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下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子课题——吉林省特殊教育研究,吉林省特殊教育教研室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联合组成调研小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课堂听课、与师生交流,了解并掌握了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的的基本状况。在“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吉林省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科学规划、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基本圆满地完成了特殊教育“十五”规划目标。
一、吉林省特殊教育发展现状
据2007学年末统计,吉林省全省现有特殊教育学校47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14所,培智学校20所,综合性(含培智和聋)特教学校12所,小学附设特教班10个,随班就读点1281个,在校生总数6043人,专任教师1278人;全省有工读学校4所,在校人数307人,专任教师80人。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办学格局,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
1. 特特教育学校的名称与职能发生变化
从聋哑学校变为聋校,又从聋校变为特殊学校,这反映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职工的特殊教育理念的变化。为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当前的教育投入下,共同使用特殊教育资源,达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目的,先后共有15所聋哑学校、培智学校,通过撤点并校、改变招生结构等方式,改建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经过一定的合并,数量上减少了,但学校的功能增加了,特殊学校从单一的类型也转变为综合性的学校;培智学校同时招收智力落后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并分别排班上课,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
2. 学生情况
特殊学校的学生在数量和残疾类型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见下表:
3. 教育投入情况
特殊教育事业受到各方面关注,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努力在资金投入、教师配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殊教育,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十五”期间省财政共划拨1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也相应建立了特殊教育补助费,长春、吉林等地不惜重金投入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住特殊教育发展的一切有利时机,千方百计通过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和勤工俭学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长春市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作为市政府为市民做好的12件实事之一,每年都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3. 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要
把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作为重点和难点,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努力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我省教育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我省加强了残疾人的学前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保证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我省以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回归主流社会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实施分类教学和个别教学,全面开展道德养成、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身心康复训练、特长与潜能开发等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认真执行课程计划,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多年来,我省特教学校基本开全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科,课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个别差异,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充分挖掘残疾学生的潜在能力,注重特长培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部分特教学校在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加大了生活自理、公益劳动、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行为能力的培养力度。
加强职业教育,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目前,我省共有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6所,在校生221人。各市、州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从改革办学模式入手,从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开设了诸如缝纫、烹饪、木工、美容美发、养殖、种植、庭院经济、计算机应用、针炙按摩等多种实用专业,既培养了广大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又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得以顺利就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有用人才。很多毕业生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按摩技师、养殖专业户、服装设计师。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十五”期间,我们加大了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鼓励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要开设计算机和网络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鼓励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以有较大影响和访问量的学校网站为依托,建立省特殊教育信息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率先建立了校园网,实现了校园内教学、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由该校主办的的“中国北方特殊网”已成为特殊教育的门户网站。中国特育资源库也已经基本完成,投入到应用中。
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我省及各市(州)教育学院设立了特殊教育教研和师资培训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和教研工作。长春和吉林两市分别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会和特殊教育中心教研室,承担起两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特殊教育目前有国家级“十五”教育科研课题1个,省级科研课题5个,其研究内容涉及到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我省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教育训练项目,选拔一批身体素质合格、有一定基础、并对训练项目有浓厚兴趣的残疾学生进行系统训练、重点培养,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特长。长春市聋哑学校、吉林市聋哑学校、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长春市宽城区培智学校、长春市南关区育智学校多次组团参加乒乓球、篮球、曲棍球、美术和计算机等项目的国内国际比赛并多次获奖,为国家和省争得了荣誉。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多年来,全省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补充新师资等办法和在职提高、岗位练兵以及继续教育等形式,建设了一支数量上基本满足需要、学历基本达标、专业结构和学科配置趋于合理、师德素质过硬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师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长春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负责对未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各市(州)承担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2006年8月,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班,100多名随班就读指导教师参加了培训。
强化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管理和服务,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各地在核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时,在不增加总编制的前提下,优先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根据特殊教育学校所开课程和工作性质实施动态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优先聘用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辞退了一批不具备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和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建立起了一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机制。
