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经济类院校数学课教学实践体会

浅谈经济类院校数学课教学实践体会

时间:2022-10-20 20: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经济数学是将数学原理应用于经济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经济类院校主干基础课。本文针对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数学;mathematica;matlab

经济学研究方法最初局限于定性分析,当定性分析慢慢发展到定量分析后,数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数学系科班出身,可见良好的数学基础是一个优秀经济学家的必备素质。经济学中一些复杂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难以通过定性分析表述清楚,而运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将其表述清晰,并且可以为指定经济决策指明方向,对这些经济决策的效果的也可以进行预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数学模型等数学主要学科和经济学的联系日益紧密,伴随着诸如mathematica和matlab等数学软件被广泛使用,金融数学、数理金融等交叉学科应运而生。新形势产生新的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类院校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问题阻碍着传统经济数学的教学,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知识的“学”与“用”矛盾非常突出。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的向学生传授解题方法与技巧,很少提及数学知识在经济学的应用,有的课堂甚至完全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和经济学成为完全孤立的两个领域。许多学生反映:大学低年级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和日后学习的经济学专业课程几乎没有联系,根本不清楚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部分教师也不清楚自己教授的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完全为了学习数学而学,教师为了教数学而教,数学的本质及数学与经济学的关联全部被忽视了。

(2)mathematica和matlab等数学软件很少在教学中使用。现今信息技术发达,通过数学软件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实际教学中,这类数学统计软件用的非常少,有的教师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使用过。

二、分析问题

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

(1)学生“学”的方面。根据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标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经济数学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度。对于大学的新生,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会觉得数学很难学;同时,他们还没有接触经济类的专业课,没体会到数学对经济的重要性,学习经济数学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所以,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及意义。作为基础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定量分析的工具。运用这种工具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对象,利于人们更准确的理解经济学的种种规律,同时也为人们检验经济理论的真伪提供了依据。学生先扎实的掌握了这门技术,然后学习经济学思想,并将数学技术和经济学思想相融合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学。学生必须明白学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学习经济学理论打基础。

(2)教师“教”的方面。建构主义教学学习理论认为,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只是和经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便于保持,也很容易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经济数学是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尽量的用经济活动中的问题情境引出数学新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后续的知识迁移。例如,讲授函数概念的新课时,直接给出概念:对定义域中任何一个,值域中都有唯一的与之相对应,这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经管类的学生也不知道函数概念该如何应用到经济学中。但是如果提出表示一个经济变量,表示另外一个经济变量,而函数式子刻画了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函数的本质是解释某种关系,学生顿悟,不仅灵活的记住了函数的概念,还知道如何在经济学理论中应用函数的概念。任何教学中,学生的直观感知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进而深入探究获得新的规律,经济数学的教学也不例外。这种直观感知使得数学能较好的运用到经济学中。但是,解题并不能培养或提升这种感知力,这种感知力来源于具体的图像观察,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式子转化成具体的图像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美国杜克大学教授E·罗伊·温特劳布在经济数学方面有显著研究,有代表作《Mathematics for Economists》,他说过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没有发现一个学生通过隐函数定理的证明来理解隐函数的应用。因此,可以说数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在日常的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突出数学在经济方面的应用,适当降低或忽略一些理论证明。对数学定义,抽象的定理,复杂的证明计算等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所取舍,有些复杂定义的掌握程度也可适当降低,有些定理证明可以不讲解,有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不作要求,同时,多添加一些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

当下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出现了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设施,“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有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是目前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十分局限,大多数教师只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放映power point。很少教师使用诸如mathematica和matlab数学软件进行教学动态演示。这样,教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讲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知识的传递也很难做到生动、浅显、易懂。数学软件使用率十分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学软件mathematica和matlab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教师掌握这一新生事物并较好的将其运用在数学教学中还需要一段时间;二是部分教师认为,数学软件的使用并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大,掌握和不掌握都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落后的。举个概率统计教学的例子,学生对概率这个新概念的理解大多是建立在大多数试验基础上的,如果教师通过计算机进行Motel Carlo模拟,学生便能直观生动的理解概率的大数性。并且计算模拟试验可以大大节约演算时间,有限的课堂时间可以讲授更多的知识,教师授课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好的试验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利于学生自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提出对策

针对上面分析的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的要求,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1)为更好的适应教学需求,应适时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学相关知识是缺一不可的。对于微观经济学、金融工程学、数理金融等运用数学工具较多的经济学知识,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只有成为复合型的教师,才能将学生打造成复合型人才。(2)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能够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诱导出数学概念,并科学阐述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3)提升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mathematica和matlab数学软件向学生进行模拟试验演示,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参 考 文 献

[1]许文彬.经济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01

[2]李延敏,郭平.转变教育思想,探讨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新路[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3]杨晓荣.经济数学教学方式探析[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

推荐访问: 数学课 浅谈 教学实践 经济类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