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批转了住建部等16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意见》提出将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将限制过度包装,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已运行垃圾处理设施将进行年度考核评价。其中,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引来民众的热议。
收费制度应体现公平
作为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手段,收取垃圾处理费本无可厚非,但以什么为基础收取,收取的费用用到何处,就值得商榷了。
《意见》提出,“具体收费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作为一种环境政策工具,生活垃圾收费制度首要注意的应是公平性原则。而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确定收费标准的做法,显然与公平性原则相悖离。并且,在常见的垃圾收费方式中,也不存在这一征收方法。
要体现公平,就应对不同垃圾量收取不同费用。大多数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瑞士、比利时等,均采用按实际排放量的方式收取垃圾费。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定额制收取办法,尽管成本低、管理难度小,但由于居民排放的垃圾数量与所缴费用无直接关系,居民很少有减少垃圾量的动机,甚至可能引起恶意多排垃圾的现象。这对垃圾减量化的作用十分有限。
防止重复收费
《意见》提出,将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为使用者,居民和企事业等单位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垃圾收集、运输和最终无害化处理等服务,应为此支付费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已在按月收取垃圾处理费用,有的单列,有的含在卫生费、物业费、管理费等相关费用之中。在新的垃圾收费制度建立、完善之前,原有的垃圾收费方式还是应执行下去。但在新的垃圾收费制度建立之后,原有的垃圾收费方式就应自动转化为“制度性”垃圾收费方式,将原来的垃圾处理费扣除,以免重复收费。
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事关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处理生活垃圾所产生的费用应当由财政承担主要部分,再按标准向居民适度收取,才能体现对纳税人权利应有的尊重。另外,收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必须以避免过度加重居民经济负担为前提。
收费制度与分类制度结合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我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在城市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垃圾山”。如何从重重垃圾中突围,已经成为中国各个城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实行垃圾收费只是通过经济手段促使大家更加自觉地实施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只有将收费和垃圾分类结合起来,才能对“垃圾围城”起到显著的作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完备细致的服务,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垃圾处理工作要分类。现在很多城市的居民小区已经在探索垃圾分类管理,但是如果居民的生活垃圾实行了分类,而垃圾处理却没有分类,垃圾分类制度就毫无意义。我国在这方面也不是毫无基础,比如广西横县就已经逐步建立起覆盖城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网络,逾七成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为我们从“垃圾围城”中突围提供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