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2-10-21 20:06: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玉米瘤黑粉病是甘谷县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通过对本县玉米瘤黑粉的发病症状、规律、条件、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调查结果,提出我县玉米瘤黑粉的防治措施有:减少菌源,选用和培育抗病良种,加强栽培管理,种子药剂处理等,

关键词:玉米;瘤黑粉病;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甘谷县

甘谷县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旱作农业大县,玉米为我县种植的优势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0.80万hm2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2.90%以上,年产量约5万t,也是我县重要的粮食、饲草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相关行业及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但玉米生产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及不利因素的影响,玉米病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县常发生的玉米病害有玉米瘤黑粉病、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等。由于近年来的春旱秋涝、病菌残留处理不当以及一膜两年用使得玉米重茬连作面积增大等原因,造成绝大部分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大流行。据我县农技人员在新兴、大石、八里湾三个乡镇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在10%-40%,病株率为5%-30%,个别严重的地块高达35%以上,减产幅度在10%-20%左右,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因受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玉米瘤黑粉病发生面积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个别田块发病率达40%-50%,对玉米产量和品质构成了极大威胁。以下将对其发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轻病菌为害,保护我县玉米生产。

1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USTIAGO MAYDIS)是我县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常为害玉米的叶、杆、雄穗和雌穗等部位的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此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全生育期任何地上部分的幼嫩组织均可受害。叶片受害常出现成串排列的病瘤,雄穗受害时,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囊状或角状病瘤,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形成病瘤,严重时全穗形成大的病瘤。苗期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小瘤状物,当苗长到30cm高时,症状更为明显,受害严重的幼苗,很早枯死。在以后生育期间,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在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可以出现菌瘿。叶片上的菌瘿如粟粒或豆粒大小,常从叶片基部向上成串密生,内部很少黑粉。在茎或气生根上的菌瘿大小不等,雄花主梗上产生菌瘿后,主梗向菌瘿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的角状菌瘿。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粉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如拳头的畸形菌瘤。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的黑粉(即冬孢子)。

2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及特征

玉米瘤黑粉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玉米黑粉菌属。冬孢子为球形至卵形,直径为8-2μm,暗褐色或浅橄榄色,厚壁,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26℃,最高为35-38℃,最低为5-10℃。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无色纺锤形的担孢子。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次浸染源,混有病残体的堆肥也是初次浸染源之一,初侵染来源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心叶叶旋内。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吲哚乙酸,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冬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可不断引起再侵染。在抽穗期前后30d内是玉米瘤黑粉病的盛发期,玉米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常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航病力变弱,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田间高温多湿易于结露,以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损伤,都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田、高肥密植田往往发病较重。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雌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翻。

3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条件

3.1病原存在

带冬孢子的土壤、病残体、施用未熟化的有机肥或种子带菌,成为初侵染源。

3.2适宜温湿度

本病是一种高温多湿的病害,我县春秋玉米都可以发生,高温多湿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同时寄主组织生长柔嫩,容易受害。在山区,由于多云雾,湿度大,发病要比川源地带严重。

3.3品种抗病性

品种抗病性有差异,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特别明显。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较抗病;硬粒型玉米较抗病,马齿型次之,甜玉米较感病。雌穗的苞叶厚、长、紧密的较抗病;反之包不紧的较易感病。

3.4栽培条件

多年连作田发病重,在干旱少雨的地区,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中发病较重。连作多年,土壤积累了大量病菌,这是严重发病的关键条件。偏施氮肥,造成组织柔软,也易受病害的感染。此外,螟害、冰雹、暴风雨造成伤口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4 甘谷县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原因

玉米瘤黑粉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3年或更长时间。玉米作为主要农作物,轮作倒茬困难,连年种植发病,导致了土壤中病菌的自然积累,原因是病株处理不彻底,处理方法不当所致。我们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或拔除病株后在田边、地边随意乱放;或用病株喂牛喂猪,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随粪便排入田间;或只注意拔除雄穗,而忽视了发病的雌穗;或未处理病株残体秋收后直接粉碎后作为基肥。这些都是导致土壤带菌和病菌大量积累的根本原因。

