,一念动而出于寒门小家,皆数定。后随通一师学道习琴于点苍,本一面之缘……余本无才,入世传经于点苍、七曲二地道观,以度有缘人……故而立经社于叶榆玉皇阁,历三十余载,学成者八十余人,皆为叶榆、龙尾二地儒生三十九人,道士二十六人,余者皆官府乐工……宣光辛亥年六月初九 点苍玉皇阁道士陈玄亮。⑪

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入大都,顺帝远走漠北,史称北元,然云南仍奉其为正朔,宣光即为北元的第一个年号。宣光辛亥年,即明朝洪武四年(1371),此年号历史上只流行于云南地区,其他地方极少使用,历来是云南考古及文献中一个独特的标志。⑫现从此落款时间来看,就足以证明历史上确有陈玄亮其人,也说明陈玄亮开创洞经音乐确实无疑。

1944年郑天挺先生对于点苍山玉皇阁作过考察,并记载了玉皇阁的环境以及“寺外有北主祠及李中溪(李元阳)仙道碑”,⑬李中溪(李元阳)正是李以恒《淮城夜语》所记“并于五月十三关帝诞日立社,元阳、雪屏为社长,用修客席上坐,吴夔真人为监经,余为三元社总管事,段子厚为叶榆社管事……用修又另整德胜驿存各地杂谱、玉律谱六十余谱校之,并参七曲梵空音而整谱一集曰《德胜驿玉振金声谱》”⑭之“为社长”的李元阳。李中溪仙道碑在该处的真实存在,说明玉皇阁的洞经传承以及在该处的三元经社的历史起源是真实的,流传至今的《德胜驿玉振金声谱》确实为明代曲谱,正如其封面所记录的“大明嘉靖九年庚寅夏,德胜驿三元社立也……元阳主持叶榆,奔走二地……隆庆庚午秋重阳立”⑮所书那样,可以推之该谱及其他明代古谱的大量明代题跋也是有真实来源的。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

第一,李浩生于至正十四年(1354),明代元勋,为元末明初之人毫无疑问,其于洪武入滇亲见“陈玄亮老神仙于洪武十六年(1383)”,并随后有抄录洞经乐谱、谈演道乐等长期密切交往,李浩直接言明陈玄亮“师从龙门分支,以练气为修身之道”,明确标示出龙门派名称。再据与李浩同游并且比李认识陈玄亮更早的当地士人张继白所言:陈玄亮“幼失父母,为中峰道士王通一收养”,王通一为大理苍山中和峰玉皇阁道士。⑯另据与李浩同时的段僧奴在《蒙段乐谱补遗》之《仙游歌》“曲后注”云:“孟德纪,龙门道士,善琴剑,精五音,元初入滇建玉皇阁于点苍,立派,传王通一,通一传陈玄亮。《仙游歌》本纯阳道祖词牌。孟德纪本其直系弟子,为本师门弟子度曲而传南中。僧奴识。”⑰也明言孟德纪为“龙门道士”。从其派字来看,“德、通、玄”正为“龙门字谱”的“道德通玄静”的第二、三、四三代派字排行,与前言“龙门分支”完全契合。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可完全确认为龙门派道士,并且,从时间上看最迟至元至正时期到洪武初年已经明确存在。

实际上,一旦明确认定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所属为龙门派,则很容易推定陈玄亮、王通一应为元代而不是明代龙门派道士。因为“通一殁,亮主玉皇阁”⑱,之后陈玄亮才在元至正戊子年(1348)入四川七曲山访道:“亮以至正戊子入七曲。”⑲王通一逝世自当在元至正戊子前。另据李浩六世孙李以恒的《淮城夜语》载:“陈玄子于三十九岁远游西蜀梓潼,遇清和显化,入七曲山,会云和子共议空音”⑳——则元至正戊子年(1348)陈玄亮39岁。可推知陈玄亮生于元武宗至大二年或三年(1309-1310),至永乐丁酉年(1417)正月上元日去世,寿118岁左右。“余于至泰初(元无此年号,疑为至元)与玄子交,常往来玉皇阁、龙尾城二地……至正甲辰(1364)春庆元宫道士段庆隆识”㉑、洪武“时百二道长陈玄亮在世”㉒的记载无疑是真实的。

陈玄亮在元至正戊子入四川梓潼七曲山访道后,于“丁酉春(后至正十七年,1357),亮返中峰”㉓,在玉皇阁并传三洞玄音于叶榆段府,建立桂香学等——其时的元大理段氏总管应为段功。可知陈玄亮主要活动亦在元末明初李浩等入滇之前。另“玄子生三岁丧父,七岁丧母。母丧,中峰道士王通一为其母做法事,见亮聪慧过人,无所依附,收亮为徒,取名玄亮”㉔,则王通一收其为徒的时间在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左右。王通一的活动时期应在元延祐四年(1317)到至正戊子(1348)之间,与明无涉。孟德纪的活动时间则还早于王通一,至迟也应在大德、延祐(1300-1320)年间。

