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女子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院)的教学大楼里有一间研究室,上面挂着“彩韵莲韵幼韵室”的牌子,是上海滩著名的严家三姐妹与她们的子女捐献的。其中为首的“彩韵”就是严彩韵,三姐妹中的老大,我国第一位从事生化学和营养学研究的女专家,原金陵女子大学早期毕业生。她的一生充满着智慧与温情,是上海名媛中,把事业与家庭美好结合的最佳典范。
大宅门里的小才女
外滩6号那栋“长着”五个尖尖角的老房子,是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旧址,如今已有114年了。这家银行的第一任董事长是宁波人严信厚(字筱舫1839-1907),史称宁波商帮的开山鼻祖。他是李鸿章的幕僚,在晚清洋务大潮中做过很多事情,除了中国通商银行,还创办了上海总商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创办“源丰润”票号、宁波通久源轧花厂等等。南京路上著名的百年老店老九章绸缎庄,也是他的杰作。
严筱舫有一儿两女。儿子严子均子承父业,一生在商界打拼:大女儿严淑英,嫁天津“汇丰吴”的儿子吴熙元,生了九个孩子,相夫教子,不常在社交场合露面;二女儿严毓珊,嫁浙江海盐官宦之后朱培卿,生了十个孩子,更是传统的看家老太太。可是到了第三代,时代变了,家风也为之·变,严氏大宅门出了一群鲜活靓丽的新女性。她们渎书成才,走向世界,其中有严筱舫的孙女严彩韵、严莲韵、严幼韵,外孙女吴佩球、吴靖、吴佩珠、吴佩琪,还有曾孙女严仁美、严仁芸……
她们每个人都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有科学家、外交官、名教师、社会活动家,每人都有成群的粉丝。要论学术贡献,严彩韵名列第一。
她从小聪明伶俐,深得长辈喜爱。
八岁的时候,其父送她和妹妹严莲韵,进基督教办的、当时上海最好的小学中西附小读书,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严彩韵与严莲韵两人只差一岁,从小读书、娱乐总在一起。早期的中西附小在三马路(汉口路),校园里有个大花园,花园的一边是小学,另一边是中学,宋家三姐妹在中学部读书。学校离她们家住的塘沽路有好几条马路,中间要过桥穿过苏州河。家里用马车送两个穿着漂亮的小姑娘去上学,这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事情,因为一般绅士上班不过是乘黄包车,马车一定是豪门望族的“特产”。她们一路上左顾右盼地看路边的风景。而路边的人也在看她们,把她们当成了一道更好看的风景。
严彩韵11岁时全家搬到了天津。她与妹妹一齐进入天津中西女中(与上海的中西女中名称不同,上海的叫McTyeire School,天津的叫Keen Sch001)就读。入学时校长亲自主持面试,要她们当场读一篇英文文章。她们接过书就流利地朗读起来,念到一半校长说不用念下去了,示意OK了。
从金陵女大到哥伦比亚大学
严彩韵很早就对现代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钻研精神特强,是位很典型的事业型新女性。若干年后人们回忆她,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她为自己定的人生目标非常高,一旦目标确定,就毫不犹豫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是一位非常明智而豁达、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她的这种特性,在金陵女子大学读书时已经表现出来。
中学毕业后,由于当时北大、清华不招收女生,只能报考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大也是所很优秀的学校,由美国的教会组织创办于1913年,1915年正式开学。严彩韵是该校的第三届学生,她与该校第一届毕业生徐亦蓁、吴贻芳非常要好,多年后,徐亦蓁的弟弟徐振东竞成了她的妹夫,此乃后话。
严彩韵入学第一年(1917年)就考了全班第一名(金陵女大那时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所以也是年级第一名),获得了学校发给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理事奖学金”,她当即把这笔奖学金捐给了金陵女大办的一所小学。以后每年暑假寒假回家,她总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引得妹妹严莲韵好生向往。1920年严莲韵高中毕业了,也考入了金陵女大。严莲韵进校的第一年也是严彩韵在校的最后一年,她们同住在一间宿舍,相互有个照应。
严莲韵进校之后方才知道,学校的生活设施远没有姐姐描述的那么好,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没有抽水马桶,与家里的生活条件有天壤之别,根本谈不上舒适和有趣,因那时金陵女大还在南京老城的绣花巷,远不如后来随园的大花园和大操场那般气派。但是严彩韵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要紧,要紧的是学校学术氛围好,教师好,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理想人生,冲这些她就心满意足了。
她的同学谢文秋女士(金女大美国校友会会长)曾说起一件读书时的往事。有一次她们一帮女同学乘马车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在到达目的地,同学们正在下车的时候,马突然惊了,焦躁不安地扬蹄喧腾。同学们吓得大呼小叫,不知所措,只有严彩韵非常镇静,她上前帮助马夫死死抓住缰绳,直到同学们全部下车,自己最后一个离开。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严彩韵唯一一张与同学在金女大校园中的照片一一魅力四射的女大学生们,个个器宇不凡,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新女性气概。而严彩韵,真是好玩,在这个时刻,她手里竟在织毛线!这似乎与她的学者气度有些不符,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严彩韵,心慧手巧,明白事理,能上能下,是个多面手,在奔向自己的主攻方向的同时,会像弹钢琴一样把周围各事都安排妥帖。
