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半城文秘网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20 16:06: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网络时代的来临给新时期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研究新的内容和途径,加强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产物,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据因特网理事会的预测,2005年全球经常使用因特网的人数将突破10亿。中国是12亿人口的大国,到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达数千万,位居世界第八位。网络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它不但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而且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随着校园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数日趋增多,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知名学者潘玉良先生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调查显示,一些学校大学生上网人数已经超过了30%,个别学校甚至达50%,其中,上过网的男生占总数的49.1%,女生占28.4%。又据福州大学林绚晖老师对302名学生测试调查,发现大学生周上网平均时间为10.56小时,网络成瘾者有46名,占总数的15%。因此,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网络空间这一特殊虚拟情境的特征,使人的行为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国外有科研报告曾指出,过于迷恋互联网极易"上瘾",会对个体的身心产生不利影响,危害最多的群体当属青年学生。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网络会令使用者心理健康下降,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

1.民族心理弱化

强烈的民族认同心理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凝聚力的心理基础,而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且这种宣传是一种超越国界,畅通无阻的宣传。1998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就宣称"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正在发动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信息战争"。据有关机构统计,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目前全部网址中78%为英文网址,96%的电子商务网址也是英文网址。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中华文化必然会陷入"文明的冲突"中,而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民族认同心理必然弱化。这种弱化的趋向对大学生来说更明显。

2.角色心理混淆,不利于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

社会互动是以角色系统为基础的。每个人都要根据社会的角色要求,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规范去演绎自己的人生旅程。然而,那些在传统社会中被视为天理之规则,在网络世界中却受到空前挑战,青年大学生尽管也有自己的网址、网名,但他们却不必遵守现实社会所决定的角色规则,不一定履行现实社会决定的角色义务,他们可以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状态下做事说话,而不必负社会责任。这种匿名效应直接造成社会角色的混淆。此外,各种网络游戏也加剧了这种冲击,青年大学生常常忘记自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网络游戏中,把自己扮演成种种游戏的主角:一会儿是飞行员,一会儿是驾驶员,一会儿是拳击手,一会儿又是理财家,过度的游戏使青年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玩中、在生活中会逐渐混淆游戏和现实角色之间的界限。同时网络游戏许多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和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痴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形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容易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既不关心国家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3.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使交往心理失衡

网络虽然具有迅速、安全、广泛等优势,但在网络社会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情况下进行的,人人可以在网络中成为匿名者,缺少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容易造成人际感情的日渐淡化,形成人际交往障碍。长期与计算机打交道的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并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失衡现象,一方面他们是网络交往的高手,喜欢在网上用各种既浪漫又幽默的方式与种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另一方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甚至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交往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距离疏远,交往能力下降,从而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乃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健康问题。

4.道德心理失范

由于对互联网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特征,网络信息几乎成为一种免检产品,在信息的发布上畅通无阻,加之青年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制约,青年人自我约束的弊端暴露无遗,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常会遇到诸如发布虚假信息,套改数据,网上偷窃、欺诈、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据国内外资料证实,发生在网络上犯罪的主体是青年,其中青年大学生网上犯罪的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名的CIH病毒就是台湾的大学生制造的。同时,网络中汹涌而来的信息,不少是混杂着色情和暴力的内容。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上一年大约有超过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青年大学生若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的坚强毅力,一旦堕入"黄潮",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网络的这些弊端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并催化着更多的青年步入为满足个人刺激和不良思想而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行列,这对现实社会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5.易患"网络综合症"

"网络综合症"简称IAD,在美国已众所周知,意大利、法国等西方国家也对此高度重视。据悉全球2亿网民中有1140万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该症,许多调查结果也表明在我国的大学生中也存在一定的比例。"IAD"的主要表现有:对网络有一种心理的依赖感,总认为上网时间不够而不断增加,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就会焦躁不安,感觉不快,变得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造成的损害。患此症的大学生不愿与同学交往,独来独往,成绩下降,情绪低落,有的为了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些网络发展对青年大学生心理形成和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心理健康、秩序和安全等。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找和探索引导、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尽管网络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上述种种负面影响,但随着人们对这些问题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当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借助网络手段获得新的突破时,也许这些负面影响和挑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研究新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实际上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21世纪我国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端正大学生的上网动机

众所周知,动机是个人行为的推动力。因此,分析人们的行为时,必须揭示其行为产生的动机。潘玉良先生的测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好奇心驱使下向外界发布信息,满足人际沟通的需要以及情感宣泄的需要。美国有学者分析396名全世界范围的网络成瘾者,发现病态使用网络者很少将网络作为查找信息的工具,而是在网络上寻求社会支持,寻求性满足和用网络创造人格面具的能力。因此,上网动机决定了大学生上网的具体内容,我们必须端正大学生上网动机,使他们能正确使用网络,以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2.加强网上民族文化教育

利用网络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从而产生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心理,是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对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网络生动直观、迅速的特点,加强网上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大网上信息中文化的力度。目前,网上的主要信息有95%是英文,中文信息不到1%,这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既要向青年大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又要引导他们正确利用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大力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3.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倾向

迄今为止,国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中度到重度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存在关联。辛辛那提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内森·夏皮拉发现的网络成瘾病症人中,大多数人患有躁狂抑郁症和社交恐怖症。卡内·梅隆大学以及匹兹堡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者的研究都显示,网络成瘾症患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此外,研究者还认为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缺乏成就动机、寻找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可能是促成病态使用互联网的原因。由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在高校尚处起步阶段,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但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倾向是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包括:1)培养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使大学生形成利导性思维倾向;2)培养大学生愉快的情绪倾向,引导大学生体验生活的幸福情感;3)教给大学生排除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的有效方法,使之人格健全。

4.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网络使学生心理发展更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在高校中针对上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设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掌握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提高上网行为调控能力;建立校园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同时开设校园心理网站。在网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辅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网上心理辅导(web counsel-ing)或网上治疗(online therapy),这些对提高上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方式有电子公布(BBS)、在线交谈(talk或chat)、网上测试(web test)、电子邮件(E-mail)、网络电话(I-phone)、即时视听(red time video)等。利用网络的这些特有的交互功能,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对话,让学生倾吐自己的烦恼,引导其发泄和稳定情绪;开展心理测评与训练、辅导学生鉴别常见心理障碍,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困惑、焦虑等一般性心理困扰。这些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功能更强大,更安全、便捷,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同时体现了对学生个人隐私的尊重,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顾虑,讲出心里话,因此也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

5.加强网上道德行为监控

目前应加强对网络道德伦理规范的研究和探讨,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大学生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要加强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加强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工作,依法对网络进行管理,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上监控,努力阻止"有害数据"的进入,净化网络空间。

6.提倡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自我组织的过程,是个体的自我构建、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根本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因此,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及时掌握有关的网络心理卫生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觉心理上的问题,能及时采取措施,立即停止上网,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03-06.

[2]崔卫.因特网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常熟高专学报2000(11).

[3]廖运华.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及对策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5).

[4]严明.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推荐访问: 网络时代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