4.1头年玉米收获后,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县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却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夏末秋初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4.2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干燥的冬孢子在室内可存活4年之久。近年来甘谷县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及连作,加上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累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这是该病发生较多的首要原因。

4.3种植感病品种是导致病害发生的又一原因。一方面

是由于农民盲目选种一些易感病品种,另一方面是多年种植一个品种,导致品种种性退化,抗病性、抗逆性降低,都宜造成该病害的发生流行。

4.4由于农民对常年堆放在村庄路边的玉米秸秆不进行处理,有的农民甚至将病瘤残体随便丢到田间地头,致使其带菌冬孢子随风传播到附近田块,形成再侵染,故而村庄路旁的玉米田块发病较重。

4.5山地及土壤贫瘠、干旱的田块,玉米抽雄前后不能及时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下降,如遇微雨多雾天气,就会严重发病。

4.6拌种质量差是导致病害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许多农户忽视玉米种子的拌种或虽有拌种但只是针对地下害虫,未加入有效防治瘤黑粉病的杀菌剂;二是市场上销售的有些包衣种子防病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有效地防治瘤黑粉病。

5 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应采用以减少菌源、选用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5.1减少菌源

5.1.1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翻地沤浸

根据土壤条件,采用石灰消毒土壤,可减少初侵染菌源,成株期症状出现后,病穗未散出冬孢子之前,及时铲除病株和病穗,带出田外集中掩埋或焚烧,以免散落于田间造成次年病害严重发生。

5.1.2轮作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进行大面积的轮作倒茬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区至少要实行3-4年的轮作倒茬,可与马铃薯、油菜、大豆等作物实行轮作。

5.1.3合理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堆肥、厩肥带菌造成侵染为害。

5.1.4种子消毒

可用0.20%硫酸铜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以消灭种子所带来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长,提高活力。也可采用包衣种子,或者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kg种子用4-6g拌种,或者20%萎锈宁乳油1kg种子用5-10g拌种,或用抗菌剂“401”1000倍液浸种48h,增强抗病力,防效可达81.50%。

5.1.5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及早发现病瘤,在病瘤未破裂散发前做到彻底割除,割下菌瘿要带出田块烧毁,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株。

5.2选用和培育抗病品种

玉米瘤黑粉病品种抗性有差异,积极选育和推广抗病的杂交品种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不同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有效途径。时间表明,具有稳定抗病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的年份,发病率也很低。因此,农民在选用品种时,应向农技部门咨询,尤其是发病率较高,土壤中病原菌较多的地块,更应注意选择高抗品种,尽快淘汰感病品种。如选用抗病高产品种富农998等。

5.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灌溉,特别在抽雄前后避免受旱,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和耕作机械损伤,抽雄前要先摘除病瘤。避免连作是减少田间病原菌量,减轻发病的有效措施。轮作不仅能减少病原菌的积累,而且能调节土壤的肥力,合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变农田生态条件。结合当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一般3年轮作可达到防病的要求,但轮作1-2年也可明显减轻病害发生,应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轮作,病重地块要与非玉米或高粱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自体抗病性,减少病菌侵染的几率。

5. 4种子药剂处理

玉米瘤黑粉病传播的途径是种子、土壤和带菌粪肥,逐步推广包衣种子,提高包衣质量,在玉米心叶末期在心叶内撒施12.50%稀唑醇可湿性粉剂与50%辛硫磷乳油按1:1复配的颗粒剂,防效甚佳。如果在营养生长期发生病害的,在玉米抽雄前lOd左右,用50%可湿性福美双500-800倍或用0.30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15%粉锈宁可湿粉剂每667m2用药60-80g冲水50-60kg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

总之,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主要掌握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发病条件以及其发病规律,着手做好各种防治措施,并在思想上重视,搞好测报工作,就一定能避免此病的严重为害。

推荐访问: 黑粉病 玉米 防治 规律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