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来自何处?“玄子道名玄亮,叶榆西门人,父母世代农樵为生。玄子幼名小亮……玄子生三岁丧父,七岁丧母。母丧,中峰道士王通一为其母做法事,见亮聪慧过人,无所依附,收亮为徒,取名玄亮。”㉕则陈玄亮为当地人,王通一收其为徒的时间在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左右。另据明永乐甲申(1404)冯天化《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总序云:“通一,河南游侠,幼年学道华山,慕点苍佳地而游南中,至道观掌门道纲司……通一为其取名玄亮,号玄子。玄子聪慧绝顶,学道三年而晓诸经,过目不忘,通一精音律,善抚琴,尽传其技于亮。亮十三岁为观中诸法事唱诵领班,十六岁奉师命采药于中峰北香草坪……通一远游三岛,观中事授玄亮,袭道纲职。玄亮传玉清仙音于玉皇阁道士。”㉖最可注意的是王通一“幼年学道华山”,后入滇,并且“玉皇阁有道人四十余,多来自陇西、巴蜀等地”㉗,说明元代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龙门派应来自华山,无疑沿着“华山—陇西—巴蜀—云南”路线传播。

第二,明代碑刻《天王庙神道谈演三洞碑记》云:

陈玄子得天玑音而纂修三洞诸经,以历代讲玄化为以乐和而唱经,皆仙家妙曲,故曰大洞仙音。仙音起于全真弟子陈玄子,后传于斯民,但牵附于道观。自国朝崇道弘儒,元阳倡立经社,而以儒道信徒合为一体,养性修身,明德达理,三度试谈文昌洞经。至嘉靖九年,贬滇新都状元杨升庵,因永昌时疫,避疫于德胜驿李氏花园,共建经社日三元,上顺道义,下应三公共议立社。五月十三,三元、叶榆二经社立,自此以学为社,春谈文昌,秋谈三洞,夏谈三官,冬谈黄庭,立戒训,施科仪,凡经师法座则以“妙玄合道法,阴阳载乾坤,志心皈命礼,万古永长春,清静无为宗,临通大洞全,暂状师得位,辉胜揭太空”为经师传经排序。而法座师以“道德通玄静,冥常守太清,一降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礼忠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性茂,希彻衍自宁,位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排序。自此三元社立,建道祖庙于龙尾城,立碑亭于德胜驿天王庙,以此正名,永隽千秋。大明嘉靖壬子年三月三元社友立石。㉘

嘉靖壬子年为1552年,该碑刻明言凡经师与法座师具有“传经排序”;法座师的“道德通玄静”以下60派字正为龙门派字谱(经师的“妙玄合道法”以下诸字为天仙派字谱),谈演洞经音乐的大理“三元社”现仍存在,其历史上的法座师的排行正是依据龙门派字谱,已传四十余代。㉙此嘉靖字谱为目前所知最早的明代龙门派字谱。这从侧面也说明元代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龙门派的真实性。

而此碑刻的真实性,从现存的、同时代的明嘉靖碑刻中也可确证。最近,景安宁公布了“现存于王屋山顶,未见发表”㉚的《天坛修造白斋道人张公太素行实之碑》的部分情况,该碑所记张太素生于明正统十年十一月(1445),卒于嘉靖八年十月(1529),该碑“作者是松山隐者□□□,立碑者是张太素的门徒王清芳,马清善”㉛,立碑时间为明嘉靖末期。据其所言:“该碑碑阴为《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传授图上部字迹不清,题名《长春真人仙派传授图》之下有一行横字:‘道德通玄静,冥常守太清,一阳□□本,合□□延明’。‘一阳’两字之下中间竖写‘张公真常’四字。名字下面有一段文字,是张真常的小传;此段损坏严重,只能知其大概,他道号无为子,蓟州人,生于明洪武丙辰(1376)九月二十四日,升化于正统己巳年(1449)。主要弟子有张守然和程守然。小传下是以张真常为祖师的传授图。第二代传人是程守然和张守然。第三代有张太素、田太希、范太阳、陈太洪等十八人。”㉜此碑碑阴所记录的“长春真人仙派”派字正为龙门派字谱,张真常——张守然——张太素——王清芳一系的传承也是按照此字谱进行的,张真常一系活动于明初洪武、正统时期,与早于其系的上述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正前后相接。

