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赛场奇葩折射民族职教特色之路

赛场奇葩折射民族职教特色之路

时间:2022-10-20 17:48:02 来源:网友投稿

2010年6月的天津,夏日正酣,骄阳似火。城市依旧繁忙,而天津的多所职业院校则多了份热闹和喜庆,四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再次在天津拉开了帷幕。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场全国各民族、各地区职业院校齐参与的年度盛事。从2008年开办至今,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西藏、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都积极参与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对5个民族地区(广西、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参赛选手及获奖情况统计,今年中职组有299名选手分赴各赛场,获奖比例为40.8%,其中有8个一等奖,30个二等奖,84个三等奖,高职组有122名选手参加了各项比赛,获奖比例为47.5%,其中有6个一等奖,31个二等奖,21个三等奖。民族地区不仅派出优秀学子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同场竞技,而且还为赛后的文艺汇演、展会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令整个活动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民族职业教育历史回顾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选手在强手如林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实属不易。他们的成功与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分不开。

回首过去,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我国民族教育面临若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基础薄弱,各类教育发展相对迟缓;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难以改善,学生上学困难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待遇需要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过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及中央和其他地区的全力支持,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由落后到发展,由发展到独具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逐步恢复和发展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并开始创办职业中学。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2000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2006年国家民委、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位、发展方向、办学模式、经费投入、政策扶持、学生助学制度、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口支援、社会支持、统筹协调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指导。经过各民族群众的不懈努力,民族地区已初步建立起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培养和培训中初级实用人才的民族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国家制定了多项政策向民族地区予以倾斜。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免费、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惠民强教的政策均率先在民族地区实施。“十五”期间及2010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扶贫教育工程”、“西部职业教育开发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等均向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教育部采取10项措施给予支持,其中包括“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对口支持所在省区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通过东西部联合办学、共同招生等形式,促使西部民族地区合作学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缩小了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推动了职业教育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重要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招生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08年为227万人,比1998年增加78万,增长52%,同期在校生规模由413万人增加到521万人,增长26%,高于全国的增长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了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大,到2008年,西部地区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191万人,比1998年增加555万人,增长87%:

西部初中毕业生升学机会明显增加,从1998-2008年,西部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61%提高到8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广西、青海、宁夏、陕西、四川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增长幅度都在20个百分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分别由2002年的113%、107%提高到2008年的18%和27%。中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分别由2002年的11.3%、1017%提高到2008年的18%和27%。

2009年3月,我国现有的8个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里唯一的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落户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落户民族地区的国家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侧重点不言而喻。今后5年的时间里它将率先探索并积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在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吸引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和谐、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由于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一,因此不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劳动力输出型民族地区,如重庆、贵州、四川、湖北和湖南的西部等地,其职业教育多以劳动力输出目的地(如沿海一带)工业、服务业的要求为主,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上都体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本地对劳动力的吸纳力有限;在人口流动相对较少或劳动力吸纳力较强的民族省份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毕业生可以在本地消化,就近就业,因此,其专业设置多以本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相联系。在全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推进改革,不断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符合地区经济社会要求的-发展之路。

从技能大赛看

民族职业教育的特色之路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需要立足于本地的经济、社会特点灵活办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让我们跟随大赛的节奏,一起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中间来了解了解吧l

1.教给他们所有美的东西——让职校的孩子更加多才多艺

新疆兵团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位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的中等职业学校。今年的大赛上该校的学生参加了中职组的模特比赛并获得了奖项。看着颇具名模风范的学生们载誉而归,随队的屈宏老师十分热情地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

学校维吾尔、哈萨克、土家族等少数

民族学生约占学生总数1/3,开设了社会文化艺术(学前教育)、技工类汽修、农产品加工等多种专业,涵盖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工业。其中,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开办得颇有特色,其对学生多方面才艺的培养在兵团是独一份儿。

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训练。用屈老师的话说,就是凡是美的东西都教。对学生的培养时刻与市场接轨。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有幼师方面的知识,还会弹琴、唱歌、跳舞、书法、美术,并且某一项单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学生个人艺术素养极高,大大超出了一般幼师专业学生所学的范围。用屈老师的话说,职校学生以就业为主,学生学习方面可能不那么得心应手,但其他方面很棒。职业学校就要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理念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让学生全面发展、多才多艺、面向就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幼儿教师,也能去其他与艺术相关的岗位就业或创业。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研究,将教学内容“揉碎”并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讲授,不死板,不教条,灵活而不随意。因此,学生们去幼儿园后很受欢迎。

