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讨了村庄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作用的发挥在其可接受性、可识别性、可持续性与可操作性,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村庄规划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五个方面来概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而这些建设内容必须通过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所以,村庄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1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而要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搞好规划,要有统一的科学规划,有全面、系统的整体规划,有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用科学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讲村庄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思想动员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改造人,村庄规划的顺利实施将激发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代文明意识的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村庄规划在农村刮起思想飓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进一步植于广大农村及农民之中。
1.2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村庄建设无规划,或者规划不到位,或有了规划不执行;供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缺乏;与城市发展形成很大反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实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基本层面的要求,也是当今统筹发展城乡社会经济的基本夙求,更是村庄规划最基本的任务。因此,通过村庄规划规范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及生活设施落后、无序的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1.3村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物质文明的建设,更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及基础,村庄规划的建设成果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完善的物质基础条件。
1.4 村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新农村建设既要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要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过程。而这样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就需要空间实体规划即村庄规划在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容量及布设等方面为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方向,预留发展空间,前瞻未来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村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规划现在,更是绸缪未来,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铺垫。
2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重点
2.1全面收集基础资料,做好基础设施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性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目前应该是是首先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包括“六通、五改、两建设”。只有真正为农村办实事,为农民解决问题,为农业增产增收的规划才是农民可以接受的好规划。所以,新农村规划应该首先做好切合实际的基础设施规划,解决农村最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缺乏或不够完备的当务之急,才能使规划获得农民的接受,才能真正使村庄规划发挥新农村建设中思想动员、开路先锋、物质基础、疏浚航道的作用。
2.2认真分析基础资料,摆脱编制规划的模式化,提高规划的可识别性
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是一笔宝贵的的遗产。鉴于此,在村庄规划前一定要全面调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各村的基础资料;规划中应该把握村庄特色,强化村庄的识别性、认同感和归属感,避免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6>。规划应做到:1)体现农村特色。要立足乡村特点,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切忌简单化地套用城市标准来规划农村,防止村庄城镇化,避免出现城市人追求乡村环境的时候,农村人却逆反而行,去过城里人不愿过的生活。2)体现自然生态。充分利用农村的天然植被,尽量保护村庄原有的宜人尺度、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将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限度,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把现代生态文明建立在农民群众的传统自然观上。3)体现人文特色。对村庄进行有机更新,禁止大拆大建,要注意挖掘、延续甚至是还原村庄的历史文脉,抢救性地保护村容村貌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并维护好村庄中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建(构)筑物。4)体现产业特色。目前,有些村庄土特产加工、手工加工产业基础较好,有较好市场前景;有些村庄风光秀丽,交通便捷,适宜发展旅游业;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一村一策”,通过规划引导,保护优美庭院风光,展示浓郁乡情民风,开发村庄特色产业。
2.3 科学预测,选准方向,合理布局,提高规划的可持续性
新农村建设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7>,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既有初期基础设施完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最初目标,又有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民主化的终极目标,新农村规划要服务于这样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发展目标,就要立足当前、把握长远、统筹安排,科学预测农村发展方向,围绕发展方向进行具有前瞻性空间布局,也就是提高其可持续性。
2.4 统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要求,提高村庄规划的可操作性
农村既是农民生活的空间,又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手工加工或者简单工业生产的场合,这决定了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不同,不能截然分割生活与工作空间。如农宅既是农民的基本居住地,又是很多农户储粮备耕、饲养禽畜、手工生产的简单“车间”;农村道路广场既是农民休闲散步、邻里交往、政治集会的生活性场所,又是农村运输家产、打场晒粮、绿化摘植的生产性空间。而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对于基础设施、外部环境及外部通达性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制定村庄规划应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尊重自然规律与风俗传统,按照方便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要求,提高村庄规划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