严彩韵19岁就大学毕业了。那个年代,女孩子能读到高中毕业就已经了不起了,已经可以找到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了。但是严彩韵仍不满足,执意赴美留学。她先在美国波士顿就读史密斯大学,主修食品化学和营养学,后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著名食物化学和营养权威谢尔曼先生和罗斯先生。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利用暑假去芝加哥大学进修了三门学科,这三门学科的成绩都是A。这年暑假,金女大有位叫张晓梅的学生申请去芝加哥大学读硕士学位。芝大校方因不了解中国学生的程度,不敢接受。但是两个星期后芝大又给中国方面来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接纳来自中国金女大的这位学生,原因是,他们获悉金女大学生严彩韵暑假曾来该校进修,三门功课考试都是A,芝大明白了金女大水平了得,不同寻常,因此决定录取张晓梅了。
1923年5月,只有21岁的严彩韵,在哥伦比亚大学顺利获得化学硕士学位。当她还在哥大就读时,北京协和医学院要聘请优秀的留学生回国任教,哥大就推荐了严彩韵。北京协和医学院看了她的成绩单,非常满意,因此她还没毕业回国,国内就已经为她安排好了工作,虚位以待。当她学成即将回国时,父亲要给她寄回国路费,她回信说不需要,她已经有足够的奖学金。
帮助丈夫吴宪成为生化史上的巨人
回国后,严彩韵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担任助教。当时这个系还在初建阶段,系里只有她和吴宪博士二人。她
没有把工作当作“饭碗”,而是当作事业,参与了中国生物化学的创业。严彩韵为医科一年级学生辅导生化课,指导生化实验,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还举办营养讲座,向学生介绍当时新发现的、提取出的维生素。其中有些内容,是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吴宪博士是先期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生物化学专家(1893-1959,福建人,清华庚款留美学生),是位出类拔萃的学者,在临床生物化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19年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就与他的导师欧·福林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著名教授)提出了“血液系统分析”的方法,根据这种方法,能制备出无蛋白质的血液,从而使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如氨基酸、肌酸、尿素、非蛋白氮,以及血糖、乳酸等得以测定出来。医生根据病人血液成分的变化,即可分析和判断病情(就是现在通常做的血液检测)。这种方法被称之为‘福林——吴”血液分析法,一经发表就立即引起了学界震惊,被认为“引发了一场血液领域的革命”,九十多年来,一直在临床诊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具有历史性的创新意义,在国际上长时间被广泛采用”。不仅如此,吴宪博士还独自发明T--种非常简便易行的血糖测试法,只需一滴血就能测定血糖。这种方法也一直被沿用到现在,因此在上世纪20年代,吴宪博士才三十岁出头,就已经是国际血液分析的权威了。
吴宪博士最初工作的重点是在血液化学上,初为襄教(相当于讲师),后来很快升为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严彩韵到任后,吴宪在她的协助下,开始了著名的蛋白质变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严彩韵就成了他的第一位合作者,与之一起埋头攻关,严格地做好每一项试验。这对严彩韵来说,也是一项充满诱惑的挑战。他们对事业都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并且相互奉献,彼此合作。终于,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硕果,那篇著名的论文《论蛋白质的变性》,是国际学术界最早提出的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理论。
严彩韵还是我国第一位从事营养学研究的女学者,与吴宪共同发表了《关于稀酸、稀碱对蛋白质作用的一些新观察》、《蛋白质的热变性》、《中国食物之营养价值》等学术论著。从此在这个领域里她耕耘了一生,许多成果后来编入了吴宪先生的《营养概论》一书。
1924年年底,严彩韵与吴宪博士的友情发展为爱情,他们在上海结婚,建立了他们的爱巢。但是很可惜,结婚后的第三天,即圣诞节的前夜,他俩不得不再次飞往美国。因为按照校方规定,夫妻俩不得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严彩韵只好放弃在协和医学院已经续聘的助教职务,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食物化学研究,同时准备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吴宪则在纽约的洛氏医学研究所参加另一项学术研究。这期间,严彩韵写的《牛奶、肉、面包和奶类及黄豆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保持》论文,发表在权威刊物《生物化学杂志》上。可是她的博士计划却被丈夫的一项工作干扰了,吴宪先生要去欧洲作学术访问,她理应陪同。欧洲之行结束后,她因怀孕必须回国To因此她曾非常惋惜地说:“我最美好的一个梦想因此就再也未能实现,朋友们风趣地说,我这个太太是用一个博士换来的。”
