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心理学会流行病学调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病率在250~300‰,数字触目惊心,令人震惊。中学时代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一系列的“质”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其心理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滋生各种心理问题。研究这些心理问题,寻找对策,是本文探索的主旨。
一、不良心理状态分析
1.升学以及各类专业等级考试对学生压力大。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他们应有的睡眠时间,生活不能规律,脑力劳动超负荷,心理的弦越绷越紧,时刻处于一个紧张状态。
2.家长“望子成龙”的高压作用。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学生不但要承受学习上带来的压力,而且要承受父母的高压。双重压力就像两座大山压得学生不能自由的呼吸。
3.单亲家庭或者跟随爷奶生活的孩子们性格较古怪,不愿与人沟通,在心理上形成困扰。
二、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是稳定情绪的对策
1.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及时对问题生进行心理疏导
中学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克服自卑与自负,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心理达到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
2.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塑造完美人格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地共同努力。教师要积极构建心理疏导内容、方案、策略。积极营造育人环境,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学生应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3.加强沟通,避免由认知差异导致心理问题
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强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信任教师,教师愿意做学生苦恼烦闷的倾听者。
4.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
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寻求切实有效的心理疏通办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