第三,李浩明确指出:元末明初叶榆(今大理)、三迤(今下关)境内除有上述以玉皇阁为中心的龙门派外,还分布有其他陆续传来的道派:“元灭后理,至成宗大德而道兴。龙门、全真诸道学纷入南中、三迤诸地。至延祐,三迤诸地遍布道观、阁堂二百余。叶榆境有观十八、阁十四,多为全真、龙门、天师、正乙诸派学……至元末,武当、玄素等入南中。”同时详细说明当时叶榆(今大理)的道教地理分布:“延祐初,叶榆东至云南品甸,南至巍宝,西至博南,新建道观五十余……道教有正乙、龙门、华山、武当、纯阳、全真。周围百里内有道观、草堂百余,道士五百余,多为中原江南籍。”说明最晚延祐以后至元明之交,上述全真、华山、天师、纯阳、正乙、武当等道派均在该处已有宫观及道士活动。

这其中龙门、全真传入较早,据其所言可至大德年间(1300年左右),但迟至延祐时期(1314-1320),全真、龙门、华山、纯阳、天师、正乙诸派已经在大理有广泛分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首先,此时作为全真教一支的龙门派与其他全真教派已经明确区分。其次,天师、正乙、纯阳诸派当是不属全真的其他传统教派;所记“华山”一派,也无疑应属传统教派的、陈抟一系的老华山派而不是全真郝大通的新华山派。最后,传入较晚的、元末至元时期(1345年左右)传入的武当、玄素派无疑是以内丹为中心的新道派,因之与在此前传入的传统教派在教风上也各有不同,“以内丹之说,外气巧运循环始复而授人”,而传统教派“多以修身养性、炼气,教以老庄、纯阳诸学”。

王岗通过对现存《重修虚凝庵并置常储碑记》等碑文考察,发现云南昆明虚凝庵在明嘉靖元年至十五年(1521-1536)就已有龙门派“真”字辈道士活动,并历经“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和)教永元(圆)明”传承至20世纪中期。㉝李浩的记录所示的元末明初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的“道德通玄静”龙门派字谱在时间上、字派上正与王岗的研究前后相衔接。云南大理、下关等处元末明初之所以存在龙门派及其他诸道派传承,当与元明之交该处道教环境宽松,“时大理总管段家待人宽厚,无惹事生非恶行者,既已修道,万事皆空,皆不究其前恶”,以及该处僻居西南,明初战乱波及较少而成为中原江南各道派的避乱之所有直接关系。

来源于华山,可以完全认定属于龙门派,以“龙门字谱”的“道德通玄静”第二、三、四代派字“德、通、玄”为排行,活动在元末明初至正戊子(1348)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之间的云南大理玉皇阁的孟德纪、王通一、陈玄亮一系的确切存在,可以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同样来源于华山,有传统文献记录,属于龙门律宗,以“龙门字谱”第二、三、四派字“德、通、玄”为排行,活动在至正丁未(1367)到洪武二十年(1387)间的律宗二祖张德纯、三祖陈通微、四祖周玄朴的存在以及传法是有教史来源的真实记载。

注:

① 李浩:《三迤随笔》,《听点苍仙乐记》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② 李浩:《三迤随笔》,《明初三洞典籍》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175页。

③⑥⑦ 李浩:《三迤随笔》,《蒙古人崇道》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175页,第171页。

④ 张继白:《叶榆稗史》,《陈玄子传》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460页。

⑤ 李莼:《李氏藏书始末及明代三本轶书传抄经过》,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521-533页。

⑧⑨ 李浩:《三迤随笔》,《佛道传点苍考》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75页。

⑩⑪⑮⑰㉑㉖《大理洞经音乐古谱》,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21页,第88页,第338页,第357页,第325页,第85页。

⑫ 参见方龄贵:《关于北元宣光年号的考证》,方龄贵、王云选录:《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选录并考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⑬⑯ 郑天挺:《大理访古日记》,1944年;转引自大理市政协委员会编:《大理市文史资料》第9辑,第132页。

⑭ 李以恒:《淮城夜语》,《陈玄子遇仙记》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326-331页。

⑱⑲ 张继白:《叶榆稗史》,《陈玄子传》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460页。

⑳㉔㉕ 李以恒:《淮城夜语》,《陈玄子遇仙记》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326页。

㉒“余初入南中,听谈演三洞于点苍玉皇阁,时百二道长陈玄亮在世,余持板鼓率众谈演……肖天化于洪武十八年”,《三洞谈经九天玄玑玉谱》之《三洞仙经赞》,引自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㉓ 李浩:《三迤随笔》,《佛道传点苍考》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75页。张继白:《叶榆稗史》,《陈玄子传》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460页。

㉗ 李浩:《三迤随笔》,《蒙古人崇道》条;大理州文联编:《大理古轶书抄》,第171页。

㉘㉙“该碑原存下关天王庙,明末清初毁于战乱,原碑文一直珍藏于李氏(李莼)家中”,碑文及说明引自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第94页。

㉚㉛㉜ 景安宁:《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0页。

㉝ Richard G.Wang(王岗) , “Longmen Lineage at Xunning’ an in Late Ming-Early Qing Yunnan”, 张文主编:《丘处机与龙门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4、205、218-219页。

(作者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推荐访问: 所知 龙门 及其他 最早 元末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