1925年底他们回到北京,严彩韵--继续做研究工作,只是身份起了变化,变成了丈夫的“编外助手”,她协助丈夫完成了“素食对大鼠的影响”和“北京人膳食之研究”两项重点课题。
在北京生活期间,她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先后担任过北京国际妇女俱乐部、香山孤儿院、基督教女青年会等组织的执行委员会成员,还发起创办北京明明学校和金陵女大校医院,他们的孩子们小时候均入读明明小学。
此后,她一直是丈夫的得力助手及全方位的顾问。为了便于研究工作,她还自学了法语和德语。他们一起做实验,并联名发表论文。吴宪教授一生发表了160多篇学术论文,80%以上都是在他们结婚以后发表的,其中关于营养学的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其中都渗透着严彩韵的辛勤和智慧。吴宪教授一生有三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有两本(即《营养概论》、《科学生活导论》)是由严彩韵补充、整理和修订出版的。她的爱心和牺牲精神、负责精神,使家庭成为吴宪教授的精神港湾和加油站。熟悉她的人都明白,是她,帮助丈夫成为中国生物化学史上的“巨人”。
永远不知疲倦的科学家
1949年,严彩韵第三次来到美国,这次他们全家都集中在美国了。
因为从1948年下半年起,中国北方许多地方在打仗,他们在北平芳家园的寓所(是座经过精心改建的前清王府)被从山西逃难至京的百余名中学生占据,致使她和孩子无法正常生活。而吴宪教授正在美国参加一项调研工作,他曾两次买好了船票准备回国,但因美国船运工人罢工而无法成行。严彩韵深怕在战争中一家人天各—方,既然丈夫无法回来,那她就带着孩子前去好了,于是毅然独自决定带着孩子赴美。她一个人处理了在北平的所有家具和杂物,带着五个孩子回到上海,然后转道香港申请赴美签证,等候国际邮轮的船期。经过无数的麻烦和等待,全家人终于在美国团聚了,她们到达美国时已经临近1949年年底了。
在美国,严彩韵先后担任亚拉巴马医学院的生物化学研究助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食品保藏部技术副教授,曾与吴宪联名发表了4篇高质量的论文。1959年8月吴宪病逝后她又花费许多精力整理出版了吴宪教授的遗著《科学生活导论》,还修订出版了吴宪教授早年的著作《营养概论》。1964年,她到新成立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营养研究所工作,为该所建起了一个新图书馆,同时指导研究生,为他们上营养学课,并与该所所长联名发表《核黄素缺乏症的全球分布》一文,该文作为一章被收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出版的《地理营养》一书中。
1971年她从该研究所退休,但实际上是退而不休,又应聘任纽约圣路加医院中心医学部营养及代谢组顾问,为中心收集了5000种有价值的论文,筹建了图书馆,为这个机构闻名于美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每周到该中心工作三天,直到1987年9月,她年满85周岁为止。
她一直执着地沉浸在研究工作的兴奋中,朋友们说她“永远对人类的健康有兴趣”。她在《地区性营养》一书中发表的《核黄素的全球分配》论文,是她最后的研究成果。她的工作精神和学术成就自然受到美国学术界的关注,她的名字和简介被载入《美国科学名人录》、《国际文化名人录》、《世界妇女名人录》、《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美国科学界杰出人士》、《国际自传字典》、《美国科学领袖人》、《美国女性名人传》、《(英国)皇家蓝皮书》等多种名人辞典,是严氏家族中学术水准最高的一位。她还是美国大学妇女协会、美国营养研究所、纽约科学院、美国公共健康协会、自然科学学会和伦敦皇家健康协会的会员。
1982年在她80大寿之际,中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营养学家周启源、生化学家刘思职、张昌颖、刘培楠,以及女教育家、当年的金陵女大老校长吴贻芳等,均发来贺信表示祝贺,甚至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也发来贺函,对她在生物化学和营养学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祝贺。
要使孩子健康、愉快、方向明确
一位朋友曾羡慕地说:“严彩韵是把事业与家庭最成功、最艺术地结合在一起的典范,事业成功,家庭和睦,子女优秀,非常难得。”
他们夫妇在献身科研事业的同时,还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仁爱和学术气氛的大家庭。他们五个儿女中有三个博士,两个硕士——大儿子吴瑞获哲学博士,由于在DNA的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成为国际知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小儿子吴应也是哲学博士,他是化学专家,在谷类蛋白质的研究方面有大量出色的贡献;长女吴婉先是理学硕士,是膳食师和中学数学教师;次女吴婉莲也是理学硕士,曾任一家公共图书馆的文艺与音乐部主任;小女儿吴婉明是医学博士,是位放射科专家。他们都继承了父母致力科学,贡献社会的秉性,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其中大儿子吴瑞尤其优秀,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曾担任系主任,是遗传工程学科的卓越人才,1980年以来他多次回国讲学、开展中美合作研究,在国内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等多所研究单位兼任教授或研究员,还发起组织“美中联合招生”,招收国内生化学的研究生赴美留学,帮助国内建立“生物工程技术中心”,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促进国内科技发展最给力的人物之一。