也许因为本身就在新疆这片热情丰饶、民间艺术繁盛的热土之上,学校的整个氛围都充满了热烈的艺术气息,特别注重学生多方面兴趣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的课外时间也沉浸在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艺术海洋里。学校在管理制度上作了相应的调整,以鼓励开办社团的形式,让学生们自行组织起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团。如,包含国画、手工、素描等等班级的绘美社:包含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等多种舞种的舞蹈社;包含电子琴班、葫芦丝班等不同乐器学习班的音乐社,还有双语社、英语社、模特社……校团委也组织多项活动和比赛支持社团的工作并设奖项与经费加以鼓励。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校的琴房、画室、练功房等都向学生免费开放。无论是休息时间还是自习课,学生都可以随时去学习。社团里的每个班都配有老师作指导,或者由学生组织活动邀请老师参加。这些课外活动成为课堂学习有益的延伸,其活动内容在课堂上普遍教授的基础上提升了针对性,学生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加以发展。尤其是社会艺术专业的学生,许多在课上没学尽兴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接着问、接着学、接着练。课堂内外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学习体系。同时,他们课外所学的东西又很实用,如学织哈萨克族特色毛毯、学新疆特有的新疆十字绣、用新疆特产棉花制作工艺画、用喀什特产的葫芦制作新疆特色的装饰用彩绘葫芦……学生的作品大多被校外的画廊订购或定期收购。用自己的劳动和创意获得一定的收入,是对学生学习的鼓励,也让学生们看到了更多的就业方向。虽然老师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额外劳动,但是看到学生们愿意学,心里也十分有成就感。

2.将校企合作推入更高的层次

广西华侨学校动漫专业初创的时候只是抱着摸石头过河的心态小心尝试。随着几年的发展,当年初创者之一的张建德老师也已从~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了信息技术专业科主任和影视动漫实训基地负责人。谈到这几年的蓬勃发展,他满脸的自豪,谈到专业建设,他又是满脸的认真与执著。

经过与企业达成协议,学校动漫专业教师和学生在真实的动漫设计制作项目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使学生得到工作世界的真实锻炼并获得一些就业机会——这是该专业初创时的发展模式,也是目前全国其他院校动漫专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但是,面对学生更高的就业要求、全国其他学校动漫专业的竞争以及专业自身发展空间拓展的需要,华侨学校的动漫专业如何才能超越过去,突破重围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业在发展上找到了一个重大突破口——原创动漫。即学校由原来的参与企业动漫项目变为自己设立动漫项目,由最初的千方百计“塞”学生去做项目变为吸引合适的企业作项目合作者,优秀的学生作为团队的成员参与项目,由以企业为绝对中心变为学校为中心或学校、企业双中心。学校将最具广西民族特色的歌仙刘三姐搬上动画荧幕,将已公用化的刘三姐形象加以原刨开发,制作动漫版歌仙传奇刘三姐。作为原创动漫,这一项目对不少企业来说充满着吸引力。学校掌握着项目主动权,将与多个企业共同合作、推广,完成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这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经济收益,极大地提高动漫专业的影响力,更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大大强化动漫专业的生命力。

3.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职业教育的任务与特色之源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句话似乎永不过时。

民族文化的孕育根植于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深深融入少数民族群众的血液和性情之中。维吾尔族歌舞乐同台表演的木卡姆艺术形式及其用传统原料和纯手工制作的乐器、藏族同胞热情的锅庄和雄健的赛马、蒙古族美丽的蒙古包及其用毛毡制作的多种工艺品、广西壮乡刘三姐动人的歌声以及精致的绣球、香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特色艺术品、服饰、表演乃至食物……都是56个民族独特民族文化的物化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一种民族的内在精神,也需要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形式的继承。这是世界急剧由多样化趋于统一性的过程中人们的文化觉醒。在这个以批量生产、标准化、快捷第一等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在快速创造财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各个兄弟姐妹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及其表现形式也需要我们的呵护。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直接的文化遗产恢复和保护工作,“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以其适应性强、覆盖面广、市场意识浓等特点更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应用型民族传统艺术与工艺人才的责任。

有人如此归纳,传承民族文化既是教育的文化品格的内在要求,又是民族地区青少年生存之需。在笔者看来,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教育的文化品格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地区青少年生存之需,还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途径之一。

在此次技能大赛及同时举行的展洽会之中,笔者通过采访重庆、新疆、广西、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的多所职业院校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些学校依托民族特色办学,满足民族地区民间工艺人才需求,服务地区传统和现代二三产业,不仅为学生寻找到了广阔的就业门路,也为学校和地区发展开辟了独特路径,在传承民族传统技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根根普通的牙签、一把空心的麦管,这些不起眼的小材料就能在重庆黔江职教中心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们的手中变成一栋栋土家族的特色民居——吊脚楼的微缩工艺模型。制作这些精巧的小模型缘于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中的一个课题“立体构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内容,老师就让学生们用点线面的形式去

打破思维的界线,依托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制作出了这样的手工艺品。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进和创新,展现吊脚楼的多种风貌,还原土家族吊脚楼的精妙设计和高超工艺。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既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了新知,又让那些记忆中逐渐远去的民族文化回到现实,并深入学生的心灵。

