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弘扬三创三先,争当校园先锋”的活动要求和考核原则,将模糊数学评价方法运用到“四好校园先锋”考核中,建立了“四好校园先锋”考核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同时,通过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党员争当“四好校园先锋”的考核案例分析,证实了模型的可行性,从而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创先争优 校园先锋 考核机制 评价模型
江苏省《关于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弘扬三创三先,争当校园先锋”主题》(苏组通【2012】29号)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为深化和拓展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和“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决定在全省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弘扬三创三先,争当校园先锋”主题教育活动。那么,如何在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创建“四好校园先锋”的选拔机制,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和评估模型,是衡量活动效果的关键。优质的考核体系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优良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本文将尝试建立“四好校园”先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分析“四好校园先锋”的考核机制,为高校党委和学生管理部门更加深入了解大学生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活动开展情况及活动绩效,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弘扬三创三先,争当校园先锋”实施要求、活动内容及考核原则[1]。
1.实施要求。《通知》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党员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重要力量。开展“弘扬三创三先,争当校园先锋”主题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党员争当“四好校园先锋“,努力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两个率先”伟大事业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
2.活动内容。《通知》中要求,要紧扣活动主题,定期开展思想讨论活动,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要,精心设计讨论的具体主题、主要内容,积极营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党校培训、报告学习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党的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坚持大学生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改进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对大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进行考核;将开展党组织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文化活动,寓党员教育管理于文化活动之中;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深入扎实开展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党员进社区等学雷锋活动,努力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先进模范的生动局面。
3.评估原则。“四好校园先锋”选拔评估机制应该抛弃原来的以共青团为主的考核部门,而是由党群、学工处、师生互动考评;在制定考核机制时要考虑到学生参与评价情况、活动中的师生反应情况,并结合校党委、学工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考核,方能体现出考核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四好校园先锋”指标因素制定上要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操作性强,同时要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可参考数学模糊综合评价法做定量分析。
表1 “四好校园先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学生党员考核测评表
二、“四好校园先锋”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按照活动目标要求,狠抓“四好校园先锋”中的“四好”,从而推动了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四好校园先锋”考核中,根据“四好校园先锋”实施要求、活动内容及考核原则,构建出了大学生党员争当“四好校园先锋”考核指标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见表1)
三、“四好校园先锋”考核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
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是在根据考核评价对象所选择设计的各个评价指标因素、评价等级标准和赋予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构造模糊评判矩阵,设计模糊评价模型,按照运算法则确定各被评价对象指标所属等级的一种总体评价方法[3]。
1.设计“四好校园先锋”一级、二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四好校园先锋”考核评价一级指标要素集为A=(A1,A2,…,An)(i=1,2,…,n),其中A■表示“四好校园先锋”的一级量化指标;设“四好校园先锋”考核评价二级指标要素集为Aj=(Aj1,Aj2,…,Ajn),(i=1,2,…,n),其中Aji表示“四好校园先锋”的二级量化指标。同时,表1中的优、良、中、差分别代表分值95、85、70、40,由此可看出,量化指标的4个等级C=(C■,C■,C■,C■)=(95,85,70,40)。
2.设计各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考虑到各考核指标的重要性,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每一个一级指标下对应的二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比例。引入A上的一个模糊子集Q,设为一级指标的权重,Q=(Q■,Q■,…,Q■),其中Q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Q■>0,且各一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同理,引入A■上的一盒模糊子集Q■=(Q■,Q■,…,Q■),其中Q■(i=1,2,…,n)表示Q■在Q■中的比重,且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也为1。
表 2
其中D中的元素Dij(i=1,2,…,n;j=1,2,…,m)表示从指标Ai在“四好校园先锋“考核中能被评为Cj的隶属度。
3.构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各一级、二级评价指标和考核等级之间的关系(从Aj到C的模糊关系),可用模糊综合评价矩阵D来表示,如表2。
4.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将二级评价模型向量量化,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值以便于进行排序和比较。对于每一个被考核的学生党员,先计算各二级指标层Aji的评价矩阵Dj,得到一级指标层Aj对于等级C的隶属向量Ej,Ej=Qj×Dj=(Ej1,Ej2,…,Ejm),再对D进行模糊矩阵运算,得到一级指标A相对于等级C的隶属向量E=Q×D=(E■,E■,…E■),E■,E■,…E■分别表示一级指标层A对于评语C1,C2,…Cn的隶属度,总和为1,否则要作归一化处理[4]。
5.测评结果的得分计算。根据已赋予的指标权重量化计算出的矩阵乘以等级C中各指标评价值构成的矩阵可得出模糊矩阵综合评价C的分值,从而得到某个学生党员“四好校园先锋”考核测评的得分情况。
四、案例分析。
我们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家组成员对某学生党员争当“四好校园先锋”考核综合评价为案例来评估其考核情况。表1为专家组对该学生党员的考核情况,共计10位专家参加实施考核。根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家对各一级、二级指标在实际考核评估中的评分情况来确定比重,结合模糊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设定如下;
一级指标权重Q=(0.2,0.3,0.3,0.2);
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
Q■=(0.3,0.15,0.25,0.3),
Q■=(0.2,0.4,0.2,0.2)
Q■=(0.3,0.3,0.2,0.2)
Q■=(0.3,0.25,0.25,0.2)
其中在A22指标上“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实践的本领”,专家组一致认可赋予0.4的重点考察权重值。
专家组对于D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其中,E1=Q1×D1=(0.3,0.15,0.25,0.3)×
E1=(0.71,0.175,0.115,0),该结果表示“四好校园先锋”考核中,71%的专家组成员认为该学生党员优秀,17.5%为良好,11.5%为中等。同理,还可以将一级、二级指标进行分值测算,则思想政治方面得分为,F1=E1×CT=(0.71,0.175,0.115,0)×(95,85,70,40)T=90.375
同理可得:
E2=(0.58,0.2,0.16,0.06),F2=85.7
E3=(0.67,0.21,0.1,0.02),F3=89.8
E4=(0.595,0.2,0.13,0.075),F4=85.625
按照矩阵运算方法,
E=Q×D=(0.2,0.3,0.3,0.2)×(E1,E2,E3,E4)T=(0.636,0.198,0.127,0.039)从而得到专家组考核测评值
F=E×CT=(0.636,0.198,0.127,0.039)×(95,85,70,40)T=87.7
即该学生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四好校园先锋”的综合测评分为87.7分。
计算结果说明该学生党员在创先争优“四好校园先锋”考核中处于较高水平。通过测评反馈的结果可以及时调整指标及权重的分配,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同理,通过此模型可以对其他学生党员进行考核测评,将所测评的结果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进而能客观、科学地选拔出“四好校园先锋”。根据前面测评的结果,该学生党员在群众反映方面的分值为85.625分,测评分分值位于四个指标中的最低值,可见,该同学在群众反映方面表现在及时反映学生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师生调查、团结同学方面未落实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和提高。测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该同学今后的整改方向。
五、结论
本文构建了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当“四好校园先锋”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测试了某个学生党员“四好校园先锋”的考核情况。考核结果与目前该同学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基本一致。从而可以看出,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避免主观上的定性考核,能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陈章,龙仕平.高校创先争优“五个好”考核机制评价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2):14-17.
[2]青玉学.模糊数学入门[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3]邓文卓,童洪志.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82-284.
[4]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和评价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