他们在回忆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时,几乎都谈到,母亲对他们的教育抓得很紧,包括他们的课余生活,总是安排得很充实,打球、游泳、溜冰、太极拳、弹钢琴,很注意他们的体育锻炼和健康,并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艺术情趣,暑假里常带他们去北戴河游泳。她认为孩子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是第一位的。尽管她要求孩子们要像父亲一样做事认真,但是并不苛求他们的学习成绩。即便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严彩韵都丝毫不放松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自然,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子女的成长付出极大的心血。她认为:掌握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对健康的母亲们和她们的孩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孩子们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目标时,她成了最好的参谋。她要求孩子们要慎重地确定目标,一旦确定,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方面,她自己就是最好的实践者。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其子女个个身心健康、兴趣广泛,学业优异,日后都成为对人类和科学有贡献的人。
把钱用在必要的地方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严彩韵率领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先后两次回国探亲,与姐弟等亲友们欢聚,还去宁波老家给祖父和父亲上坟。此后严家后代不断有人赴美国探亲或留学,严彩韵都想尽办法给予照应。严彩韵的妹妹严莲韵的女儿徐景灿到美国进修时,受到她热情的款待和具体的就学指导。那年圣诞节来临,她给这位初来乍到的外甥女的礼物是一张支票,并关照她,要买一样有用的东西,作为她送的圣诞礼物。徐景灿用这笔钱买了一台她急需的英文打字机,严彩韵看了很高兴。其实,这是她一贯的主张——把钱用在必要的地方。
严彩韵从小席丰履厚,家里要啥有啥,但是她本人生活非常节省,律己甚严’从不乱花钱。她认为简朴的生活能培养一个人高尚的情操;节约是过好日子的必要前提;钱只有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那么,什么地方是有意义的地方呢?
严彩韵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在金陵女大又深受“厚生”校训的影响,慈爱之心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贯穿了她全部的生活。她并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相反,她非常关注社会生活和教育事业,她一生几乎没有间断过为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捐款。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是金陵女大校长的吴贻芳女士跟她在闲聊时谈起,金女大学生日渐增多,非常需要办一所校医院。严彩韵听后甚为上心,就与两个妹妹商议,建议将父亲留下的遗产拿出一部分钱来,捐给学校办医院,两个妹妹积极响应。接着她又动员丈夫吴宪和几位连襟,设法为校医院添置了设备。所以金女大的老校友们都知道,学校医院的初建是严家姐妹捐建的。
家在北京的时候,她还担任北京女青年会会长、中国大学妇女协会主席等职,还是明明学校的创办人和董事,她为学校捐款捐物,几个孩子都在其中念书。这个学校一年级开始就学英语,语言基础好。
严彩韵在美国定居多年,但直到逝世前还在为促进中国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而操劳、奉献。为了继承吴宪博士的遗愿,促进和发展生物化学事业,她和家人商量后决定,不将钱财留给后代,而是捐赠与发展科学有意义的事业。她除了在吴宪的母校——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设立“吴宪生物化学教授席”外,1983年,她又与其长子吴瑞共同赠款设立了“吴宪生物化学教授基金”,以资助为中国生物化学作出贡献的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已有好几位教授获此项基金资助从事科学研究。1993年,他们母子又捐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化室设立了“吴宪图书室”,帮助该室从美国订购有关生物化学的最新书刊。上世纪80年代她曾两次回国探亲,其间参加了金陵女子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为复校和重新建设新的教学楼,她率领儿女再次踊跃捐款。
今年是严彩韵老人110年冥诞,但是她的理想并没有离去,她与孩子们捐建的这些基金和机构,仍在中美两地有效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