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探索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探索

时间:2022-10-20 20:48: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具有基础性、综合化和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功能。经过对辽宁、湖北、江苏等地13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梳理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在新的形势下对公共基础课建设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20-03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具有基础性、综合化和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功能。高职院校应本着“为专业建设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为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来建设公共基础课程。但在实际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可能因学校性质、类别、办学理念以及所处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阶段

(一)第一阶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完整性

高职教育兴办之初(20世纪80年代),其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都比较薄弱、目标定位和办学模式尚处在探索过程中,主要是借鉴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经验,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也不例外。这一阶段开设课程基本上与本科相同,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教育等;教学内容与本科差不多,以学科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完整性。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工作,但其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衔接不够。如在我社教材建设之初,一线老师们普遍反馈的是教材内容太多、太深、太难,理论性内容偏多而实用性的例子偏少;在呈现方式上,大多是枯燥乏味地说教或逻辑推导,缺乏可读性。

(二)第二阶段:重专业技能和实用类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等综合素质培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些高职院校增设了职业基本素养和人文素养类的课程以及就业创业方面的课程。如现代礼仪、职业基本素养、艺术欣赏、文学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招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不少高职院校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等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仅仅强调“专业课需要什么,基础课就讲什么”,人为地割裂知识间的联系,在很多专业中,公共基础课逐步淡出了课堂。如数学、物理等远离了文管类学生,而语文、写作等在理工科课堂中逐渐罕见。

(三)第三阶段: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积极探索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围绕“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需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等重要举措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曾经被冷落或被边缘化的公共基础课程重新引起广泛关注,为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积极探索。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第一、二阶段。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无统一标准,没有稳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外,是否开设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性。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热火朝天的专业建设和教改中,有些高职院校为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如果国家没有明确规定要开设又不属于评估中要检查的课程,常在没有应有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削减课程或压缩课时。由此,造成公共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很大,要么象征性的设置一两科,要么根据现有的师资而定,甚至有的根据领导的喜好而设。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不少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明显不足,致使其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忙于应付,没有精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师资力量的不足,再加上一些院校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规模效益”,导致公共基础课课堂规模不断扩大,开展一次课程调查或布置一次课外作业,都会大大增加工作量,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许多好的教学方式(如模拟式、体验式、讨论互动式等)也无法开展,教师偏重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灌输式的单纯讲授。

以我社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材的市场反馈为例。本教材为广西“十一五”规划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与研究”成果,无论是内容选择、呈现方式以及其所创新并推举的教学方式,都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但是在适用性方面受阻。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为大班授课,很多活动如“做做心理游戏、体会心理历程”、“谈谈成长经历、交流心理感受”以及心理拓展等,都无法开展。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多样化教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客观地讲,大多数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很多学生均处于未达标状态,学习时极易产生畏难与抵触情绪。在这一点上,以数学、物理、外语最为突出。

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突出其“为专业建设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为终身发展服务”的特色。但当前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按照过去本专科课程内容,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压缩或删减,并且很多课程的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缺乏对不同专业、不同层级学生的针对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同一种类教材版本甚多,质量堪忧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师资不足,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或机会参与教学研究与培训,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职称评定、晋级、工作量考核等,几乎所有院校都在编写和使用自编的教材。一部分教材作者会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情况确定编写内容,但大部分教材会因作者时间精力以及本身水平所限,质量堪忧。市面上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版本重复太多,一是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二是出版社引导教材建设的作用难以发挥,优秀教材得不到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积极探索

(一)对课程体系的探索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标准,但有一点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为此各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作出各种探索。

有的高职院校把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分解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和职业素质等,用于完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成人教育。二是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包括语言交流、协调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应用文写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改革等,为学生成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有的高职院校将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人格培养教育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哲学”等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人格、人品、人性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二是素养提高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艺术欣赏、现代礼仪、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思维创新教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创业教育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创新品质。

(二)对课程内容的探索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具体到某一课程内容,大家一致认为应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只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要大胆地删去“偏、杂、难”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内容。如同一门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一是为所有专业公用的知识模块,二是为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的知识模块。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就如此设置,数学分为通用的基础模块,然后再按专业细分有机电数学、农科数学、经济数学等。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

针对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任课老师尝试着根据课程特点运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如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分层教学,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借助网络手段开拓学习平台,如在写作教学方面,老师们借助学生们关注的微博、微信平台内容,选择相关文章进行分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在教材建设方面的探索

各出版社也在积极总结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秀成果,出版了一批批具有高职特色的创新教材,进而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前行。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为例,于2000年开始从全国各高职院校遴选有志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从每一种教材人手,突破传统的片面追求理论体系严谨性的意识限制,努力凸显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本质特征,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与协商后,开始了公共基础课系列教材的建设之路。如《大学语文》改变了传统教材误将“文学”替代“语文”,而忽略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习惯做法,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体系,即按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将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口语表达、文字表述、文献阅读和文学欣赏四个模块。《新编高等数学(理工类)》对抽象的、高职学生不适用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对逻辑论证和繁琐的推理过程进行了适度的淡化处理,优选了一些应用实例以突出强调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在强化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封丽萍)

推荐访问: 高职 现状分析 探索 课程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