二、吉林省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全省的调研中,总结“十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特殊教育发展尚不均衡,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发展受地方财力制约严重。
1. 各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基本建设缺口较大
财政拨款虽然是特殊教育学校投入的主渠道,但除保证教师工资外,校舍维修、危房改造经费甚少。部分学校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但其来源绝大部分仅限于社会捐助,只有少部分是非经常性的政府投入。由于投入机制不健全,其他投入来源又不稳定,办学经费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校舍面积不足、设备简陋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个别学校只能靠延长寒假时间的方式解决取暖经费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完成。
2. 聋童逐年递减,生源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
以长春市为例,除农安外,7所特殊教育学校都实行单一类别的招生制度,其中聋校招生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2007年所有聋校都只招收了1个班,只有一所聋校新生班额超过10名,有2所学校刚好达到《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所规定的8-10名的指数,3所聋校只招收了6名学生,最少的一所聋校只招收了5名学生。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视力和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再加上早期听力语言康复和随班就读的发展,有的学校今后的招生形势会更加严峻。
3. 课程内容陈旧,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偏低
在国家特殊教育学校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颁布实施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聋校和培智学校的现行教材已使用十几年未加修订,与现代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生残疾程度分布的实际不适应。有的聋校利用普通教育的丰富课程资源,尝试着使用普通小学的教材进行教学。有的学校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培智学校尤其突出,已经开发了完整的语文、数学、生活等科目的教材,补充了现有教育资源的不足,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热情,但开发的教材从内容、数量、质量、体系上还不能得到科学的认定,也就不能完全满足特殊教学的需求。普通教材的使用虽然满足了部分耳聋学生的升学要求,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起来仍然是很吃力的。以上问题制约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致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的距离越来越大。
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仍在寻求教育内容的设置与市场要求的一致上,特殊学校在学生和家长的劳动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劳动习惯养成上还在进一步地探索,特殊学校的劳动职业教育内容贫乏、劳动工具和实习材料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
首先是底数不清。0-6周岁和7-15周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总数,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底数不详细、不准确,其主要原因是筛查手段落后,检测、筛查的机构和制度不健全;没有权威的筛查机构,缺少足够的资金、仪器和专业人员;家长心理负担重,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诊断为弱智而影响前途;对筛查工作不支持,不认可。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和残联、精神鉴定等部门缺少足够的协调,在调查、认定和统计等方面责任不清,导致智力落后儿童的认定发生障碍;在鉴定体制上,我们还沿袭以往传统的三类残疾儿童的分类模式,加上调查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缺少足够的专业知识,误将学习上有明显缺陷的儿童定为智力落后,因而人为地加重了学生家长的心理负担,这也是特殊儿童鉴定工作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部分学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辍学现象。究其原因,除家长和学生对上学读书不重视等原因外,主要是残疾学生家庭贫困者占绝大多数,家庭无力承担学生的杂费、书本费和伙食费,导致学生中途辍学。
4. 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在当地特殊教育领域的中心和辐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县(区)尚未形成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管理体制,特殊教育学校与当地随班就读学校的关系未得到理顺。
5. 教师队伍严重老化,造成教师队伍建设与新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自从2007年初,国家特殊教育学校新的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颁布实施后,各个特殊学校在新开设学科和专业课方面出现了教师不配套,相关的教学和操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和康复训练未能达到应用的要求,造成了部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受现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教师编制的限制,部分特殊教育学校长期得不到对口专业毕业的新教师补充,造成学校专任教师队伍严重老化。
三、吉林省特殊教育发展设想
我省特殊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残疾人事业会议精神,以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扩大残疾人高级中等以上教育规模,优化特殊教育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适合残疾人教育与发展需要的较为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
1. 突出重点,大力抓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
继续坚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与水平的重要任务。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增加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努力使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达到当地普通少年儿童同等教育水平。
2. 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要
按照省政府颁布的《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健全和完善特殊教育网络,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高级中等以上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各市(州)至少要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设立残疾儿童幼儿园,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附设残疾儿童学前班,普通小学学前班、幼儿园接受收残疾儿童入园;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的教育,各市州至少设立一所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继续办好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规划,按照国家颁发的盲、聋、弱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试行)和有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特殊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功能性、实践性的特点,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师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尤其是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方面优先考虑特殊教育学校(班)的教职工。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高特殊教育津贴,对普通学校主要承担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任务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岗位补助。
5. 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
加大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营造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环境,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大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园网和资源库建设,实现特殊教育资源共享。