精美绝伦的木制茶具、细腻精致的羊毛挂毯、精钢利刃的维吾尔族小刀、精工雕琢的桑木乐器……喀什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极富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聚集地。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民间工艺,从2009年开始自治区还在喀什设立了全疆民间传统手工艺大赛。喀什地区的12个县市和地区一共有17所职业学校,每一所学校基本都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这一专业里包括了许多民间传统民族艺术,如传统乐器制作、小刀制作、木雕、新疆十字绣、地毯编织等。这些工艺在新疆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一些民间艺人和群众身怀绝技,而且其产品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也市场广阔。因此,这不仅使得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来源十分广泛,培养出来的技师也广受欢迎。例如在喀什学做乐器的学生,其做完的乐器就能出售。学习木雕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跟着师傅到全疆各地做民族装修。这既让民间传统工艺后继有人,也为青年找到了良好的职业,同时也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

为了拾起散落在民间的点滴文化精华,喀什教育局专门拨出一定的经费帮助麦盖提县职业中专购买设备,保护和传承十分稀有和宝贵的艺术形式“木卡姆”。并从全县挑会出木卡姆演艺的老师组建了木卡姆专业。这个专业的组建过程历经艰辛,但没想到古老文化艺术形式一经传播其魅力是如此巨大——专业组建后没多久,学生们一下子就“红”了。原生态歌舞乐纯朴热烈的情感表达方式迅速捕获了大量的拥护者。他们在地区、自治区、全国甚至到国外进行演出并大受欢迎。还有部分学生和老师参加了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并斩获殊荣。这个专业的设置使得木卡姆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与喜爱,也使得麦盖提县的职业教育特色满满。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试验区建设期间计划建设15所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功能、举办民间传统工艺、民族文化艺术专业的民族特色学校。壮锦、绣球、香囊等民族艺术品的制作、民歌的传唱、壮药推广是许多民族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前面提到的广西华侨学校的动漫专业也打起了民族牌。学校不仅参与了多部大型介绍广西山水人文的动漫项目,而且将传统的壮乡文化融入项目开发之中,试图二次创作动漫版刘三姐。这一策划不仅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开办的“工艺美术”专业,也从一个新兴的专业建设中摸索出了民族特色的发展路径。从一开始的盲目办专业,只为学生高考服务,到后来按市场的要求办专业,依托内蒙古的旅游文化产业,将工艺美术专业拓展到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上来,羊毛毡画、传统皮质酒壶制作……为学生就业、学校专业发展打开了局面。学生在工艺品厂、工艺作坊就业或自己创业开店,使得他们在高考独木桥之外有了更广阔的出路,也有效地供给了内蒙古旅游工艺品市场。一些白酒企业还采用他们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运用于其产品的外包装,真正达到了校企双赢。

宁夏回族自治区也在致力于建设多所民族特色职业学校和专业。自治区紧紧围绕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开办起清真餐饮、刺绣、剪纸、砖雕等体现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特点的专业。南部山区海原县大力发展剪纸、刺绣等具有民族风情的中职专业,购置刺绣与剪纸生产加工的最新设备,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档次,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在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上将海原民间传统的掇绣与十字绣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具特色的刺绣与剪纸作品,使专业建设更具吸引力;在人才培养上,继续推行“校企合作”、“专业带领企业发展、企业支持专业建设”模式,搭建展示和交流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的平台。

上述这些地区和学校只是全国诸多民族地区和职业学校的一个缩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职业教育应该传承与发扬的内容,也是民族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有利优势和依托。

赛后余韵

民族职业教育的“特色”可以是学校管理、对外交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但最后总也抛不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先天印记和固有使命。面对少数濒临灭亡的民族文化、正在崛起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以及某些民族文化实现形式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实用性,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职业教育的历史任务,也是特色之源。

有人说,民族职业教育需立志让民族文化“为人”、“化人”。的确,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的“人”的属性的本质。民族文化虽然以过去为基础,但是在应用价值指向上应该是当下和将来的。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并且不应只热衷于制作博物馆化的“文化标本”。因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要求职业教育加强文化与现实生存环境的联结。培养民族文化尤其是器物化生产和表演性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其中有必要而为,也确实大有可为。

同时,正如喀什教育局职教科王宗新科长所说,民族地区不可能永远是原生态的状态。要进入并且与全国人民一同进入现代化,走入小康社会,要有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业。我们的专业设置要保留民间传统工艺,绝不能丧失它,但也要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服务。因为不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就将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的民族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需要取得这两方面的某种平衡:携带着古老文化这一珍贵行李,搭乘现代化的时代列车。

2010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场比赛结束了,但大赛中的所见所闻让人久久难忘。这是一个竞争的舞台,也是一个交流的舞台。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交换信息、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增强信心。我们看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地区、各校在专业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等层面都做出了宝贵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看到,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正勇走改革路、扎扎实实出能力招,一起向文化繁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

推荐访问: 之路 职教 奇葩 折射 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