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也逐渐得到了认可。那么在生态城市规划视角下,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又该进行怎样的调整,以便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审美需求和空间需求。对此,本文从绿化、水体、空间三个角度出发,就生态城市规划视角下的环境艺术设计问题进行重点探讨。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强调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进而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关作用的整体,但与传统设计中“自然为人服务”的理念不同,生态设计是以自然生态优先为设计原则的,其设计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环境、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应当主动适应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水平。
园林绿化环境的生态化设计
生态城市的规划,离不了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生态城市的绿化规划要求:在有条件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每人平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11平方米,新建城市绿地面积应占总面积的30%,改造的旧城区一般不低于25%。由此,园林绿化的生态化设计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力争实现生态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例如,在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中,要打破单纯使用草坪铺设的做法,而是还要科学划分树的种类及种群,再加以具有代表性的雕塑等。同时,从生态型和气候学的角度来说,城市的土地在经过硬化之后,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热岛效应”,使城市的气温略高于周边农村的气温,所以生态化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多利用植树、喷泉、水池或射水等绿化形式,塑造集观赏、休闲等为一体的特色的生态环境。此外,在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建设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影响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和建设效益的提升,所以生态城市视角下的环境艺术设计还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社会监督,提高规划设计决策的科学性。
城市水体环境的生态化设计
城市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居民用水、工业用水上,也体现在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上。城市水系除了基本的饮用、灌溉、运输等功能外,被现代生态城市赋予了更多的生态化功能,高水平的城市水体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丰富城市的景观构成,赋予城市更多的风韵、灵气和艺术气息。如山东省的泉城济南、江北水城聊城,都是借助水体环境的生态化设计,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视角下,一个城市对水环境的态度以及设计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生态观念和现代化程度。
对水体环境的生态化设计与处理会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闲等多个环节,所以应当提高对水体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园林绿化的“绿道”设计与处理,有人将城市的湖泊、河流等水体环境称之为 “蓝道”,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但是,有的城市在水体环境设计中,虽然打着保护水系、美化城市的旗号,到具体的设计行为却过于短视和简单,不仅没有取得应有的艺术效果,反而打破了水系统原有的平衡。例如,有的城市大面积的用水泥护堤、衬底,沿岸铺设水泥砖块,这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通道,水泥衬底的河床使水系失去了自净功能力,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化设计
目前,生态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越来越强调整体性,开始从单个建筑或景观的规划设计发展到整体设计,从大楼的功能和外观设计发展到楼群、衔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景观设计,这一进步无疑将会对生态化城市的规划设计形成有力的促进。再者,从生态城市的规划角度出发,城市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还需要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同生态设计的有机统一,将生态设计看成是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核心与灵魂,这样方能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对生态设计的重视程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与自然生态环境上的协调。
为了充分体现空间生态设计中人与建筑物、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空间设计重要的是要将自然化的艺术气息渗透到城市空间中来,在环境艺术设计上突出色调、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即在充分满足城市居民对空间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减少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压抑感。因此,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化设计,要超越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本身,要上升到社会空间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心理空间健康发展的高度,真正做到“生态先行”、“以人为本”。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提出,对当前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结合社会的进步和生态文化的发展,深入理解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实践中深入贯彻和执行生态学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