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赵秉忠状元卷中的政治哲学及意义

赵秉忠状元卷中的政治哲学及意义

时间:2022-10-21 14:18: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赵秉忠的状元卷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份现存的明代状元卷真迹,具有相当大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状元卷以“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为应试题目,考察的是考生的治国见解和策略。不仅文笔优美、行文流畅、结构严谨、书法工整,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和文学欣赏价值,而且论文思维和逻辑蕴藏着浓厚的儒家政治情怀,其所论述的人君论、选官论、教化论、治安论等治国理念,深切反映了传统儒生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状元卷可以说是儒生赵秉忠的一篇政治哲学论文。

〔关键词〕 赵秉忠;状元卷;政治哲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1-0073-07

科举取仕制度在古代中国盛行上千余年,然而科举殿試状元卷真本流传至今却是寥寥无几。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赵秉忠

①的状元卷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份明代状元卷现存真迹[1]。正如有学者称:“赵秉忠殿试卷的发现,填补了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研究我国的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被誉为‘海内外孤本。’”[2]所以赵氏的状元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和意义。另外如我们所知,儒家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儒学向来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赵秉忠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高中状元,此时的明朝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社会矛盾尖锐、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君臣关系紧张、民众生活困苦,等等。这些问题考验着明朝当局者的执政能力,为此政府以“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为题目,考察考生治理国家的见解和策略,以试图寻求社会改革和治理的良方。作为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学者,赵秉忠自然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历史担当。正如文章开篇所言:“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几,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3]在赵氏看来,正确合理的治国政策是国治邦安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目前学界有关状元卷的研究成果而言,我们发现学者们对于这份明代宫廷历史档案的研究,除了少数的文本翻译之外②,内容研究却是鲜有涉及,中心主题也尚未指明③。那么,这份状元卷涵盖哪些内容呢?它有何意义和价值呢?论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些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状元卷是儒生赵秉忠的一篇政治哲学论文。而就政治哲学的主题来看,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什么是美好的政治生活;其二,实现美好政治生活的原则规范、方式方法是什么”[4]。对于儒家政治哲学来说,“古典儒家系统地探讨了政治的目标、主体、途径与方法问题,回答了谁统治、为什么统治,以及如何统治等问题。”[5]年轻儒生赵秉忠通过考卷的书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在他看来,国家治理的主要分为人君论、选官论、教化论、治安论等四个方面。这些言论表达了赵秉忠的政治抱负以及真实心声。

一、 人君论

“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君主政治。”[5]古人以为,君主的统治想要得以稳定,就需要对君权的来源、君主的地位以及君与臣民的关系等诸多议题进行合法性论证,这便是所谓的人君论。作为一份科举殿试卷,赵秉忠详细阐述了他的人君论思想。

首先,就君主的权力来源而言,赵秉忠以为,君主是秉承天命治理天下。他说:“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3]天养育万物,不能亲自治理天下,君主是天的儿子,天委派君主管治人间,因此君主又被称作“天子”,他们的职责便是代天巡狩,这便是“天君一体论”。其实,“君权天授”这是自古以来儒家的基本立场,诸如《春秋繁露·顺命》指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6](559)《白虎通·爵》指出:“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7](1)既然,“天”是君权的合法根基,那么,“天”是什么样的呢?赵氏曰:“今夫天幽深玄远,穆然不可测也;渺茫轻清,聩然莫可窥也。而四时五行各效其官,山岳河海共宣其职,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无欠缺以亏其化,无阻滞以塞其功者,盖不贰之真默酝酿于大虚,不已之精潜流衍于无极,故实有是化工耳。”[3]言下之意是,天是神秘的、不可测的、难以琢磨的、难以被人们所认知。然而即便是如此,赵氏以为凡俗世间无不受其恩泽,诸如山河大川和人类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正是受到和沾染了天的恩德和造化而得以存焉,这便是传统儒家所倡导的:“天地之大德曰生。”[8](530)

其次,既然君主的权力是天之所赋,那么君主治理国家便是顺承天的意志,君权便具备神圣的地位、不可侵犯的威严。他说:“君有统理之权,而实有所承受。故所经其事者,法之昊天。用是所居之位,则曰天位;所司之职,则曰天职;所治之民,则曰天民;所都之邑,则曰天邑。故兴理致治,要必求端于天。”[3]君主的位置称为天位,君主的职责称为天责,君主统御下的民众称为天民,君主管辖的国土称为天邑,等等。总之,君主的一切都与“天”有关密切。将君主的权力视为天之所赐,这是儒家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如汉儒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6](421)虽然,君主之位秉奉天意而获,君权力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亵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君臣关系是紧张的、难以协调的,赵氏曰:“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贻协和风动之休;民也,画象而理,成击壤从欲之俗。君臣相浃,两无猜嫌,明良相信,两无顾忌,万古称无为之治,尚矣!”[3]赵氏以上古时期的唐尧、虞舜为例,旨在说明,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是融洽和睦的,君侍臣以信,臣侍君以忠,君臣之间两无猜嫌和顾忌,这是一幅盛世之治的局面。赵氏又言:“诸臣民所言有理者,即付所司施行,各衙门毋得沮滞,而敬勤屡致意焉。列圣相承,守其成法,接其意绪,固有加无坠者。”[3]君主虽然位居要位,然而大臣和民众依然可以向君王提出意见,只要是言之有理便可付诸实施。

推荐访问: 状元 哲学 意义 政治 赵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